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12-02
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位于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在全国公共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9年,随着新馆落成,由四川博物馆改称现名。四川博物院现有院藏文物2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万余件。四川博物院拥有专职、兼职研究员30余人,先后研究出版了《四川博物院藏〈格萨尔〉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馆藏书画精品集》等学术著作。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复能力提升”项目,被国家文物局确立为全国两个试点项目之一。
1940年,四川博物馆正式筹建。
1941年,四川博物馆建成诞生,馆址在郫县东岳庙。
1945年迁至皇城明远楼。
1949年改名为“川西人民博物馆”,
1950年迁至于人民公园内“之佛学堂”和“国书馆”。
1950年底,更名为川西博物馆。
1952年,定名为四川省博物馆。
1965年,迁至成都人民南路四段“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展览馆”。
1984年5月,邓小平题写了馆标“四川省博物馆”。
2001年,四川省博物馆被国家计委列入“十五”发展计划,决定在浣花风景名胜区建新馆。
2002年7月,四川省博物馆老馆闭馆。
2004年12月30日,四川省博物馆新馆建设破土动工。
2007年10月底开始规模庞大的文物搬迁工作。
2009年3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正式更名为四川博物院。
2009年5月上旬,四川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
2010年2月,创立全中国首个面向基层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
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复能力提升”项目,被国家文物局确立为全国两个试点项目之一。
2012年10月,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3年3月,“四川博物院修复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完成,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