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的人才培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培养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理学、药剂学、制药工程、工业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制剂工程、药物管理学、制药设备机械基础、制药过程控制及自动化等。学生毕业后可胜任医药管理部门、药监部门、制药企业、化工企业、医院等单位的药物管理、生产管理、工艺开发等工作。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属于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重点建设学科,拥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和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现有梯队成员21人,其中博士(含3人在读)14人,硕士5人,双聘院士1人。
本学科以高分子合成、有机材料制备及其结构表征为研究重点,采用了本领域及其相关学科的最新技术以及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在多学科交叉渗透基础上,开展了三个主要方向的研究:(1)聚合物高性能化研究;(2)新型聚氨酯材料合成与应用;(3)功能高分子合成与应用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特别是高分子纳米复合技术研究在同行中有明显优势。
学科拥有“河南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纳米技术实验室/李俊贤院士实验室”和“洛阳市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拥有HAAK流变仪、热分析仪、红外光谱仪,万能材料试验机、反应注射成型机(RIM)以及全套聚合物加工设备等仪器设备。
学科的科研团队在年龄上具有老中青相结合、在学历结构上具有高中低层次相结合的明显优势,呈现出了传、帮、带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团队成员的大部分成员几年来都是在李俊贤院士的指导与带领下进行学术工作的,长期的合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团队。
学科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重视产、学、研结合。先后与中科院北京化学所、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中国平顶山神马集团、中石化洛阳炼油厂等科研单位与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协议。
张玉清教授是河南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学科带头人,“高分子科学与纳米技术实验室/李俊贤院士验室”和“洛阳市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在李俊贤院士的指导下,学科梯队人员在聚合物高性能化技术和功能高分子合成与应用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本学科目前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篇;承担项目近30项,包括省部级重大项目2项,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
二、学术队伍
该学科点现有人员2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4人,实验师1人,讲师5人。
三、学术骨干
张玉清(教授),宋文生(副教授),牛永平(副教授),彭淑鸽(副教授), 陆 昶(副教授),刘继纯(副教授)
四、博士生导师
张玉清
五、硕士生导师
张玉清,宋文生,牛永平,彭淑鸽,陆 昶,刘继纯,李军波,周慧云
化学工艺
本学科由化工与制药学院与原化工部黎明化工研究院共建,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包括分离技术和新化合物的半合成和全合成设计,以及有机功能化合物的提取工艺和绿色新型能源开发研究等方向已形成了鲜明研究特色。
本学科点学科方向的凝练,紧密结合区域性科技研究优势和地方经济重大建设的发展潜力,以此确立和迅速提升自身的学科地位。该学科拥有国内一流科学研究设备,并拥有一支以教授(包括教授级高工)为群体的专家学术队伍,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始终保持着广泛的学术交流。近五年来,该方向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取得一批基础应用和应用性研究成果。
二、学术队伍
该学科点现有人员23人,其中教授及教授级高工5名,副教授8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8名。留学回国人员4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育厅骨干教师2人。学术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17人,硕士学位的12 人。化学工艺学科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学缘广泛,已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优良团队。
三、学术骨干
尹卫平,刘 振,刘 普,粱 菊,刘军娜,赵 爽,马向东,李 军,郭旭明,任云利,吕本莲,段文录
四、主要研究方向
1.天然产物及工艺研究与开发:以伏牛山区天然资源为依托,开展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2.化工分离和工艺优化:基于化工分离原理,开展中药现代化、标准化研究,尤其通过植物药提取分离工艺与质控研究,以期实现相关化工分离过程和工艺的优化,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3. 可再生新能源化工: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1)以自然界大量存在但未有效利用的生物质(如秸秆等)原料为对象,研究其转化为清洁能源(如乙醇、氢气等)的工艺过程及强化途径;(2)以绿色溶剂—离子液体为媒介,研究其对生物质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方法,探讨外场(如微波、超声波、温度)的促进作用及机理;(3)贮氢材料开发,探讨贮氢机理及吸附解析过程控制。
4.精细化学品开发:以现代实验技术和基本有机、无机化工产品为原料研究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主要包括含能化合物和推进剂的合成制备及工艺。
5.高分子化工:以工业基本有机化工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研发新型高能化合物,包括特种功能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工艺研究。
五、硕士生导师
尹卫平,刘 振,刘 普,梁 菊,马向东,郭旭明,李 军,王忠东
六、科学研究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天然产物产品的质控研究; 中草药化学对照品的分离纯化与表征;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工艺研究;离子液体分级处理木质纤维素原料制备燃料乙醇和氢能新技术研究;含能化合物和推进剂的合成制备及工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高性能化研制。
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共计10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篇。学术会议交流论文36篇,其中国际会议交流3篇。作为特邀代表在国际会议主会场报告论文1篇。邀请国外知名教授讲学10余人次,国内院士6人次,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10人次,营造了一个紧跟世界前沿的浓厚的学术氛围。
五年来通过省级鉴定的项目8项,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目前已鉴定的项目中有4个已转化实施,并已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以尹卫平教授领导的科研组与河南省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洛阳高新区梓生科技开发公司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长期致力于我国伏牛山区的药用植物、昆虫资源的研发,相继建立了伏牛山区重要中药材标准陈列馆、国家中草药化学对照品陈列馆、陆生药用植物化学标准品实验室等,以期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推动中草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目标作出贡献。
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工程化学学科,是近年来化学化工领域发展迅速的学科之一。在现代化工生产中,如何实现高效、节能、环保、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应用化学研究的首要目标。本学科主要依据基本的化工原理,结合化工生产实际,寻求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本学科由本学科由化工与制药学院与原化工部的黎明化工研究院共建,其中在化学推进剂研究方面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机及生物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环境新技术与工艺研究,含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和聚合物高性能化技术。
