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30
畲族,中国的一个南方游耕民族,在超过一千年的时间里,畲民们从他们的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甚至到达贵州和四川。其中,超过90%的畲族人口居住在福建和浙江的山区,其余的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份。畲族的先民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年)就从福建罗源迁移到了浙江景宁。在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畲族先民和其他少数民族被统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直到南宋末年,文献中才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称呼。畲(She)在畲族语言中意为刀耕火种。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确定畲族为一个具有独特特点的单一少数民族,并将其作为一个法定的民族称谓。
1985年4月22日,也就是畲族传统的三月三节,中国成立了首个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这也成为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并因此有“中国畲乡”的美誉。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畲族人口为708,651人。畲族拥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他们通用汉文,唱畲歌。畲族的名称与他称和部分自称中的“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名称都与瑶族有关。畲族也自称为“山哈”,这个称呼与他们的居住环境和迁徙历史有关,意味着山里的客人。由于历史上的迁徙,畲族原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的结合部,并在元、明、清时期陆续迁移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的山区半山区。
“畲”字在古代文献中就已出现,它的含义与畲族的经济生活特点有关。在《诗经》、《易经》等古籍中,“畲”字已有记载,读音有yú(余)和shē(奢)两种,分别指刚开垦的田地和刀耕火种的农业活动。畲字演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记载,畲民因开荒种地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得名。因此,《龙泉县志》称畲民为善于耕田的人。十三世纪时,“畲民”名称也开始出现,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中提到潮州与漳、汀接壤地区有盐寇畲民群聚。
关于畲族的记载在历史上相当混乱,族称也因时因地而异。宋末元初,畲民组织义军参与抗元斗争,元史中出现了“畲军”、“畲丁”等名称。明清时期,地方志中广泛使用“畲民”、“畲人”和“畲客”等称呼。在粤、赣等地方志中,也有以“輋户”、“輋蛮”和“山輋”等称呼畲族。清代以后,由于对畲民民族成分的不了解,还有人用“苗族”、“瑶族”、“瑶僮”和“苗民”等名称来称呼畲族。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畲族的民族称谓问题。经过商议,决定将“畲”字改为“畲”,以体现新中国每个民族成员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为一个具有独特特点的单一少数民族,从而使“畲族”这一法定民族称谓得以确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