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地铁事件谈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说句实话,谁碰到这事都挺糟心。坐个地铁,先是碰见一个无良老头,被他又骂又打,雨伞也踩碎了。而后出现一个楞头保安,上来就拖拽女孩,导致其身体走光,几至全裸。

        这之后呢?无良老头预见事情的严重性,提前逃离。女孩被保安几次拖拽未遂后,再次乘坐地铁,到站后独自离开。保安依旧在地铁站工作。这是发生在8.30号的事情。这几天各大媒体对于这件事非常关注,在社会舆论的持续发酵下,事件终于有了结果。

       

        其实,我本不愿意对该事件进行评论,因为最近实在是太忙了,忙得我没时间去看新闻。今天好不容易有点时间,想要上网浏览信息,放松一下。突然,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很心痛。随后找来网上流传的视频,打开一看就是我前面说的这些。按理说,看看视频本就应该退出来,但手欠的我往下翻了翻评论。这些评论引发我的一些思考,想了又想觉得有些东西想说,憋不住,所以打开。

        评论里最多都在说的是保安耍流氓,看见人家女孩漂亮,想占便宜。其实要我说,没大家想得那么复杂。保安即便是想耍流氓何必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扒人家女同志的衣服呢?在女同志上下楼梯时,假意以查看某些必要安全证明时上下其手,岂不是更加容易?而且也十分隐蔽,不太好被人发现。何必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强行扒衣。

        保安想把女孩拉下车就是想从根本解决问题。既然你和老头发生争执,那么请你俩去地铁外面吵,别在我工作的地铁里吵,你们这样吵影响我的业绩。地铁官方迟迟不肯发出涉案当天的视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只要不发出来该事件只能是扰乱地铁公共秩序。谁都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铁是官营的,尤其注重这方面的影响。

        业绩和名声是中国古代官场当中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如果一个官员一年处理一百起案件,每个案件都依规章制度处理,原告和被告都没有异议,这个官员是好官吗?对不起,不是。《汉书》中记载,韩延寿任地区长官遇到遗产分配不均的问题时采取的做法堪称业界典范。他没有立案调查,而是把大印和绶带放在一边,免冠快步跑去堂下,抱着因遗产分布不均而对簿公堂的两兄弟失声痛哭。一边哭还一边说,“都是我这个官做得不够好,让你们两兄弟因为这件事吵起来,我不配做这个官。”两兄弟一看这个如此伤心的大人,再转念一想毕竟是骨肉同胞,于是决定撤诉。韩延寿在哭走两人后,继续回去处理事务。这也是非常著名的哭回去的官司。

        早在西周就已经存在“采风官”这个职业,《诗经》里有大部分的“风”,“风”指的是民间歌谣,都是这个官职收集的,这里面都蕴含着有关官员的蛛丝马迹。其实,这也是周王室考察下风诸侯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后来集权政治的高度发展,民风也就逐渐成为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民风淳朴的一大重要体现就是少刑狱。发展到现在也就演变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今天如果出现两人因事争吵想去有司争辩,有司的办公人员多半会让二人私下协商解决。情节如果不是特别严重,没有人会立案侦查。

        回到西安女子地铁事件里,保安并没有叫警察,地铁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叫警察。因为即便呼叫警察,到时也就是吵几嘴、拘几天、罚点款结束了。但如果因为这件事,让即将举办全运会的西安留下“民风彪悍”的名声岂非错招?所以,在地铁上保安根本不回去了解老人和女孩谁对谁错,赶紧下地铁,别找事。你不下我就拖,因此才产生视频里的一幕。当然,我可不是替保安开脱,这个保安真的楞。你可以再叫一个工作人员架走女孩,两个人还架不走一个人?即便女孩也会挣扎,也不见得会走光,也不会全身几乎裸露。而西安地铁有关部门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原本只以为是地铁乘客吵架,没想到西安这座城市都挨骂。

        另外,网上的一些人还在讨论地铁管理方的问题。他们认为,地铁的运营方是国企,也就是所谓的官营企业,他们的特点是处理事情的能力差、不懂变通,如果换成民间企业去处理这件事可能会好一些。但我的看法不是这样,民营企业确实是鲜活的,确实在某些问题方面较官企有非常大的优势。但企业的类型可不一样。地铁是必要的交通工具,西安近千万的人口大部分都要依靠它。不管是官营地铁还是民营地铁都掌握了极大的话语权,这可不像我们去超市或者品牌店买东西,这家服务态度不好你可以去另一家买。地铁服务态度差你能换一家坐吗?

        所以,扼住关键部位不管是官企还是民企,最后疼的都是百姓。即便让民间资本进入地铁或者让民间资本建造地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店大欺客”的现象。但是,我还是要说这样的说法值得提倡,既然全官营已然成为这个“僵尸”状态,那么何不打开市场让民间资本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两边都互不统属,让“看不见的手”从中发挥作用,“看得见的手”在其基础上斡旋。既不让官营企业一家独大,也不让民间力量过分扩张,将两者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下让百姓获利,享受到便利且便宜且舒心的出行环境,受到来自两方力量共同建设的安全保障。当然,我的提法不免幼稚可笑,或者说这种建议已经被前辈提出,成为业界众所周知的话题。如果是这样,又不免贻笑大方。

        在最后,还是要告诉大家,出门在外小心为好,因为我们不知道会遇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情。在遇到事情以后,我们大多数人依然不能得到应有的东西,就像地铁女孩子那样,除了屈辱什么都没有得到。人们常说,历史是滚滚向前的,可是滚滚向前的车轮是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身上轧过去的。车子的轰鸣声已经掩盖了我们的哀嚎,驾驶员也只会在车子不动的时候下车检查,然后喃喃地说一句,“前面的路不好走,再换一条。”,说着便启动车子,再次从一片哀嚎声中驶向另一片哀嚎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