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个人的随笔:纪念上惟下清长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纪念上惟下清长老》一文中作者通过对上惟下清长老 事迹 的介绍, 总结 书了纪念他的最重要的原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这篇佳作吧。

  11月6日,惊闻上惟下清长老圆寂,我们十分意外。

  因为8月份我们去峨眉山报国寺看望他老人家的时候,他看上去尽管有些体弱但是呢精神矍铄,没想到3个月后竟是天地相隔了。

  峨眉山德高望重的老法师上惟下清生前系乐山市佛教协会谘议委员会主席、峨眉山佛教协会谘议委员会主席。于2016年11月6日6时50分,在峨眉山报国寺安祥示寂,世寿98岁,戒腊73夏。

  上惟下清长老,俗姓陈思进,汉族,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乡人氏,生于1918年12月,1940年发心在眉山观音堂出家,礼宏霖上人为师,赐法名惟清,号寿忍。1943年农历四月初八于新都宝光寺受俱足戒,1982年8月到峨眉山报国寺常住。

  上惟下清长老一生爱国爱教,护持三宝鞠躬尽瘁,尽心尽责;坚守戒律,信仰坚定;潜心实修,抄经不怠;关心后学,率先垂范,是峨眉山僧团坚持信仰、精勤学修的楷模,在众弟子和僧众中拥有崇高的威望。

  长老舍报西归,大众悲仰。

  我们与惟清长老颇有渊源。

  丈夫幼时身体不好极爱生病,他母亲便给他找了和尚干爹。

  当时在他们村里有个寺庙叫五圣祠,住着两个在此修行的和尚,一个叫惟静,一个叫惟清。丈夫小时尽管名义拜的干爹是惟静师傅,实际上两个师傅都给予他相同的关爱。

  丈夫经常深情地回忆起,小时候,每到过年,他母亲就会让他略带些薄礼,一把挂面一包白糖去寺庙给两位师傅拜年。两位师傅就会慷慨地给他发一两元钱的压岁钱。在70年代中期,一两元钱,对一个孩子来说,那简直就是一笔不菲的巨款啊!

  丈夫的母亲去世得早,长大后他又早早地离开了家乡,很少回家乡,和寺庙的这两位师傅就失去了联系。

  90年代中期,一次回乡无意间听说惟静师傅已经圆寂(真正的无疾而终)。而惟清师傅已于82年就常驻峨眉山报国寺,并主持寺内主要事务了。

  大约98年,我们携带家母和幼儿前往报国寺 拜访 惟清师傅。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 传说 中的惟清师。

  他个子矮小,清瘦,但是精神非常好,特别是眼光炯炯有神。

  尽管分别已久,我们也是小辈,但是惟清师还是特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

  那次,应我的恳请,惟清师为我题写一个佛字。——因为早就听闻惟清师傅学问高,特别是书法相当有造诣。

  那次,我们在报国寺留宿一夜。

  惟清师请我们喝了寺庙里最好的竹叶青。吃了几顿清新可口的斋饭。

  还特别慎重地摸了摸幼儿的头。

  之后,我们忙于生计,鲜有拜访。

  今年8月份,我们一家人再次驱车前往报国寺拜访惟清师傅。

  没想到这竟是最后一次见到他了。

  这次看到的惟清已经98岁了,身体有些虚弱,听力也有些吃力。

  不过,他精神尚好, 记忆力 更超极好!

  他离开眉山已经几十年了,可是家乡人他居然记得清清楚楚。

  他十分准确地说出了丈夫的父亲以及其兄弟的名字,只是这些父辈们大多已经离世了。

  当年惟静师傅圆寂的时候,丈夫不知,每每忆起,总是有很多遗憾。

  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于是,11月8月晚上,我们下班后马不停蹄地赶往报国寺吊唁惟清师傅。

  因为第二天11月9日上午,惟清师就要上山了。

  11月9日上午,8点,我们亲历了惟清师的法式。

  早上我们跪拜了惟清师傅,和他惜别。然后和来至四面八方的众弟子以及众居士他身前亲属一道送了惟清师最后一程。

  出家人的后事与普通人完全不同,灵堂全部由白菊布置得庄严肃穆,没有哀乐没有烧纸,没有啼哭声,更不接受礼金。

  整个丧葬期间,就是众弟子念经,接受各地朝拜者的祭拜。

  非常清新脱俗。

  这点让我非常有感触。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个人对佛教无所谓喜欢或不喜欢。

  不过我一直喜欢听佛歌,长期素食。与世无争,清心寡欲。喜欢拜访寺庙。

  基本上我个人的行为习惯很接近佛教的生活。

  在我和惟清师十分有限的短暂接触中,老人有两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是,惟清师在报国寺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和威望,可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小辈来访,竟能亲力亲为地接待。这真的让我非常意外也非常感动。

  二是,惟清师原本受 教育 程度并不是很高,但是,他却一直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真正的是活到老学到老!他对佛学对哲学对书法都有相当高的造诣!

  据照料他生活起居的亲属说,老人去世前,还常常整天待在书房里,写书法,念经。

  我想,这正是我们作为一个凡夫俗子需要学习的地方!

  这也是我纪念他的最重要的原因!

  本文作者: 阿秋(公众号:青衣街的阿秋)

  本文为原创 文章 ,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