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作文一篇,大学水平 分不是问题

题目:在一次求职中,你通过了南阳语文教师的初试,第二天参加面试,面试内容:从鲁迅的作品中任选一课,讲授15分钟的内容,并递交教学设计,你得知此要求后,将如何着手准备?写下准备的过程和思考方法。不少于500字
急啊,在线等啊,分不是问题啊

第1个回答  2013-06-08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3.学习鲁迅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掌握鲁迅的生平经历,分析少年鲁迅性格。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分析少年鲁迅性格。
教学方法:自由介绍,共同探讨。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自然导入
播放影片《祝福》,引出作者鲁迅。
二 检查预习 积累知识
1、 鲁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曾用名周樟寿,字豫才。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逝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藤野先生》、《风筝》等。
2、 注音
筹办(chóu bàn ) 学籍(xué jí ) 衰落(shuāi luò )
学力(xué lì) 生计(shēng jì) 乞食者(qĭ shí zhě) 
3、解词:
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
筹办:筹划举办。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4、 体裁:传:也叫传记,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本文:小传,自传,历史性传记。
三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1)鲁迅出生到十八岁以前的经历,包括出生时间,地点,父母简况,家庭情况等。
(2)较为详细的叙述了自己年轻时代的探索,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
(3)叙述自己回国的工作情况。
(4)创作和著述情况。
2、鲁迅的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分别概括出来。
提示:(1)想走实业救国道路。
(2)选择医学救国的道路。
(3) 弃医从文。
3、人生选择不断变化,但始终未变的是什么?
提示:救国救民的爱国之心始终不渝,从未动摇过。
四 再读首段 揣摩人物
1、 少年鲁迅家庭生活遭遇了怎样的变故?
提示: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真是雪上加霜,家道急剧衰落,以至学费都无法筹措。
2、变故前,鲁迅的家境如何?(结合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来谈。)
提示:结合课文想像鲁迅生于书香门第,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导,鲁迅的童年非常幸福。
3、发生变故,鲁迅的处境如何?
提示:家庭败落:“寄”字表明家境困难程度,寄人篱下,备受冷遇,“乞食者”滋味难忍,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使鲁迅深感世态炎凉,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批判精神。
4、面对困境,鲁迅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提示:“决心回家”的举动,显示了鲁迅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鲁迅厌恶幕友为虎作伥,欺压百姓,不耻商人贪心钱财,唯利是图,寻找一条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相结合的道路。
(这条道路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分析。)
五、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提供网址,在百度上搜索“名人评鲁迅”,查找鲁迅相关材料,作品介绍。

板 书 设 计

一、个人经历
1、少年时代  家遭不幸  寄食人家
2、年轻时代  学矿 学医 学文 不变:救国救民
3、工作情况
二、创作著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本文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自传的写法。
2、培养学生整理鲁迅生平踪迹的能力。
3、学习鲁迅在成长奋斗历程中,救国救民执著的爱国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传承鲁迅精神。
教学难点:解读鲁迅作品,理解鲁迅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总结。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
1、遭遇家庭变故后,摆在鲁迅面前的有哪两条人生之路?他的态度如何?
2、少年鲁迅选择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二、讲授新课
(一)、分析鲁迅的性格。
1、总结鲁迅求学的经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结合作品《藤野先生》)
提示:在南京矿路学堂学开矿;在日本仙台学医;在东京提倡新文艺。
启示:(1)“决意”一词表明鲁迅改变专业是经过反复考虑的,专业改变表明思想逐渐成熟。
(2)少年鲁迅胸怀大志、卓然不群,他追求新知识、新思想,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3)鲁迅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学医?
提示:“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学医成功,平时可以救助像父亲那样被庸医误诊的穷苦人,战争时,可以当军医为祖国效劳。
3、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提示: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在他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电影片中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竟有中国人在一旁围观看"热闹",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作者民族自尊心,因此,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动。
4、概述鲁迅回国后工作的经历。
提示:浙江杭州做教员;浙江绍兴做教务长、校长;北京大学做讲师;厦门大学做教授;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
5、鲁迅频繁更换工作,几个“走出”表明什么?
提示: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谋生艰难,鲁迅行色匆匆,辗转频繁,表明一名革命作家的战斗历程。
6、请同学介绍第三段中涉及两个历史事件,并分析鲁迅的精神。
提示:1926年“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鲁迅与反动派势不两立的坚定立场,不畏强暴,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二)、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3、线索分明,层次清晰。
三、知识拓展
(一)展示学生查找资料的成果,介绍鲁迅先生的作品集及代表作。
提示:(1)《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
(2)《阿Q正传》中揭示国民劣根性;
(3)《祝福》中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成因等等。
(二)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提示:(1)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2)郭沫若说:“在今代学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鲁迅。”
(3)老舍评鲁迅:“这是前无古人,恐怕也是后无来者的”FI
(4)叶圣陶说:“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中华民族将来真个得到解放。”
四、总结全文
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步、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强权,执著坚强。

板 书 设 计

(一)、分析鲁迅的性格:胸怀大志、卓然不群,追求新知识、新思想,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二)、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3、线索分明,层次清晰。
(三)、介绍鲁迅先生的作品集及代表作。
第2个回答  2013-06-07
其实楼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准备的过程和思考的方法就是教育学的一些知识而已,在教育学这本书里面有追问

好吧,因为我不是学这个的,不懂,帮别人而已

第3个回答  2013-06-07

    先介绍鲁迅这人的基本资料(简洁的)

    讲诉课文的大致内容

    初步解读作者情感

    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深入了解文章中心

    再读课文,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揭发作者写作意图,写作心情和写作情感

追问

要求写下准备的过程和思考方法啊。其实我也不会,最好是帮我写,谢谢

追答

我只是初一耶

第4个回答  2013-06-07
先介绍鲁迅这人的基本资料(简洁的)
讲诉课文的大致内容
初步解读作者情感
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深入了解文章中心
再读课文,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揭发作者写作意图,写作心情和写作情感
第5个回答  2013-06-07
饺子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追问

不行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