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友情,山高水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这世间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友情,叫做他乡遇故知。

多年前,你和他相识,却只是泛泛而交,甚至只是江湖上听到过对方的名声。

多年后,你和他在他乡相遇,陡然心折,成为生死至交。

这就是苏东坡和方山子的友情故事。

二十年前,苏东坡和方山子就相识。

那时,他们都不是这个名字:一个叫苏轼,字子瞻;一个叫陈慥,字季常。

一个是名扬天下的政坛新秀,连皇太后都为之赞叹;一个是文武双全的名门之后,满怀壮志于驰骋天下。

两个人曾经一起在马上论兵法和古今成败之事,陈季常的豪气给苏轼留下极深的印象。

以苏轼爱交朋友的个性,两个有交集的优秀的人应该成为好友吧 。

然而,并没有。关系反而有点尴尬。

因为苏轼的顶头上司是陈季常的老爹陈希亮,年少轻狂的苏轼和古板耿直的老板关系很不好,恨得上司甚至到向皇庭上书弹劾苏轼。

这种情况下,苏轼怎么好意思和老大的儿子走得太近?

有时,你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再见面的人,却又会阴差阳错地重逢。

穿越历史的风沙,我们回到元丰二年。

那一年,苏轼刚刚经历“乌台诗案”,那一场牢狱之灾,让苏轼“魂惊汤火命如鸡”。长途押解,一路示众、严刑拷打、 通宵侮辱……足以折去一个人高昂的头颅。

最后,被以团练副使的身份贬谪黄州,不得签署公文。

贬谪路上,经过岐亭,居然和故人陈季常猝然相遇。

岁月的风尘在两个人身上都留下了烙印。

那个仗剑走天涯、用财如粪土的少年侠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徒步行走山中的隐士。没有人知道他来自何处,叫什么名字,只因他戴着高帽子,就称之“方山子。”

那个因文章而名扬天下,爱高谈阔论的苏学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发往贬谪之地的戴罪之人。没有人敢来送行,没有人敢和其交往,落魄到只能在门口东边开垦荒地,自称“苏东坡”。

这样的两个人猝然相遇了。有什么可说的呢?

俯而不答,仰而笑。

这个意味深长的动作就是最好的回答。

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俯首,前尘往事浮上心头,回看自己的前半生,那些曾经的闪闪发光的梦想,早化成不遇的辛酸。一言难尽啊。

仰而笑,都过去了。功名利禄,皆是蝇头小利。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洒脱一点吧,寻找内心的安宁。

一刹那,内心中多少不可言会的东西在一个表情里相遇了。

懂得,就是这样。

隐居的方山子,孜孜不倦追求的是“不与世相闻”。遇到苏东坡,立刻“呼余宿其家。”并且这一宿,就是五天五夜。

原来,隐居者的世界里只是少了懂得的人。

后来的岁月里因为有了彼此的参与变得山高水长。

苏东坡在黄州,方山子去看他七次,每次都挤在一个窝里,通宵达旦夜不眠。

其实,身在黄州的苏东坡是寂寞的,在《答李瑞书》中谈到:

此时,能有一个隔三岔五跑来聊天的人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元丰七年,苏东坡离开黄州,方山子辗转送行直到九江。

别后,两人书信不断。

苏东坡老年,从贬低岭南回来,方山子还要拖着蹒跚的老迈身躯,前去相聚。

苏东坡赶紧摆手:别别别,都这么一大把年龄了。

想来,两人再未相见。 然而穿越山高水长,有些东西已经成为永恒。

这,就是患难之交。

从古到今,都难能可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