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天才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3-01

你好,我认为世界上存着天才,因为一些人一出生就拥有其他人没有的能力。俗话说:如果努力有用的话,还要天才干什么。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智力超群,这就是天才。这是我的观点,希望你可以采纳我的回答。

第2个回答  2020-03-02
这世界上是真的存在天才的。所谓的天才就是那些记忆力相当的惊人。比如是少年成像甘罗,称象的曹冲。这些都是天才的存在。还有一些看书过目不忘的人,汉代的陈平,三国时候的张松,这些人都是具有这些本领。他们就是天才的存在。
第3个回答  2020-03-02
天才区别于常人的不是智力,也不是勤奋,而是一种使命感。也许他自己也说不清这使命感究竟是什么,但是却始终存在,并且常常出其不意地叮咛他,折磨他。这是一种责任心,不是对他人,对人类,而是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
多数人属于家庭,国家,社会。天才属于有也与无,最大与最小,自我与永恒。

对天才来说,才能是沉重的包袱,必须把它卸下来,也就是说,把它充分释放出来。"天才 就是勤奋",但天才的勤奋不是勉为其难的机械的劳作,而是能量的不可遏止的释放。
天才是最接近自然本来面目的个性。既然自然本身是丰富多彩、充满矛盾的,那么,天才怎 么可能永远自相一致呢?哲学史上最有创造力的天才,如柏拉图、康德,恰恰是最自相矛盾 的。二律背反是天才的命运。
天才往往不是那些最聪明的人。如同大自然本身一样,天才必有他的笨拙之处。
一个有才华有活力的人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找到了归宿,他永远在尝试,在探索。天才之缺乏 自知之明,恰如庸人一样,不过其性质相反。庸人不知自己之短,天才却不知自己之长。德 拉克罗瓦在创作他的传世名画之时,还在考虑他是否做一个诗人更合适些。
我相信,天才骨子里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埋着一段屈辱的经历。
芸芸众生也有权利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人是平等的。至于说到历史,就是另一回事了。 天才与芸芸众生之间隔着鸿沟。当然,天才的伟大并不需要优越的享受来报偿,伟大本身就 已经是他的报酬。
天赋高的人有一种几乎与生俱来的贵族心理,看不起庸庸碌碌的芸芸众生。他对群众的宽容 态度是阅历和思考的产物。
天才生活在一个观念和想像的世界里,尽管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更真实,更根本,但是它确实是脱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因此,用世俗的眼光看,天才决不可能给人类带来任何实际的幸福(世俗意义上的幸福始终等同于福利),他们的欢乐只是疯狂,他们的苦痛也只是自作自受。世人容忍他们的存在,如同对待异禽怪兽一样给他们拨出一小块生存空间,便已经是礼遇有加了。天才自己不应当期望有更好的待遇,否则就等于期望自己不是天才。
庸才比天才耐久。庸才是精神作坊里的工匠,只要体力许可,总能不断地制作。创造的天才 一旦枯竭,就彻底完了。他没有一点慰藉,在自己眼里成了废物。他也的确是一个废物了。
创造靠智慧,处世靠常识。有常识而无智慧,谓之平庸。有智慧而无常识,谓之笨拙。庸人 从不涉足智慧的领域,所以不自知其平庸。天才却不免被抛入常识的领域,所以每暴露其笨 拙。既然两者只可能在庸人的领土上相遇,那么,庸人得意,天才潦倒,当然就不足怪了。
天才三境界:入世随俗,避世隐居,救世献身。
第4个回答  2020-03-02
存在
但是,我们对于人才的认知应该是基于不同领域。
读书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不怎么学成绩还好的要死的人,他们必定是有天分了,不可否认他们比其他人更适合读书。
运动员的挑选也是根据天分来的,也许有的人通过卓绝的努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更多的还是那些既有天分又努力的人,所以在那个时代没有人能打赢张怡宁,怎么努力都打不过。
我相信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都是天才,只是我们未必有那么幸运能被发现,我们可能循着一条普通的路,在这个路上上做个普通人。而总有人适合这条路,于是他们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天才。
第5个回答  2020-03-02
,《刻意练习》,是安德斯·艾利克森的一本关于学习及练习方法的书籍,原名叫做《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但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K. Anders Ericsson。总体而言,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看得越早收获越大。但是看完之后,除了收获之外,却也有了不同的思考。

什么是“刻意练习”?百科里是这么总结的:“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全书中贯穿的也确实是这么一种理念,在某一领域学习某一种知识或技能,利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或者寻找好的导师进行指导,经过刻意练习并突破舒适区同时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专家或者是行业内领军人物的高度。,似乎这些和智商什么的并没有太大关系,也就是说,作者并不承认天才的存在。很显然,作者并不只是说说而已,与此同时他还举了一系列的反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莫扎特被人称赞的“天才音乐细胞”是源于他有一个本就是音乐家的父亲,帕格尼尼一弦演奏可以成功是因为之前有过相关训练,唐纳德·托马斯跳高之所以可以一举夺冠是因为他本就在学生时代多次参加过跳高比赛有过相关准备,包括一些自闭症患者在某些方面的突出表现也都是因为在相关方便有意或无意的接受过特定的训练,即刻意练习。除此之外,作者还从心理表征(作者将心理表征看成一种特别的、可以迅速处理大量信息的心理结构,它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万小时定律(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指的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等角度反驳了“天才”这一观点,并且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天分。这似乎与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如果没有这至关重要的1%,那剩下的99%是否还有意义就不得而知了。
人的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并且从人的出生开始,各种人的大脑并不具有差异,只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一事物进行刻意练习并突破舒适区本身也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既然人的基因一致,智商高低也不占优势,那么“兴趣”这个点又该怎么解释?这个差异性的原因又是什么?特别是在书中,作者曾拿伦敦出租车司机来做过相关实验,在规定变量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和观察发现,经过不同程度训练以及完成最终考核的司机大脑里相关海马体体积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实例并不止这一个。

也就是说人的某种技能是可以跟大脑里某种组织的存在挂钩的,那么有没有可能有的人自出生起大脑的某些构造就异于常人从而在某个领域具有超常的领悟及学习能力,能取得非凡的成绩,成为人们口中的“天才”呢?这让我不禁想起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不否认刻意练习所具有的意义,但对于完全否定“天才”的说法却有些不敢苟同。

关于“天才”,在百度百科上是这么定义的:“指人拥有一定的天赋(即天分:不是可以学到的东西),包括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资质的人(如:体质;嗓音等)。一般认为,智商超过140的叫做天才或者接近天才,有的学者将天才的高智商标准划在了160。”但我个人却觉得这种定义并不是很严谨。对某一领域的“天赋”或许和智商的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天赋”只是某个目前还不可解释的“生理存在”,是需要后天学习来加以引导和不断巩固的,通俗点也就是刻意练习。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这是不可否认的,所以说刻意练习这种“技巧”在绝大多数人的身上都是十分适用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决“天才”的存在,就像患有失歌症的人再怎么训练也终究都没有办法成为一个歌唱家。

很巧,我恰好就是一个想要成为歌手的失歌症患者。就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就是说,天生对某种领域特别熟悉,拥有某种与生俱来的技能的天才是不存在的。但是刻意练习离不开坚持,而坚持又需要兴趣的支撑,长期以往才能形成心理表征,到达一定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