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的格式是怎样的?】

例如,要突几个格?要怎么对仗?!

第1个回答  2008-04-27
讲究平仄

对仗麽 比如说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对一行 黄鹂对白鹭 鸣脆柳对上青天
以此类推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09
  唐诗的基本格式:
  一、仄起句式
  A: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B: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二、平起句式
  A: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B: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例:
  一、仄起句式
  A:首句不入韵的(仄起仄收) 《春望》
  仄仄平平仄 国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平 城春草木深
  平平平仄仄 感时花溅泪
  仄仄仄平平 恨别鸟惊心
  仄仄平平仄 烽火连三月
  平平仄仄平 家书抵万金
  平平平仄仄 白头搔更短
  仄仄仄平平 浑欲不胜簪

  B:首句入韵的(仄起平收) 《塞下曲其三》
  仄仄仄平平 骏马似锋飙
  平平仄仄平 鸣鞭出渭桥
  平平平仄仄 弯弓辞汉月
  仄仄仄平平 插羽破天骄
  仄仄平平仄 阵解星芒尽
  平平仄仄平 营空海雾消
  平平平仄仄 功成画麟阁
  仄仄仄平平 独有霍嫖姚

  二、平起句式
  A:首句不入韵的(平起仄收) 《赋得古原草送别》
  平平平仄仄 离离原上草
  仄仄仄平平 一岁一枯荣
  仄仄平平仄 野火烧不尽
  平平仄仄平 春风吹又生
  平平平仄仄 远方侵古道
  仄仄仄平平 晴翠接荒城
  仄仄平平仄 又送王孙去
  平平仄仄平 萋萋满别情

  B:首句入韵的(平起平收) 《北青萝》
  平平仄仄平 残阳西入崦
  仄仄仄平平 茅屋 孤僧
  仄仄平平仄 落叶人何在
  平平仄仄平 寒云路几层
  平平平仄仄 独敲初野磬
  仄仄仄平平 闲依一枝藤
  仄仄平平仄 世界微尘里
  平平仄仄平 吾宁爱与憎
  注: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唐七律平仄基本格式:

  一、平起式
  A: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B: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二、仄起式
  A: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B: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例:
  一、平起式
  A:首句入韵的(平起平收)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函》
  平平仄仄仄平平 汀洲无浪复无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楚客相思盖渺然
  仄仄平平平仄仄 汉口夕阳斜渡乌
  平平仄仄仄平平 洞庭秋水远连天
  平平仄仄平平仄 孤城背岭寒吹角
  仄仄平平仄仄平 独戍临江夜泊船
  仄仄平平平仄仄 贾谊上书忧汉室
  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沙谪去古今怜

  B:首句不入韵(平起仄收) 《客至》
  平平仄仄平平仄 舍南舍北皆春水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见群鸥日日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 花径不曾缘客扫
  平平仄仄仄平平 蓬门今始为君开
  平平仄仄平平仄 盘殄市远五兼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樽酒家贫只旧
  仄仄平平平仄仄 肯与邻翁相对饮
  平平仄仄仄平平 隔篱呼取尽余杯

  二、仄起式
  A:首句入韵的(仄起平收) 《别舍弟宗一》
  仄仄平平仄仄平 零落残魂信黯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双垂泪别越江边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身去国六千里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死投荒十二年
  仄仄平平平仄仄 桂岭瘴来云似墨
  平平仄仄仄平平 洞庭春尽水如天
  平平仄仄平平仄 欲知此后相思梦
  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在荆门郢树烟

  B:首句不入韵的(仄起仄收) 《再受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仄仄平平平仄仄 去过十年同赴召
  平平仄仄仄平平 渡江千里又分歧
  平平仄仄平平仄 重临事异黄函相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黜名惭柳士师
  仄仄平平平仄仄 归目并随回雁尽
  平平仄仄仄平平 愁肠正遇断猿时
  平平仄仄平平仄 桂江东过连山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相见长吟有所思

  注:以首句入韵为正格。

  宋词的基本格式
  一字句的平仄
  (1)多是虚字,如:“难”、“故”、“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 动词也有:“把”、“向”、“指”、“对”、“望”、“着”、 “看”、“念”、“叹”、“标”、“料”、“想”、“怅”、“恨”、 “怕”、“问”等。
  (2)多是仄声,且多是去声。

