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如题所述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有何区别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经过二十年的努力,2000年9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到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十六大报告也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这二十年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36倍,到2000年人均为850美元,2002年接近1000美元。据外国评论,中国每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把日本从1950年到1973年创造的经济发展奇迹抛在了后面。这二十年,在我国人口增加2亿8千万的情况下,1997年超额完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西方国家的经历。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正如十六大报告作出的清醒认识一样,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低水平”就是指我国2002年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接近1000美元,排名世界第140位。
“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还很大。按上世纪中叶国家计委会同统计局和农业部制定的小康基本标准衡量,目前小康的实现程度到2000年虽已达到95.6%,但从地域看,除去市辖区外的2000多个县级单位中未达温饱线的还有22个,居于温饱和小康的占63.2%,居于小康和比较富裕的占13.7%,比较富裕的仅占0.3%。另外,从人口来看,全国达到小康水平的占74.8%,但还有12.3%的人口尚未解决温饱。到去年底,全国有2800万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中还有最低生活保障人口1930万。
“不全面”是讲我们现在以生存消费为基本内容,人民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还比较好,但教育、文化等生活方面的水平还不高,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人民群众对文化、体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还没有普遍得到满足。
另外,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有很大距离,生态与生产、生活的矛盾也还很突出。因此,总体来说,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发展的、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确定的新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经过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巩固目前达到的这种小康水平,同时促进小康社会提高水平、全面发展。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包括城市、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及人类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目标。对此,十六大报告讲了四方面内容,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条: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如果实现这样的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按现在的汇率计算,可达到4.3万亿美元,人均可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另外,其他方面的指标也很重要,比如社会成员要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财富普遍增加;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健康向上、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各种文化娱乐,能够提供足够的、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进一步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以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全国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它既符合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也符合人民的意愿,同时还有利于最广泛地、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我国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良好的形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17
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区别,给你开个头,用辩证唯物来分析,具体我就不说了,因为要靠我们的大脑来思考,才会有进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