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屯堡的旅游指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7

“不看牌,不看牌,大鬼小鬼手里来。”这是孩提时代玩扑克牌时爱亨的一句顺口溜。意思是拿到大小鬼,就有了克敌制服的王牌,与别人搏弈时心不慌、不虚。今天把它用在开拓旅游市场上,将大小鬼比喻成神和仙,感觉既贴切又精彩。其中,能体现出贵州人的自信,带几分幽默、几分霸气,还有丝丝睿智。
这一神一仙,便是闻名天下的沈万三和张三丰。一个是有“中华财神”之称的苏黔历史名人,将贵州平坝天龙屯堡作为人生的最后家园;一个是在武当山得道,贵州福泉山成仙。
平坝旅游打响了沈万三名人文化品牌,成为屯堡文化开发的突出亮点,赢得了眼球,先后召开“沈万三暨屯堡文化高峰论坛”,成立“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沈万三分会”,推出了《天龙秘事──明代江南首富沈万三与贵州平坝》和《沈万三的屯堡后裔》两本书,并着手进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省旅游局和平坝县还支持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江苏周庄开设了“多彩贵州之家”外宣窗口,把名人宣传效应直接与江南旅游市场对接,加强互动,吸引世人目光,激发了更多旅游者踏上神奇的平坝之旅、贵州之旅。
福泉县的福泉山,是张三丰的钟爱之地,现留下大量有关张三丰的遗存,经有关方面组织资金投入近400万元,修建起了雄伟壮观的“张仙祠大殿”,推出全国第一座张三丰碑林,完善了一系列针对旅游者活动的基础设施,已具备接待海内外游客的能力。现福泉山景点被全国旅游协会授予“中国十大道教旅游胜地”、“中国道教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两位明代名人,一个神、一个仙,在民间都是有全国影响力的人物,使贵州山水更富有灵气和神韵。而且他俩即是师徒关系,又是好朋友。据《沈氏族谱》记载,沈万三在贵州平越福泉山,拜张三丰为师,追随道教走向自然。88岁时,他辞别人世,葬于福泉山。这一年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沈万三的遗骨,直到明弘治十年(1498),其五世孙沈廷礼运回周庄,葬于银子浜下。沈万三跟随张三丰修道,是一个历史的真实存在。修道期间,张三丰还赠诗给沈万三:浪里财宝水底藏,江湖英明空荡荡,平生为仁不为富,舍却红粉入蛮荒。为此,有关方面还将在张三丰塑像旁,再塑一尊纪念沈万三的大型雕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600年前的这一神一仙,就像是事先约好一般,要为贵州旅游文化宣传上阵吆喝。在几百的岁月中,他们的名声背后,形成了一个个巨大的超级“粉丝”军团,其市场号召力力难以估量。
旅游业是典型的竞争型经济,旅游宣传中,需要打出的当然是有特色的牌,有影响力的牌。谁宣传的声音大、声音亮,谁的旅游业就兴旺。我们手中如今已拥有超级王牌,我们还怕谁?今天的贵州人,在向全国旅游市场开拓中已经精彩“亮剑”,相信旅游业大发展的春天就会到来,多彩贵州不仅是自然之旅、民族文化之族,同时也是神仙之旅,是神仙垂爱的天地人合一的风水宝地。贵州旅游业注定会崛起,正如明代大预言家刘伯温说的那样: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 石头与屯堡人有缘,但在屯堡人眼中也许太平凡。这块巨大奇石,竟然被其所遗忘,岂不惜哉!----题 记
贮立于古镇天龙,历经风霜雪雨,向过客讲述远古的故事
女娲的五色石补了苍天,顽皮的旅游到了夜郎古国,安家定居,独占一方水土
秦始皇的赶山神鞭在此失灵,我自归然不动
宁谷汉墓,普定穿洞,在记忆中刷新
平坝夏云、平庄、肖家,古遗址,今犹安在,仍是石头建造,你还是默默遥望,遥望远方……
期盼什么?一千年太少,一万年……
不,十万年,睹视
好似在诉说什么,等待谁的归来
夜郎古国消亡,牂牁文化复兴……
舍人⑴,盛览⑵,尹珍⑶没有发现,尹贡⑷是失职还是健忘
哦,均不是,等待与你家族有缘的石头城人。一群粗犷、直爽的北方汉子
历史创造了良机,终于来了。与你为邻,你还向他们诉说,天龙山险,龙眼山后,那齐天大圣移居猴儿洞算不了什么……
