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同胞与少数民族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5
在四川省凉山州的冕宁县,1935年5月,红军的先遣队抵达这里,与彝族同胞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团结,共同对抗敌人,谱写了一段“彝海结盟”的动人故事。当时,中央红军刚刚渡过金沙江,继续北上,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大道,需要翻越国民党军队严密防守的山脉;另一条是捷径,穿过冕宁,但必须穿越彝族地区。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住在羊坪子,他通晓汉语,并在了解了红军的宣传后,派遣他的管家沙马尔各下山与红军进一步接触。红军的和平姿态,与国民党的军队截然不同,他们不仅解救了被囚禁的彝族人,还开放了粮仓,分发粮食给彝族人民,这些行为赢得了彝族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小叶丹在了解了红军的立场后,与刘伯承将军在彝海边相会。这次会面给小叶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本想向刘伯承鞠躬致敬,但刘伯承却上前一步,紧紧地扶住了他,这种前所未有的尊重让他感动。双方最终达成协议:避免冲突,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军阀。为了证明彼此的诚意,小叶丹提出按照彝族的传统,喝血酒结为兄弟,刘伯承欣然接受。由于当时没有酒,刘伯承便用清水代替,从警卫员那里取来两个瓷碗,从海边取水,将鸡血滴入碗中,以此歃血为盟。
为了帮助小叶丹建立一支像红军一样的队伍,中央红军赠送了枪支弹药,并授予他“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这份礼物在小叶丹去世后,成为了他夫人用生命守护的宝贵遗产。在彝海岸边,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民族友谊,同时也增强了红军的力量。据统计,在1935年5月中央红军经过冕宁期间,有200多名彝族青壮年加入了红军,但只有16人最终到达了陕北。
由于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1935年5月23日,小叶丹派出彝族青年为红军引路,红军得以顺利通过彝族地区,这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小叶丹(果基约达,1894-1942),男,彝族,四川省冕宁县(今彝海镇)人。1935年与刘伯承彝海结盟,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红军果基支队,坚持5年与国民党斗争,誓死保护红军授予他的“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链凳或基)支队”旗帜。
上世纪90年代,凉山彝族人民在中央和省、州、县党政军的关心支持下,建立了“彝海结盟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的石像高20多米,刘伯承和小叶丹并肩站立,手持酒碗,面带笑容,远眺前方,他们的塑像栩栩如生。碑座背面刻有中、英、彝三种文字的碑文,结束语写道:“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