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28
第2个回答  2020-09-28
第3个回答  2020-09-28
一百个关于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典故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第4个回答  2020-09-28
思想情感

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

示例 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姜夔《扬州慢》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 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杜甫《蜀相》
(二)边塞诗
思想情感

1.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气魄沉雄、慷慨悲凉。
王昌龄《从军行》

2.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杜甫《兵车行》

(三)山水田园诗
思想情感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
杜牧《山行》
2.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

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

(四)离别诗
思想情感

1.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李煜《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李白《赠汪伦》,柳永《雨霖铃》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
4.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 孟浩然《宿建德江》

[第二组(按诗歌情感分类)]
(一)忧国伤时
分类 示例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官绝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二)建功报国
分类 示例
1.建功立业的漫望。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
分类 示例
1.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四)生活杂感
分类 示例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永遏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五)送别之情
分类 示例
1.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第5个回答  2020-09-28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代表品行高洁、不畏邪恶,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比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尤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