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山镇的自然地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空间区位】镇介于北纬30°11'-31°39',东经106°14'-106°52'之间,位于四川盆地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
【动植物资源】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境内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花生、药材、黄红麻等;森林资源主要有:柏树、马尾松、香樟、桉树、千丈、桤木、杨槐、马桑、黄荆等乔、灌木;经济林木主要有:柑桔、苹果、梨、核桃、板栗、桃、李、杏、黄连、杜仲等;国家珍贵树种红豆树在仪陇也有少量生长。
【水产品资源】水产品资源丰富,拥有两大水库,给淡水养鱼提供了有利条件,鲤、鲫、草、鲢四大家族均宜生长。
【油气资源】立山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龙岗气田的勘探开发工作始于2006年4月19日,当时中国石化刚刚在四川东北部发现了普光气田,不甘落后的中石油随即在南充市仪陇县立山镇进行了龙岗气田的钻探。龙岗1井在经过140多天的钻探后钻至6500多米深度,并获得重大发现,日产气量可达到120万立方米,每立方米天然气含硫量仅在30克。2006年5月21日,中石油在仪陇县立山镇打下龙岗1井,正式开始龙岗气田的钻探工作。在下钻6500多米深后,获得日产气量可达120万立方米的重大发现,并且天然气硫含量只有每立方米30克左右。同年11月和12月,中石油打下了龙岗2井、3井两口探测井。中石油方面称,根据钻探情况预测,龙岗地区确实存在数量巨大的天然气储存,但具体储量还需要进一步探明。
【场镇建设与管理】 原立山场镇面积1.5平方公里,2008年,倒班房和安置区的落成,使场镇面积增加了1000多平方米,场镇居民增加1000多人,现在场镇居民11000人,立山镇已成为仪陇县的二级重点镇,是以化工工业、天燃气开发主导工贸型城镇。预计2010年集镇区人口规模15000人,镇区建设用地125.25公顷,人均建设用地83.5平方米。城镇布局结构呈“一城三轴三组团”(一城是指立山镇区规划区,即规划控制范围5.0平方公里;三轴指联系三个组团的三条东西向主干道;三组团指结合地形规划布置的3个片区,分别是城西的城镇综合服务片区、长胜城镇组团、高岩口城镇组团)的布局结构。  2008年立山镇首先完善了场镇修编,聘请成都市村镇规划研究院,采取“高起点规划、高规格设计”,结合镇地域特点,制定了到2020年城镇建设达5平方公里的总规、3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第一组团内350亩的修建性详规。目前新区开发用地正在报征之中,2009年将正式启动。其次是以倒班房、安置区、希望小学等项目为主的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全年场镇新建房28处,改建34处,街道维护1.2公里。  立山镇党委、政府成立了场镇管理办公室。场镇管理办公室每日指派人员到场镇巡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会同工商所、派出所等部门,每月15日对市场及交通等方面的违规违法行进行一次清理整顿,着力对市场进行归点、归位,并打击欺行霸市的违法行为。规范车辆的停放,严禁超速超载和非法营运。截止年底,共调解纠纷45起,处理违法犯罪案件34起,立山场镇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随着净化厂的建设和场镇环境的改善,“一品轩”、“红灯笼”、“粥公粥婆”;“三声缘”歌城和“鼓楼”宾馆、“严源”宾馆等一批知名餐饮、娱乐、住宿设施相继落户立山。截至年底,新增超市5家,新增餐馆8家,新增旅馆4处。全年引进业主26家,特别是加油站建设,加气站的技改,大型超市和建材市场的进驻,使立山场镇商业日益活跃。  【抗震救灾】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立山镇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受灾房屋达738户,其中:毁损98户,严重损坏99户,一般损坏541户, 造成部分水、电、路及通讯中断,全镇直接经济损失达450万元。灾情发生后,镇党委、政府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到村社收集了解灾情,全力以赴投入到重建家园和抢种抢收,把抗震救灾和生产自救有机结合起来,一是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171万元,新建抗震居房95户,加固改造危房1658户。二是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双抢”,确保了大震之年粮食产量不减。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很快就恢复了群众正常的生活秩序。同时,发动干部群众向重灾区捐款20万元,有500多名党员交纳特殊党费 3000多元。  【产业发展】 一年来,立山镇以中石油净化厂为发展契机,着眼全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齐抓共管,找到了一条助农增收的新路子。1、夯实基础产业。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优质水稻(大山牌香米)、木瓜、食用菌、水果等。着力打造仪平路精品产业带,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分别在云盘梁、长胜等村种植优质水稻11600 亩, 食用菌542亩,蔬菜987亩,木瓜421亩。2、发展畜禽养殖业。分别在长胜村、云盘梁等村建起了獭兔基地,培养了养兔大户7 户,人均年收入达3248元。生猪年出栏24308头。收入达2700万元。  