只是借用你肩膀翻了一个跟斗,上天台发现洞府而已
夜郎狼烟四起,大明统一心切,那群唱着弋阳腔、骑着战马的汉子,风尘滚滚而来,谁知一住不走,听精美石头,开口说话。
于是,于是,再于是……
六百年风雨又冲洗,几十代人辛勤耕耘,出现了石头的房子,石头的巷,石头的大街、石头的桥。
还有那靠石岩托起---石头建造的五龙寺石庙,闻名远近,由你守卫
古驿道上来的小东洋鸟居龙藏算什么,时候不到不开口。
大地复苏,春天来了,延续六百年保持口音不变,习俗不变的这群北方汉子又迎来了阳光雨露,由你摇旗呐喊,诉说石头的故事,屯田戍边的历实
笑迎中外贵宾,喜迎八方来客
你仍伫立风雨之中,向文人骚客诉说,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
注:⑴舍人:汉武帝时贵州遵义人,曾任犍为郡文学卒史,着有《尔雅注》三卷。
⑵盛览:字长通,西汉武帝时的“牂牁名士”。着有《合组歌》、《列锦赋》等作品。
⑶尹珍:字道真,东汉时毋敛县(今都匀、独山、荔波一带)人。他是当时贵州著名的 学者,又是著名的书法家。
⑷尹贡:夜郎县(今安顺一带)人,历任尚书丞郎、长安令、彭城相等官。 天龙屯堡源于 600 年前明朝皇帝朱元璋调北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明朝军队征服西南过后,为了统治西南,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随后,从南京、江西、安徽等地把一些工匠、平民等迁至贵州,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执着地恪守世代传承的文化生活习俗,形成了现今我们称之为 “ 屯堡文化 ” 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屯堡人都是从江淮一带迁移过来的汉族移民,至今许许多多的老年人还称自己为南京族, 1997 年 4 月 11 日 ,天龙屯堡陈姓后裔陈先润先生带着族人的嘱托到南京寻根,经过艰辛的探访终于找到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丹凤街中段、玄武区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后面的始祖陈典居住地都司巷。通过此次寻根有据的证明了天龙陈姓“南京籍”的史实,亦为我们探寻四姓入黔路线找到了出发的始点。四姓始祖随傅友德所率的三十万大军征南入黔,在洞庭湖上岸,从武陵驿走古驿道入黔,这是一条坎坷艰辛的路,被称作“万里生死途”。在漫长的征途中,四姓始祖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结下了深厚友谊,盟誓结为异姓兄弟,统一取名:张征定、郑征定、沈征定、陈征定。直到现在,在天龙屯堡还能看到一条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穿镇小河“征定河”。
后经考查,发现沈万三的后裔仍在天龙屯堡, 这位江南首富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在老百姓中广泛流传。在这些传说中,最为离奇而又十分有趣的便是他的聚宝盆。
屯堡人的语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 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秦淮汉族服饰的特征; 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屯堡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 屯堡人的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 “ 戏剧活化石 ” :屯堡人以石木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构成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
