白居易浔阳江头送的是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21
白居易浔阳江头送的是陈湘灵。
1、白居易浔阳江头事件出自元和十一年(816年)创作的《琵琶行》。白居易在担任谏臣期间,敢于直言不讳,体恤百姓疾苦,创作了许多讽刺诗篇,惹得唐宪宗震怒,惹得朝廷大臣不满。元和十年藩镇李师道派遣人暗杀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在仓促之间,上奏缉拿刺客,得罪了朝廷,被斥责越俎代庖,贬为江州刺史,还诬告他“甚伤名教”,《新井》《赏花》,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视为“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这个职位,名义上是刺史,实则是个游手好闲的官职,白居易觉得很可笑。他的降职实际上是一件不公正的事情,他接连受到了重创,情绪低落,心中充满了愤怒。第二年,他离开浦口,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句。
2、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之后在这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东邻女孩相识,她的名字叫陈湘灵。湘灵长得活泼可爱,懂音律,会诗词,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陈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门不当户不对,湘灵父亲陈乙天外号陈半仙,是位看风水的先生。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陈湘灵也40岁了。心中一直深爱白居易的陈湘灵回诗赠白后易《逢旧》这首诗后,便随父北上回老家符离,陈湘灵从此终生未嫁。白居易夜送湘灵后,一挥而就写下了《琵琶行》,他是在亲身经历了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之后,完成了这首千古名诗《琵琶行》白居易53岁那一年,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最后一次来到符离,看到旧村变换,邻女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