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采莲曲》译成散文!快!!!!!明天要交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6-05
朱湘 《采莲曲》
 小船呀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
  微波,
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裹在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
  波升,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蓬,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飔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朱湘(1904—1933),字子沅,安徽太湖人,中国现代诗人,一生致力探索中国新诗创作和外国诗歌的译介,提倡诗歌的“形式美”。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人称“清华四子”之一,享有诗名。1926年与人合办《晨报诗镌》。1929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执教于安徽大学。朱湘为人外冷内热,性情孤傲、倔强,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离开安大后,南北奔走求教职未果,心灰意冷,1933年12月自沉于南京采石矶。朱湘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他的诗是不死的。主要作品有诗集《石门集》,散文书信集《中书集》、《海外寄霓君》等。

这首《采莲曲》是《草芥集》中的名篇,和《雨景》一起收入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作为两首入选诗中的一首,《采莲曲》自有它的过人之处。

朱湘是新月派一位重要诗人,虽然朱湘很早就与徐志摩反目,因此有人否定其为新月派诗人,但朱湘却是最认真地实践了新月派“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与原则的。这首《采莲曲》便是明证。在《对岸的诱惑》(赵毅衡著,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中,赵毅衡先生对朱湘的西游之旅作了详尽的介绍,说他在美国留学如何的愤怒,以致于两年换了三个学校,大吵架小生气足有十几场,数次“罢学”,最后干脆回国。所以赵毅衡先生用《朱湘的留美之怒》做文章的标题是十分恰当的。

朱湘是一个很用心的诗人,他在诗的章法上,经过多种试验,倾向于全章各行整齐划一,章与章之间各部对衬这两种形式。为探索诗行的规律,他自一字到十一字都尝试过,得出的结论是:不宜超过十一字,“以免不连贯,不简洁,不紧凑”。在音韵的选择上,他实验根据诗的内容和情绪来安排诗韵,取得了巨大成功。《雨景》可谓是一首“十一字”诗,诗的每一句都是十一个字,诗人用心之甚可见一般。《采莲曲》也是一首短句诗,无一句超过十一字。《采莲曲》中在描写采莲荡舟的诗句中插入“左行,右撑”“拍紧,拍轻”这样的短语,“以先轻后重的韵表现出采莲舟过路时随波上下的一种感觉”,是诗人的得意创造。

从诗的表层意义看,这首诗是写一女子摇舟采莲的经过。

全诗分五节。

第一节写采莲女摇舟入荷池。 “轻飘”写出了采莲舟的轻巧,也写出了舟的行进之快;“杨柳”也即采莲女,因为舟的随波上下而摇摆着身子,煞是好看。此处用“杨柳”更彰显了采莲女的婀娜身姿。接着,诗人把视线转向了荷叶,荷叶大而绿,荷花娇而艳。夕阳西下,因为有风,河面上出现了微波,在夕阳的映照下闪闪发亮,有如千万根金丝在舞动。采莲女被此情此景所感染了,不禁放声歌唱。

诗的第二节是写溪间采莲。河水清澈见底,在荷叶下潺潺流过。采莲女动手采莲了,手碰到了荷叶,晶莹的水珠在荷叶上滑动着,木桨拍打着水面,发出的声响连同采莲女的歌声一起溶入了大自然之中。

到了诗的第三节,视角由水面转到了水下。细长的藕心羞涩地深深地藏在水里,这里没有蚕茧,却有很多丝,蚕蛹裹在藕中央。采莲女开始采藕了,她纤细的手碰到了藕又打住了,采莲女有些犹豫了,她为什么犹豫呢?我们不得而知。莲舟随着水波一上一下,采莲女的歌声仍在继续,歌声没有被水吞没,也随着水波一上一下。诗人的笔是何其的妙,“抑扬”一出,将歌声的升降与水波的起伏巧妙地结合到一起,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的第四节是写溪中采蓬。莲蓬子很多,就想两岸婆娑的榴树,像喧躁的喜鹊,又像落上新的榴花。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大胆,榴树.榴花.喜鹊这些外型与莲蓬子相距甚远的东西在诗人的笔下竟全成了蓬莲子的对照物。接着,诗人把目光又回到了采莲女身上,不知是欢喜坏了,还是夕阳的映照,又活是沾了荷花,采莲女的耳鬓泛着微红。风起风又停,采莲女的歌声在风里荡漾。

诗的最后一节,写采莲女摇舟离去。夜幕降临了,月牙爬上了天幕,牛郎织女星出来了。他们对采莲女说:“回去吧。你男人在家等着你呢。”或许这个采莲女尚未婚嫁,等她的是她的情郎。起雾了,薄薄的雾温柔地抚摸着水面。风起了,采莲女感到了一点凉意,摇着舟飘去了。采莲女走了,花芳花香因为无人感知也消溶了。唯有采莲女的歌声,约隐约现,萦绕在空寂的天地中。

这首《采莲曲》不可谓不美。总结起来有四美:语言美,结构美,韵律美,情感美。短句的运用,连贯、简洁、紧凑;语气词的巧妙使用,自然、明快、得体;词语的倒用,如“夷犹”“抑扬”,短语的倒用,如“飘去莲舟”“水底深藏”,富于诗意。是为语言美。诗的各节整齐划一,节与节之间各部对衬;“日落,微波”“左行,右撑”等短语的创造性运用,别具特色;五节,五幅优美的水彩画。是为结构美。 “呀”字的反复使用,使诗句调欢快,节奏鲜明,便于吟唱;各节韵脚有别,各局风格,富有音乐感;二字短语增强了诗韵。是为韵律美。

本诗着力描写采莲少女的卓越风姿,刻画自然美景,通过“杨柳”“莲舟”“荷叶”“荷花”“绿水”等一系列的形象,表现了东方少女独有的美。是为情感美。有了这四美,《采莲曲》的艺术成就可见一般了。

从整首诗看来,诗人对荷塘的景色描写得细致入微,用小船、荷花、藕心、莲蓬子、月钩将采莲女的入荷池,采莲,采藕,采蓬,出荷池有机的连接在一起,充满了流动感和雕塑感。读这首诗,就是在审美,在赏画,在听歌。我们要把握住诗中的形象,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

有人说这首诗的“主要追求在塑造采莲少女”“这样的超越时间的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形象,形成‘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这是从美学的角度作出的评价。如果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出发,我们是不是能够进一步挖掘诗的寓意?因为上面的评价还只是说到了诗的形象层面,诗的意蕴层面又该如何解释呢?这首《采莲曲》是否是一首感伤时事之作呢?诗中的形象又是否蕴藉呢?“文学似乎蕴涵特殊而无限的意味”,那么这首《采莲曲》的“特殊而无限的意味”在哪呢?

看到这首《采莲曲》,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景色都是“淡淡的”,但朱湘笔下的采莲似乎不是朱自清“别有风味”的“小睡”,而是“酣眠”。在这样的景致中,“酣眠”又有何妨。只是夜深露重,凉风在侧,小心着凉才是。《采莲曲》的美,《荷塘月色》中提到的《采莲赋》和《西洲曲》皆不能比。真的,我们不能人为的去拔高这首诗的意义。我们不能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去说这首诗有什么寓意。它真的仅仅是一首很有艺术成就的写景叙事诗。诗人几乎从来不把个人情绪放到他的写作中去,诗人的内心矛盾在这首诗中是找不到的。或者我们说诗人在为自己建造一个“桃花源”,诗中有的只是诗人的满心欢喜。朱湘是一个“超时间,超历史的”唯美诗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