天龙屯堡人与南京有着割舍不断的亲缘关系,屯堡人的祖先就是 600 年前从南京征南、填南到贵州安顺的。今天,天龙屯堡回到了祖籍南京,在南京举行屯堡文化旅游推介活动。我们将以屯堡人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的写真图片展示给屯堡人的 “ 老乡 ” 们,向祖籍地的亲人们介绍 600 年来的屯堡独特的人文景观.美丽的自然风光。
天龙屯堡与南京有血浓于水的亲情。 600 年前的秦淮风物在安顺屯堡被完整保留;使得今天的屯堡就如仿真历史博物馆,那独特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文化活动,让人恍若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了 600 年前古汉秦淮大地。
走进安顺,走进历史,走进天龙屯堡文化,观屯堡民居、品屯堡美食、听屯堡人的故事,踏寻祖迹,领略 600 年前的大明遗风,感受高原秦淮余韵。 江南历来是文化发达之地,屯堡人的祖先从江南迁移到贵州之后,贵州的科举制度才逐渐推行,不少的人才就是从科举中步入政途,走出大山,建功立业。明朝时,朱元璋在贵州大力传播儒学,使儒学文化在贵州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天龙屯堡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出了不少的人才。明朝以前,由于历史久远,有关文字记载缺乏,只有荒野中的许多古碑之上刻着明皇诰封什么之类的文字为数不少。据《郑氏家谱》载,明代万历28年郑士才中秀才,这可算作天龙屯堡有记载的最早功名。
清朝废除屯田制之后,屯堡人失去了屯军身份,不像明代那样祖辈必需“屯田戍边”,不能任意流动,这为屯堡人考科举带来了动力,耕读为本成了屯堡人最正统的生存方式。清代,天龙就出了众多的科举功名,有文举、武举、直至进士。
道光年间,天龙屯堡郑姓人才辈出,九世祖郑尚美“皇清诰封武信骑尉”。这一门共出了三个武举、一个进士、一个名儒。武举为怀志、怀古、怀清;进士安国;宪国为名儒;如今,民间还流传着关于这门旺族科举人物的许多传说,其中(太后招婿)就是其中一个:相传郑安国考中进士后,由于某种原因年轻才俊,被为公主招婿的皇太后相中,欲招为驸马。一日,太后把郑安国召进宫中,言明欲召他为公主驸马,留在京城作官。郑安国在家中早已有未婚妻,不想做“陈世美”,又不敢当面回绝太后招来祸患,只好谢过太后隆恩,执意先回贵州老家告诉父母后,再做答复。太后不肯,郑安国苦苦苦哀求,太后被他求烦了。大怒道:“你要忙着回家去找死?”当日即放他回贵州,郑安国果然在回家途中染病死去。“太后果然是金言玉口,言出成谶”,直至今日,郑氏族人还为他的亡故嗟叹不已。
郑安国虽然是进士出生,有关他的文字记载和作品所遗不多,到是他的祖父荣封的诏文和弟弟郑宪国的诗文作品还存于家谱和天台山碑刻之上。 天龙学堂建于1907年,清末武举陈日瞻所创办。相传,陈日瞻像貌威武,勇猛过人。有一次,因看不惯带子街(村子名)一恶霸,而怒把带子街石狮子举至道旁,令恶霸折服,再不敢称霸乡里。据《陈氏族谱》载,陈日瞻是清末武举案首(第一名)。他所使的青龙刀重数十斤,能使百斤步马弓。
陈日瞻虽系武人,但并不因武荒文,他既是南一区区长,又是“南一区化行两级小学”的校长,他在主持学校期间为家乡培养大量的有识之士。陈蕴瑜将军就于1912年毕业该校……
在天龙学堂修建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感人场面,村中男女老幼齐出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一次时任校长之职的陈玉峰因指挥施工过程中出现一小失误,杀掉了家中一头重达三百多斤的大肥猪向大家赔礼。并出钱重新施工。正是有了前辈们这种无私奉献、认真负责的精神,才有了今天别致典雅,让我们引以为骄傲的天龙学堂,也是我们屯堡人崇文尚武,重视教育的最好的佐证。
天龙学堂是屯堡建筑中的杰作,它采用屯堡人惯用的石木结构,但也不排斥瓦等建筑材料。天龙小学共分为主楼、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及伙房等建筑:主楼为恢宏的礼堂建筑,高大雄伟,石墙体,屋面盖瓦;从主楼的背面可见到屯堡建筑的典型形式,即,窗户小而少,主要采光皆在正面。教学楼分为两幢,石墙体,石板房,木架结构,为扩大采光,窗户都为大圆拱形;图书楼为多棱形,石墙体,瓦盖屋面,犹似一古堡状;校门为石牌坊建筑,气势宏大。