  · 二字平仄
  (1)平仄或(第一字平,第二字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平平式 如:“年年.如社燕,飘流泊翰海,来寄修椽。”

  · 三字句平仄
  (1)平平仄 如:“吹凉叶。”“人如削”、“凭闲久”
  (2)平仄仄 如:“佳丽地,南朝盛事准现?”“天且住”。
  (3)仄平平 如:“鬓微霜”“玉川迷,路东西。”
  (4)仄仄仄 如“似梦里,泪泪滴”
  (5)仄平仄 如“汉江侧,月弄仙人佩声”

  · 四字句的平仄
  (1)平平仄仄 如:云南归雁、楼西飞雁 仄仄平平 如:楼锁轻烟、木落霜州
  (2)仄平平仄——最普遍、常见(第三字必平) 如:汉家陵阙、江山如画、天南游客
  (3)平仄平仄——也是常见的 如:遗踪何在、人在何处?枝上同宿
  (4)平平仄平——也是常见的 如:从今又添、云窗静掩

  · 五字句平仄
  (1)五字律句平仄 即五言律诗平仄
  仄仄平平仄 如: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平平仄仄平 如: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平平平仄仄 如:玉阶空伫立
  仄仄仄平平 如:独自莫凭阑
  (2)五字拗句的常见现象
  平仄仄平仄 如:明月几时有……起舞弄清影
  仄平平仄平 如:有人楼上愁 露华浓湿衣
  仄平平平仄 如:有深深良愿 望秦关何处

  · 六字句平仄
  (1)仄仄平平仄仄 如:莫厌悲歌笑语 我欲乘风归去
  (2)平平仄仄平平 如:临分败笔题诗 伤心千里江南
  (3)仄仄仄平平仄 如:晚雨未摧宫树 转使客情如醉
  (4)六字句常见的两种拗句
  仄平平仄平仄 如:晚来无限萧瑟 一时多少豪杰
  平平仄仄平仄 如:西风万里无限 关河梦断何处

  · 七字句平仄
  (1)与七言律诗同
  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平林默默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断续寒飐断续风,纵使古条似旧垂
  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楚客欲呵瑶瑟怨,那上少年今在否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岸花零落鹧鸪啼,小窗和雨梦梨花
  仄仄平平仄平仄(特殊格式)点点波间冷云照
  (2)不合平仄常规的拗句
  仄平仄仄仄仄仄 如:酒旗息鼓甚处市
  仄平平仄仄平仄 如:露萤清夜照书卷

  · 八字句平仄
  (1)一字和七字句组合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度|绮燕流萤斗双语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2)二字句和六字句组合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如: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3)三字句和五字句组合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 如:芳草郊|灯明闲凌泞

  · 九字句平仄
  (1)三、六字句式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如: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2)六、三句式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3)四、五句式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惟有林前|银炷照啼痕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野渡再横|杨柳得荫浓

  · 十字句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最好是|一川应月光流渚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歌舞地|清天满目成秋苑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如: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 十一字句平仄(最长的)
  (1)六、五句式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如:何人为写悲壮|吹角鼓城楼
  (2)四、七句式平仄
  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刘勰在其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里说:"铺才逦文,体物写志"是赋之特征。前四字指的是赋的形式,后四字指的是赋的内容。《汉书·艺文志》载:"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赋是一种不同于诗词,也不同于文的文体,介于二者间。
  《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大师》)。一般认为,"风"、"雅"、"颂"是三种诗体,"赋"、"比"、"兴"是三种写作表现手法。在战国时期,"赋"还只是古诗的一种表现手法。"赋"与"比、兴"的比喻象征、托物起兴不同,"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一种直白的表现手法。但有学者以为赋原来也是一种诗体,如章太炎先生在其《国学演讲录·经学略说》中提出:"六诗者,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今《诗》但存风、雅、颂,而无赋、比、兴。"不论赋前身是不是一种诗体,在后来赋成为一种文体,并在汉代领一时风骚,是无可置疑的。至唐时韩、柳发动"古文运动",骈文逐步失去正统地位。这对赋有一定冲击,但宋后,赋依然是文人学士最喜欢采用的文体之一,主要是俳赋与文赋。

