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这个字产生于魏晋南北朝,那么之前的作品比如《诗经》怎么称呼押韵呢,古人对押韵的观念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5-20
音,声。

《玉篇》声音和曰韵。
《文心雕龙》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晋书·律历志》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益则加倍,损则减半。
《陆机·文赋》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按:文人言韵,始见於此。汉魏以上之书,皆言音不言韵。自晋以後,音降而为韵矣。至韵书之最古者,莫如魏李登《声类》,晋吕静仿其法作《韵集》,齐周顒始著《四声切韵》,梁沈约有《四声》一卷,隋秦王俊有《韵纂》,陆法言有《切韵》,至唐孙愐《唐韵》出,而诸书皆废。宋 彭年等重修《广韵》,丁度有《集韵》,金韩道昭有《五音集韵》,元黄公绍有《韵会举要》,明洪武中宋濂等修《正韵》,此韵书大略也。
《说文》声也。生於心,有节於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
《书·舜典》八音克谐。
《礼·乐记》变成方谓之音。
《疏》方谓文章,声旣变转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谓之音。音则今之歌曲也。
《周礼·春官·大师》以六律为之音。
《诗序》声成文,谓之音。
《疏》季扎见歌秦曰,此之谓夏声。
《疏》以大师吹律为声,又使其人作声而合之,听人声与律吕之声合,谓之为音。《诗序》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
《疏》此言声成文谓之音,则声与音别。乐记注:杂比曰音,单出曰声。记又曰: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则声音乐三者不同,以声变乃成音,音和乃成乐,故别为三名。对文则别,散则可以通。季札见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公羊传曰:十一而税颂声作,声卽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乐也。是声与音乐各得相通也。
《易·中孚》翰音登于天。
《礼·曲礼》鸡曰翰音。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传》声谓五声,宫商角徵羽也。
《礼·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
《注》声谓乐也。又凡响曰声。
《张载·正蒙》声者,形气相轧而成。两气者,谷响雷声之类。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簧之类。皆物感之良能,人习而不察耳。
《韵会》韵书平上去入为四声。

韵文包括了如赋、诗歌、词曲等。不同时代、语言都有其流行的韵文文体。在中国,有:
周、春秋: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诗歌。
战国:楚辞。
汉、魏晋南北朝:汉赋、古诗、乐府。
唐:唐诗(近体诗为主)。
宋:宋诗、宋词。
元:元曲(包括散曲和剧曲)。
明、清:戏曲、赋。
近代:新诗、歌词。
汉语音韵学研究汉语的古音。现有的古音知识是利用大量的文献材料和非文献材料,通过多种方法研究出来的。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研究起来与其他语言有一些不同。
汉语音韵学最重要的研究资料是古代专门的韵书、等韵图等音韵著作,因为它们包含完备的音系框架。重要的古代音韵著作:广韵、中原音韵等。
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对象——历代汉语音系及其发展过程——构成了汉语音韵史。目前学术界的共识为,将汉语音韵史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个时期(但如何分期,上下限如何,学界看法并不一致)。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音系,上古、中古、近古的代表音系分别是诗经音系、广韵音系和中原音韵音系。
这并不是说,这些时期自始至终、从南到北,无一例外地使用同一个音系的语音。汉语的语音是在一直演变着的,某一具体年代的代表音系可能与当时的语音差别很大,例如在《广韵》撰写成稿的北宋时期的语音,与《广韵》里所反映的语音已经相差很远了;汉语在不同地域的巨大差异也一直存在,但由于古音资料之匮乏,音韵学在研究或谈及某个具体年代的汉语语音时,往往只涉及该年代所具有的有代表性、为韵书等所纪录之语音音系即读书音,一般不涉及方言。
研究古汉语音韵,就必然涉及到通用语语音状况。但是读书音与全国通用语(或者说共同语)的实际语音状况,并不一定相同。明清时期的通用语是官话,清末官话采用北京音可确定,但在此之前,究竟是金陵音、北京音、洛阳音,各家的说法并不相同。
而更早的时候,如唐宋之际的中古时期,甚至连是否存在通用语(可能存在的称呼有通语、雅言、雅音等),是否有标准音,标准音以什么地方的语音为依据这些基本的问题,学术界都有争论。例如,作为中古代表音系的广韵音系(包括《切韵》、《韵镜》等),一部分学者,如马伯乐,认为很可能是以唐代长安方音为基础;而另一部分学者,如罗杰瑞和柯蔚南,则认为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并认为唐代长安音未必是全国通用语。
对先秦音系的了解,语言学者主要是借助《诗经》、《楚辞》,还有《周易》、《老子》等先秦书籍中的韵语以构拟其韵部及声调。声母方面,一般是根据汉字的谐声偏旁,其次是异文。但声符和其所谐的字不一定完全同音,所以也依谐声偏旁来推测上古汉语声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结论;通过异文推测上古声母的方法有可能遇及上古方音的问题,个别地方还是错别字,所以此方法亦难全面。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引用外语译文(主要是佛经)来推证上古声母。但翻译常常不可能以原音对译,如现代汉语通常用普通话中的[ʂ]去对应英语中的[ʃ],普通话中的[x]去对应英语中的[h],古人亦不可能把梵文中的原音完全准确的译成中文。最后还有一种方法是引用汉藏语系各族语言的同源词以考证上古声母,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未充分开展。
关于先秦音系的声调,语言学各家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陈第的“古无四声”说、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孔广森的“古无入声”说、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陆志韦的“长去短去”说、王力的“长入短入说”,但现在一般都认同江有诰、王念孙、周祖谟等人的“古有四声”说:先秦存在声调,同样也分为平、上、去、入,一个字的上古声调可能不同于其中古声调,但也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