天龙学堂建好后,得到多方赞赏,被称为贵州乡村小学校的精典建筑,各地纷纷前来采样仿造,如石板房、大屯等。清末进士陈延荣题写匾额“敬业乐群”,名士王元直题写匾额“崇德广业”,吴稻盦为天台山伍龙寺住持本安和尚(本安字静轩)捐资修建的图书楼题写“静轩图书室”5字,国民党要员吴雅辉到校视察后,题书“合力之伟,近之教于乡,远之将福送全国”的单条;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也题写了文字。据多位曾就读于该校的人士称,大礼堂正中挂孙中山先生像,上书“天下为公”两边对联则是众人皆知的名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先生警句。
在文革期间,天龙学堂遭到令人心痛的浩劫,许多名人手迹和雕刻被毁或流失民间,从被毁去的“静轩图书室”的“静轩”二字,我们就可知当时的惨状了。
十年浩劫之后,天龙学堂得到校方和村民的精心维护。如今,校内古木参天,丹桂飘香,紫荆斗艳,恢复了昔日书院式建筑应有的原貌。 说起贵州科举的历史我就很自豪,因为是有了咱们屯堡人才有的贵州科举史。话说这个明代以前啊贵州乃是一片蛮荒之地,咱们老祖宗奉朱元璋的旨意入黔征讨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及诸土司政权,战事平定之后又奉命屯田于云贵,其中大部份军队屯扎于贵州安顺,即当时的普定卫。
咱们老祖先不仅把江先进的农耕文明带入了贵州,还根据朱元璋的思想“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天有风雨霜露,无所不施,圣人之教,亦无所不往。”在贵州各地兴办学堂书院,大力传播儒学,使贵州这片土地从蛮荒走向文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还亲派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国子学正芒文缜到贵州担任宣慰使司儒学首届儒学教授。贵州在永乐十一年(1413)才正式建立行省,从此以一个独立省份出现在中国版图。这时贵州仍没有单独举行乡试的权利,士子们考试要到四川、湖广、广西、云南等省,山高路远,行程达几千里,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贵州真正取得乡试的资格是在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这一年终于在贵阳举行了第一次乡试,当时共有1千余名士子报名参加,朝庭专门派官吏前来主持开考仪式,此次开科共取中举人25名。 天龙屯堡古镇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天龙屯堡古镇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从明代开始就在这里及周边大量屯兵,时至今日依然是驻军重地。
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后,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天龙屯堡古镇更名为“饭笼铺”,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依然是清廷的驿站和屯兵重地。
历代的屯兵都在这块大地上留下了历史的遗迹:明朝征南军队在天台山背后的兵器加工场所(本地人呼之为“打铁坑”);烟堆山的明代烽火台残垒;围绕天台山的古城墙;清“威同之乱时”修建有垛口、炮台、瞭望哨的龙眼山屯,至今残垣尚存;在天龙屯堡古镇中,则是巷道纵横交错,遍布于巷道中的深邃抢眼,石拱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出战争的遗迹,屯堡人武备的思想。
明代饭笼驿最初的建设者是如今天龙“张、陈、沈、郑”四大姓的入黔始祖们,特别是身为“通政大夫”的陈典(注:通政大夫是主管邮政的官吏),在天龙设驿站,建塘房(塘房是驿站供来往人员住宿的地方),其他三大姓入黔始祖则建“屯堡”屯扎军队。
天龙屯堡古镇是一个军事防御功能完善的屯堡建筑典范,它四周建有石拱门,巷道如网,易守难攻,横跨在古驿道上,是上扼滇喉,下控湘、粤的军事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