  赋在先秦儒家荀子时便已是一种文体,《荀子》一书中已有《赋篇》,分别写云、蚕、礼、知、针五种事物。

  刘勰指出"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可见赋是《诗》与《楚辞》演变而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赋到西汉时,已足以成为汉代文学的代表,乃至影响千年中国文学史。赋大致分为五种,也正是五个重要时期:西汉人将楚国诗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也视为赋体,没有一定的限制性,这称做楚辞体的骚赋;汉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汉赋喜堆砌词语,好用难字,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却被后人视为赋体正宗,也称古赋;六朝赋是东汉抒情短赋的变体,其特点是篇幅短小,句式整齐,多为四言、六言拼偶组成,而又讲究平仄,通篇押韵,又称俳赋;唐宋又有律赋,题目,字数韵式,平仄都有严格限制;文赋是中唐以后产生的一种散文化的赋体,不刻意追求对偶、声律、词采、典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较自由,甚至大量运用散文的句式,文赋实际上是赋体的一种解放。静安所谓"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人间词话》),不外如是。

  这里只说了诗词和赋,歌实在不知道,不知道有没有懂的,我也很想知道!(近体乐府

  先秦时期,诗都是配合乐曲吟唱的歌辞(词),所以诗即是歌。从其意义来命名,称为诗;从其声音来命名,称为歌。 不配合音乐而清唱的,称为"徒歌",或曰"但歌"。汉武帝建置乐府以后,合乐吟唱的诗称为"乐府歌辞",或曰"曲辞"。后世简称"乐府"。从此以后,"诗"成为一种不配合音乐的文学形式的名词,与"歌"或"乐府"分了家。

  魏晋以后,诗人主要是作诗,也为乐曲配词,到了唐代,古代的乐曲早已失传,或者不流行了,诗人们虽然仍用乐府旧题目作歌词,事实上已不能吟唱。这时候,"乐府"几乎已成为一种诗体的名词,与音乐无关,于是就出现了"乐府诗"这个名称。初唐诗人所作"饮马长城窟"、"东门行"、"燕歌行"等等,都是沿用古代乐府题目(曲名)拟作的歌辞,事实上是乐府诗。而不是乐府,因为它们都无乐谱可唱。

  盛唐诗人运用乐府诗体,写了许多反映新的社会现实的诗,但他们不用乐府旧题,而自己创造新的题目,例如杜哺的"兵车行"、"丽人行"和"三吏""三别"等,这一类的诗,称为"新题乐府"。后来,白居易就简化为"新乐府"。新乐府也还是一种诗体,而不是乐府。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唐代诗人集中的所谓"乐府",几乎全不是乐府,而是乐府诗。有许多真正配合音乐而写的绝句和五七言诗,例如"凉州词"、"簇拍陆州"、"乐世"、"河满子"等,却从来不被目为乐府,而隶属于绝句或长短句。

  北宋人把《花间集》、《尊前集》这一类的曲子词称为乐府,这是给乐府这个名词恢复了本义。晏几道把他自己的词集定名为《小山乐府》,这是"曲子词"以后的词的第一个正名,欧阳修的词集标名为"近体乐府",这是对晏几道的定名作了修正。他大概以为旧体乐府都是诗,形式和长短句的词不同,故定名"近体乐府"。以资区别。但是,宋本《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第一卷中有"乐语"和"长短句"两个类目。"乐语"不是曲子词,而"长短句"则是曲子词。由此看来,欧阳修本人似乎还以"长短句"为词的正名,而"近体乐府"则为包括"乐语"在内的一切当代曲词的通称。到南宋时,周必大编定自己的词集,取名曰《平园近体乐府》。这时候,"近体乐府"才成为专指词的名词。

  但是,"近体"的"近"字,是一个有限度的时间概念。宋代人所谓"近体",到了元明,已经不是"近体"而成为古体了。元人宋褧的词集名曰《燕石近体乐府》,明代夏言的词集名曰《桂渊近体乐府》,这都是盲从了宋人,没想到元代的近体乐府,应当是北曲;而明代的近体乐府,应当是南曲。词已不是新兴歌词形式,怎么还能说是"近体乐府"呢?

  我们应当说,"近体乐府"是北宋人给词的定名,当时"词"这个名称还未确立,所以不能说"近体乐府"是词的别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