【基层组织建设】 1、完善制度。建立了党建工作经费正常投入机制。党委工作经费实行了实支实报的办法,对各支部则以每个支部1000元为标准,待年终以党建工作考核分值所占百分比拨付;建立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初党委与各支部签订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且在管理制度中明确了各联片党委成员及驻村干部的目标任务,并对全镇党员实行了分类设岗定责管理。建立了党委领导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明确了8名党委成员分别在各联系片亲自负责1个重点支部的创建工作;建立了党建工作汇报制度。每月底召集党委成员或驻村干部召开党建工作专题汇报会,每季度召开由各支部书记参加的汇报会。2、强化管理。民主管理。认真落实乡镇运行“四项流程”、村务管理“五权”模式,各村落实了“五权”制度上墙,落实了相配套的工作班子,落实了监委会主任的固定报酬,保障了党员主体地位并印发了贯彻意见,镇党委坚持在重大决策前征求退休老党员意见,在决策中邀请1-5名党员列席党委会,在决策落实过程中,多渠道听取党员意见。3月,组织各支部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管理。党委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对镇中层机构、各支部班子、各镇村(居)干部的工作、学习等方面作了较严格的考核规定,将年度工作实绩考核得分和“三满意”测评结果作为发放绩效工资的主要依据;突出管理重点。制定了《村级财务管理办法》,特别是为促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转变,党委成立了以党委、纪委成员组成的作风检查队,定期或不定期对会风、出勤、工作状态等方面进行重点检查,年内共有1个村班子因工作滞后受到诫勉三个月处理,2名镇干部、5名村干部分别因签到不及时、工作不力、酗酒等问题受到了50-120元不等的经济处罚。3、学习培训。组织了4名技术人员用为时14天对辖区25个村的远程教育设备进行了检查维修,保证了设备正常运行,3月5-13日共分4批分别对村“三职”干部及村计生干进行了集中培训;组织各支部书记到8个创建示范点观摩;全力实施了“三向培养”活动,培养了致富带头人17名入党,把74名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53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后备干部。4、开展活动。5-6月集中开展了系列活动,以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一是开展了党建工作“回头看”活动。在工作6月5日前,各支部组织力量对党建工作进行了一次对照检查,并根据自查结果落实专人、落实责任、落实整改时限,做好了查漏补缺工作。二是开展党费缴纳清理及交特殊党费活动。各支部按党委年初下发的《党费缴纳清理表》,认真清理了党费缴纳情况。同时,根据“5.12”震灾实际,积极动员广大党员缴纳特殊党费。三是开展了对特殊党员的慰问活动。春节前,党委共安排4150元慰问了全镇56名贫困党员,拟在“七一”前,集中慰问各支部党龄最长、受灾最重和最贫困三个类型党员各1名。四是开展了表彰典型活动。2月,党委在全镇农村工作会上表彰了21个先进班子和52名先进个人。  【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乡镇油路管护工作,成立了交通管理站,由分管副镇长任站长,加强了20公里油路管护。永福庵村、下马台村共4.6公里的泥结碎石路于年底竣工,打破了制约全镇2个交通的“瓶颈”。筹资8万元对全镇86公里村社道路进行了维护。投资80万元的净化厂环形村道公路正在加紧建设中。  【社会事业】 1、教育。有学校5所,其中初中1所,小学4所,村小学教学点28个。有初中教学班36个,初中在校生2108人,小学教学班114个,小学在校生3740人。全镇中小学教职工264人,其中专任教师初中85人,小学159人。小学占地总面积6578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15.4平方米;初中占地总面积49489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23.54平方米。全镇小学校舍总面积19448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5.2平方米,初中校舍总面积16332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7.77平方米。2008年,全镇共筹集资金146万元,用于排除中小学危房、新建茶房小学食堂、平整立山中学操场,以及校园绿化、校门整改等。全镇中学现有图书3万册,生均图书14.5册。小学现有图书5.2万册,生均图书14册。中学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率为98%,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率为100%,各学校教学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全镇7¬-12周岁正常适龄儿童3130人,入学率为100%,适龄女童入学率为100%,初中正常少年1636人,入学率为100%;7-15周岁适龄“三残”儿童、少年22人,入学率为100%;小学、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均为0%;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100%。一年来,通过吸收民间投入和接受捐资助学,共筹集教育资金146万元,全部用于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和支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拨付4.3万元用于扫盲工作,扫除青壮年文盲143人,巩固提高脱盲人员143人,巩固率为100%,非文盲率为99.6%。