本学科点学科方向近年来以生命、材料和环境科学中的若干重要体系为背景,围绕弱相互作用的本质,以及弱相互作用与液相功能体系的宏观特性之间的关系,重点开展了热力学研究、谱学研究和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研究。这些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他研究方向围绕我国应用研究,特色鲜明。
二、学术队伍
应用化学学科现有人员12人,其中教授及教授级高工3名,副教授4名,讲师6名。学术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8人,硕士学位的4人。已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合理的朝气蓬勃的学术队伍。
三、学术骨干
张军 、董铁有、李梅、朱书法、宋文生、王新德
四、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无机及生物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以人工骨的合成与应用以及新型贮氢材料的研究开发为主,重点开展上述新型功能性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测试和应用效能评价等。
2.环境新技术与工艺研究:主要以化学方法为主要手段,重点研究水污染控制与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的绿色新技术与新工艺,达到环境污染治理与废弃物综合利用之目的。
3.含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对固体化学推进剂的原料、助剂、催化剂进行筛选与研究,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合成新的化学推进剂,并对具体的应用进行探索。 4.聚合物高性能化技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高分。
五、硕士生导师
张 军 、董铁有 、李 梅 、朱书法 、宋文生、卢伟伟、王新德
六、科学研究
近年来应用化学学科点完成和在研的科研项目共13项,其中包括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 目,国家军工项目,省级重点项目和横向项目。获得总科研经费在数百万元。在这些项目和经费推动之下,该学科点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成果突出。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以天然有机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合物为对象,研究其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本硕士点是由我校与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联合共建。其中,在中草药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有效化学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及合成研究,利用化学方法进行结构改造和新化合物合成等方面具有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有:天然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有机反应化学、有机材料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等 。
二、学术队伍
该学科点现有人员12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7名,讲师3名。国外留学回国2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育厅骨干教师1人。学术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7人,硕士学位的3 人。本科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已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优良团队。
三、学术带头人
尹卫平、马军营、任运来、张军凯
四、主要研究方向
1.天然有机化学:本方向主要从事具有生理活性天然产物的提取、结构分析及全合成,寻找天然药物并对药物分子的结构进行修饰、改造,进一步为新药的合成提供理论基础。
2.有机合成化学:主要是以具有生理活性天然产物为目标分子,通过设计合成路线对其进行全合成,为生理活性和构效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足够的化学样品。
3.有机反应化学:主要利用新试剂、新介质、新催化剂,对经典有机化学反应进行改进,以提高有机反应的产率、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
4.有机材料化学:通过有机反应构筑带有不同取代基或官能团的单体,并进行聚合、共聚等高分子反应,制备具有功能性有机高分子材料。
5.金属有机化学:立足于制备新型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为有机不对称反应提供高效的手性催化剂;并以不对称催化为手段,为手性化合物的合成,设计出简洁、高效的合成路径。
五、硕士生导师
尹卫平、马军营、任运来、刘普、张军凯、李军波
六、科学研究
洛阳市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与工程中心,洛阳市高分子纳米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主要课题研究内容: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与表征研究; 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 具有功能性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与表征研究;有机化学反应研究; 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有机化学反应过程模拟与计算研究。
药理学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药学与医学专业基础学科。其任务是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开发新药,发现药物作用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以生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为基础,以动物及其离体器官、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象,其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是目前药学和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二、学术队伍
该学科点现有教研人员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实验师1人;国外留学回国和正在留学人员2人。学术队伍中有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学位者4 人。
三、学术骨干
尹卫平,王建刚,梁 菊,李 军,周惠云
四、主要研究方向
1.中药药理研究 该研究方向主要依托中药药理学的细胞分子基础,重点是从中药中筛选出作用靶点新颖、毒副作用低的单体或复方活性成分,探讨其化学结构与药理的关系以及在体内的代谢方式。
2.中药有效成分分析 主要进行本地道地药材特别是伏牛山植物药的化学成分分析和检测,绘制其指纹图谱,为药品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提供可靠依据。
3.昆虫源新药研发 本方向主要进行新的抗生素及新的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其研究对象是本地药用昆虫。
五、硕士生导师
尹卫平,王建刚,梁 菊,李 军,周惠云
六、科学研究
该学科为我校的一个骨干学科,形成了几个稳定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伏牛山药用植物保肝及新药开发研究、昆虫中新抗生素化合物和抗癌成分的研究与发现。目前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6项,被SCI收载论文20多篇,共培养研究生7人。毕业生去向有外企、高校、研究所、出国深造、读博等。拥有的实验设备齐全,包括:紫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高压液相色谱系统、CO2超临界萃取仪、高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元素分析仪、热分析仪、500MHz核质联用仪(LC-NMR)、红外光谱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生化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CO2培养箱、凝胶成像系统、蛋白质电泳系统、琼脂糖电泳、膜片钳系统、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装备。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制药工程
环境工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