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经中的文言文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1. 庄子的《南华经》内容是什么

庄子》又称《南华经》,一般认为“南华”这个名字开始于唐玄宗的册封。但陈撄宁先生在“《南华经内外篇》分章标旨”一文中指出,“《隋书·经籍志》子部道家类已著梁旷所撰《南华仙人庄子论》二十五卷(本三十卷缺),又《南华论音》三卷,可知‘南华’之名在唐代以前早已有了;《旧唐书·经籍志》道家类也著录梁旷所撰《南华仙人庄子论》三十卷(即《隋志》的《南华论》),惟不知梁旷是哪个时代的人,仅知他合卢景裕同时注过《老子》;卢景裕是北魏人,殁于东魏兴和年间(公元539——542),正当南朝梁武帝时代,远在唐天宝以前二百几十年,大约梁旷的时代也相差不远。”

杨思范在《中国道教》(2003年第2期)中发表了“南华起源考”一文,其中提到了另一处“南华”之号在唐玄宗之前就已出现的证据, 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云:“及其玄黄再造,日月重轮,功成而不居,名遂而身退。南华吾师也,新居贱职;东方达人也,安乎卑位。”该文又指出,在敦煌写卷P.2390《失题道经》中引《南华论》八处(见黄永武《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20册179 - 183页。),杨文认为这些引文中,“除有几字与通行本《庄子》稍有出入外,大体是《庄子》的原文。据此可知《南华论》即是论《庄子》,‘论’是梁旷对《庄子》一书的评或释。可以肯定P.2390《失题道经》所引的‘南华论云’出自梁旷的《南华论》一书。”

由此可见,《庄子》在唐玄宗之前就已经有人称为“南华”了,而且很可能这样称呼的人越来越多,以致在玄宗时得到了官方的认可。《隋书·经籍志》:“《南华论》,二十五卷, 梁旷撰,本三十卷。”《隋书》是唐太宗时,魏征主持编纂的,而当时《南华论》就已经亡逸了五卷,可见所出尚在唐朝以前相当一段时间,其作者应就是与卢景裕同注《老子》的那个梁旷。

至于庄子为何被称为南华,陈撄宁先生在“《南华经内外篇》分章标旨”一文中,还提到:“注《庄子》者亦有引证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云:‘庄子,字子休,号南华子’……但查今本《拾遗记》,未见‘庄周号南华子’这一条,若不是佚文,那就是注家引证有错误。注家又说,庄周隐居于曹州之南华山,故其书名《南华经》,这件事也值得怀疑。”陈撄宁先生通过考证《旧唐书·地理志》认定“南化县因庄子而得名……县名既然能改,难道山名不能改,未必是先有山名然后才有书名。”

南华到底从何而起,实难确证。不过我个人怀疑,“南华”或许是像“东华帝君”一样的名称。六朝时道教上清派兴盛,《上清经》有不少神仙洞府的称号描述,“东华”就是一例。“南华”大约起于此时代。或许这种道教思潮受到过佛教净土思想的一些影响。与梁旷同注《老子》的卢景裕就兼佛教,他们或许同属北人,视庄子所在地为南方。不过以上都是臆测了.

2. 南华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南华经》本书《庄子》.它是先秦时代的作品.一般认为,《南华经》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的作品集.现存《南华经》共三十三篇,分成内,外,杂篇,其中内篇七篇,杂篇十一篇.根据历史上诸多注疏及今人的研究,内篇七篇基本思想较为统一,相互间有一种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可视为庄周本人的作品;外,杂篇无论思想内容还是文字风格皆不尽统一,非一人一时之作,可视为庄周后学的作品.外篇,杂篇的一部分篇章主要阐述内篇的思想,另一部分篇章则吸取儒,法,名诸家思想,对内篇思想作新的发挥,还有若干篇章为猛烈抨击社会现实和统治者的文字.今人研究《南华经》,往往是把它看作一个整体,只是在讨论庄周与其后学关系时,才明确区分内,外,杂三篇思想的不同。

3.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里有哪些文言文

《世说新语》又称《世语》、《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4. 韩愈的文言文有哪些

很多。

例如: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指为死者歌功颂德,在墓志铭中不论其功绩如何,一概夸大其词予以赞颂的行为)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

5. 初中全部文言文有哪些

一、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1、童趣(沈复)2、《论语》十则3、山市 蒲松龄4、《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5、咏雪6、陈太丘与友期7、寓言四则8、智子疑邻9、塞翁失马

二、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1、伤仲永 王安石2、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3、口技 林嗣环4、短文两篇5、夸父逐日6、共工怒触不周山7、狼 蒲松龄

三、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1、桃花源记 陶渊明2、短文两篇3、陋室铭(刘禹锡)4、爱莲说(周敦颐)5、核舟记 (魏学洢)6、大道之行也 (《礼记》)7、三峡(郦道元)8、短文两篇9、答谢中书书(陶弘景)10、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1、观潮 (周密)12、湖心亭看雪(张岱)

四、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1 、与朱元思书 吴均2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3 、马说 韩愈4、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5、小石潭记 柳宗元6、岳阳楼记 范仲淹7、醉翁亭记 欧阳修8、满井游记 袁宏道

五、九年级上册文言文

1、陈涉世家 司马迁2、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3 、隆中对 陈寿4、出师表 诸葛亮

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

1、公输 《墨子》2、《孟子》两章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鱼我所欲也 《孟子》6、《庄子》故事两则7、惠子相梁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9、曹刿论战 《左传》10、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11、愚公移山 《列子》

扩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文言文

6. 中学文言文必背的都有什么

求解答团队解答:初中一.文言文(18篇)1.《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8.《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