2、医疗卫生。有4个卫生院,58个村级卫生站,医务人员100余人,乡村医生84人。年内改善社区、村卫生医疗机构43个,4个卫生院共购买医疗设备12台。实现五苗首针接种率达100%,全程接种率达98%。3、广播电视。安装光纤电视5168户,入户率50%,23个村恢复了广播,实现了“村村通”工程。4、人口与计划生育。3月开展为期一月的“三查”服务活动,4月安排7个工作小组深入40村(居)开展为期15天的计划生育核查工作,对当年出生、新婚、死亡、孕情进行核查摸底并入户开展访谈活动,使我镇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半年来,投入经费5万多元,落实各项节绝措施342例,征收社会抚养费6万余元。5、文化娱乐。组织文艺活动14次,演出27场。组织场镇老年人成立了腰鼓队,每月15日进行一次义务表演。  【落实惠民政策】 落实种粮直补资金 248万余元, 母猪补助款6万余元,医疗救助 72户,落实家电下乡补贴21.5万元。农村新合医疗参保率达98.5%。全年实施森林管护4.8万亩,建设公益林1000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5000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15万元。756名城镇、农村特困人员被纳入低保对象,年发放低保资金2.3万元;全镇五保供养人员189人,年发放补助资金13.8万元;新建敬老院1所,新增床位30张;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6.98万元;举办劳务培训6次,培训农民工1406人次,培训骨干农民4361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7000余份,劳务输出12046人次;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363人。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132万元,免费提供教科书共计资金72.5万元,向1756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21.1万元;帮助2560名留守儿童解决了面临的实际困难。  【征地拆迁、安置及补偿】 因净化厂区和安置区建设的需要,首批撤迁涉及3个村5个社,包括二朗庙村1社、2社、3社、王家嘴村7社、久阳山村4社,共需搬迁300余户。根据群众意愿,被撤迁农户统一安置在立山场镇。1、补偿标准。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执行。耕地每亩补偿18880元,其它土地9440元,青苗补偿大春作物为每亩708元,小春作物为每亩472亩;成片经济林2500-3000元/亩,用材林、薪炭林1500-2000元/亩,零星林木实行据实清点补偿;土木结构房屋200元/亩,砖混380元/亩;安置房成本价980元每平米计算,安置户基准价为500元每平米,不足部分480元政府补贴。2、实施办法及步骤。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山镇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明和县委常委、县总工会主席蒲仕钊常驻立山镇进行指导协调,立山镇党委政府全力支持配合,前期准备工作于8月底就绪,一是对涉及农户不动产进行了登记造册,包括房屋面积、土地面积的测量,房屋内的附属设施、林木、竹子、水井、管线、苕窖、坟园等的清点。二是成立了龙岗气田协调指挥部(简称协调办),组建了后勤保障组、综合协调组、征地拆迁第1、2、3、4、5组共7个组,明确了各小组的职能职责。三是对所有参加征地拆迁安置的人员进行了为期1周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部分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县政府《龙岗气田征地拆迁安置办法》、《龙岗气田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等。9月,龙岗汽田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全面实施,后勤保障组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综合协调组负责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其余每1个小组负责1个社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一是做好宣传解释,分组召开搬迁农户会议,对龙岗气田落户立山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组织搬迁农户对安置办法、补偿标准等进行了学习;对搬迁农户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二是深入搬迁农户进行补偿计算。根据实测出的房屋面积,按照不同的房屋结构、新旧程度进行计算,房屋内的附属设施以及林木、竹子等其他资产按规定进行计算。三是深入搬迁农户签订搬迁协议。农户在对补偿安置等没有异议的情况下与协调办签订协议,协议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做了明确规定,双方都必须遵守。四是组织农户搬迁。在协议规定的搬迁日内全部搬迁,在安置区房屋建好(预计2009年春节)前,政府给予搬迁户一定数额的过渡费用补助,过渡费用补助从搬迁之日起进行计算,到进住安置区即行终止,过渡期内搬迁户可以投亲靠友,也可以就近租房。3、撤迁进度。截止年底,二朗庙村1社、2社、3社、王家嘴村7社、久阳山村4社搬迁近300户,为中石油净化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