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这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1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太空探索计划,掀起了太空探索阵阵热潮.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些计划似乎也许有人会说,太空探索是科学家的事,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其实并不尽然.人类探索“太空”,最终还是为了“地上”老百姓的生活,这些宏伟的太空探索关联着人类的福祉.本刊此次介绍、阐述太空探索为我们提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卫星、通信、医疗、防灾、娱乐等诸方面发挥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及对一个国家、社会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民族自信心诸方面的影响,以帮助读者对国家太空探索计划的理解和认识.
相信多数人已经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了解到本次中国载人航天的基本情况.欢庆之后,也许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想一些事情———天上的和地上的.
自1971年“东方红1号”上天以来,我们还从来没有像这样长久地注视过太空.随着载人航天成功,仿佛所有的可能性都敞开了大门.我们意识到,每天的塞车、劳作、柴米油盐,甚至约会、闲逛,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全部,应该还包括更广阔更深邃的内容———我们的眼界因此极大地开阔了.
袁学军总指挥说,此次是检验中国载人航天的基础技术,为将来空间站的会合与对接作准备,最终形成天地之间的运输能力.这是比较专业的回答.至于我们普通人,则宁愿沉浸在更浪漫的遐想中.按照有关专家和官员的说法,中国将继续开展探索月球乃至火星的空间活动,时间表都已经拟定.也就是说,作为中国人,我们将成为货真价实的参与者而不再是旁观者,这个感觉当然很好.
同时,正如专家所说,中国因此将超越传统的海陆空概念,进入人类的“第四疆域”.世界发展潮流如此,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以保障未来的国家安全.事实上这不仅是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大国的思路,包括日本、韩国、巴西等很多国家在内,都制订有各自的航天计划,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印度,他们明确表示将在2015年前后探索月球.今年底,美国、欧盟、日本的探测器有望到达火星轨道,明年欧盟和美国的探测器将抵达土星,2020年则是美国预期载人登陆火星的时间.相对于冷战结束后航天事业的低靡,很明显新一轮的太空探索热潮正在兴起,我们不必讳言其中可能包含的竞争因素,同时也就不难在这种大背景下合理审视神舟计划的意义.载人航天成功将为中国搭建一个走向更广阔深邃宇宙空间的平台,其价值也许在今后会越来越显现出来.
天上的话题大致就是这些,但我们更有必要探究它将给我们地上的国家带来什么.我想不难理解,恐怕我们没有兴致永远仰着头观赏当代飞天壁画,除非它同时能够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这的确是神舟计划及其载人航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它必须解释的.
此前有评论认为,神舟计划乃是我国两弹一星、863计划之后的又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当然,190亿元造价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点.由此,也许可以看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某种脉络.
两弹一星以重点突破的方式,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建立起我国完整的科技体系,这是它的重大意义之一.应该承认,它使我国科技领域在世界上树立起远超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声望.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等原因,凭借两弹一星建立起来的科技厚度当时很难市场化,与民生关系不大,因此这种优势也渐渐有削弱之虞.为了保持科技后劲,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又实施863计划,但同样存在体制瓶颈,并由于这个问题而导致对当时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把握的某些偏差,更由于分散用力,最终很难说达到了预期效果.近年来,我国科技界的处境颇为尴尬,在世界科技竞争力排名榜上有连年下滑的趋势,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这样的状况,很难达到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也无法帮助国家实现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力量来推动———神舟计划或许可以视为这个推动力,它想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把中国宇航员送进太空的问题,更承载了扭转中国科技颓势、提升国家整体实力的期望.
我想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通过实施某个重大科技工程以提升国家整体实力的作法并非为中国所独有.美国先后实施的曼哈顿工程和阿波罗登月计划,实际上也是这种高度集中人力物力、以一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的思路.
同样,两弹一星也为我国的赶超战略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运作模式.今天的神舟计划可以视为这种思路的延续.它们所追求的,都是集中突破一点以期带动全局的战略目标.所不同的,前者更关注国家安全,后者则力求提升本国的整体科技实力,为未来的产业调整和升级开路.
事实上这是所有同类战略都必须面对的最终问题.也就是说,由政府推动的科技突破,如果接下来不能实现市场化,不能与民生接轨,其最终效果都将可能大打折扣.美国阿波罗计划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当年投资240亿美元,随后带来了几千亿美元的民用市场.资料显示,美国航天事业迄今已经创造2万亿美元财富,并预期在2020年达到GDP的10%-15%.尽管如此,实际上目前美国仍然没有完全解决航天技术产业化的问题,NASA为了获得经费支持,需要不断游说国会(更不要说预期耗资4000亿美元的载人登陆火星计划).这个状况,在已经商业化的近地轨道还好,而在纯科学目标的深空探索领域仍然很艰难.
据报道,中国航天事业一直力图走产业化之路.承担神舟飞船设计、生产任务的中国航天集团,其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市场,国家拨款只占少部分.这样的信息,我想,其价值未必低于载人航天本身,因为它可能意味着航天技术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的前景,并由于市场化而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当然,目前来看做得似乎还不够,至少没有达到政府招标、不同企业平等竞争的程度.此一点,我以为才是我们未来必须关注的问题.说到底,一项好的事业,需要有良好的体制予以保证.我相信我国的神舟计划以及未来太空探索将作出有益的尝试,这也就是我前边所说的“地上”的问题.按照我们的现实地位或者说现实处境,一切天上的事最后都要对应于地上的变化.当我们抬头望天的时候,我希望我们同样感受到地上的变化———它将关系到我们未来的福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