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心得: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素书》旧题汉黄石公撰,宋张商英注。后人认为此书是张商英托名于黄石公所作,是北宋时期的著作。《素书》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是一部用儒家思想来溶汇兵家思想的兵书。

《素书》第一章原始篇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但也提出在具体运用中,要分别层次,综合适用。

《素书》强调要循道而动,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要依德而行,则可使自己的谋望得以实现;符合德的要求,万事万物均得其所。因此,在反复实践和总结前人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了“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的经典经验。

一、慈不掌兵

慈不掌兵的典故出自“孙武练兵”。据历史记载,当年孙武投奔吴王阖闾之时,阖闾为了试探孙武的本事,安排一些宫女妃子给他练兵。这些宫女以为是游戏,不当一回事。孙武在申明军令后,开始训练。但是这些宫女还是嘻嘻哈哈,不听号令。孙武毫不手软,以违抗军令为由,不顾吴王求情,当场斩杀了吴王的两个宠妃,杀鸡儆猴,结果,令出禁止,军容整肃。所以,军令如山,法不留情。在战场上,两军交战,狭路相逢勇者胜。生死之间,如果为将者有丝毫的犹豫和心慈手软,往往可能导致全军将士置于危险境地,“慈不掌兵”,反而是一种大爱。

“一将功成万骨枯”。没有铁石心肠的人,为将带兵是一种灾难。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霹雳手段,哪显出菩萨心肠?

二、义不掌财

就是说作为一个管理钱财的人,过分讲仁义和义气,带来的反而是无尽的灾难。管财之人,必须做到开支合法,分离不差,数目分明,不讲情面。那些平时喜欢跟别人称兄道弟谈义气,两句好话或三杯酒下肚就可以把规矩置之脑后的人,往往会因为个人感情露出自己的软肋,为违法行为提供可乘之机,结果害人害己,也因私废公。所以,那些喜欢讲义气的人,绝对不能让其管财。

三、情不立事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讲究“感情”投资,礼尚往来。在情理法中,人情还是占很大份量,平常人往往拉不开情面,“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比比皆是。虽然做小事情需要讲人情世故,圆滑变通,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太过重情,往往因情废法。身为领导者,特别是执法部门,如果因为个人感情,就可以对一些人手下留情,网开一面,时间长了,下面的人就会上行下效,恶化了社会风气。一个想成就大事的人,如果过于重情重义,往往劳而无功。

四、善不为官

想当一个好官,首先必须善良,有良心。只不过这种善良是要守住底线,要把自己的善意约束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之内。作为一个好官,对百姓心存善意,是一种善,对贪污腐败行为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是另一种形式的善,是对天下公平的最大之善。老是想当老好人,不敢得罪人的“善人”,千万不要为官。

《素书》的道德,道如规矩,德如方圆,道者如河流,德者如堤岸,德高者能得上道,德弱者能得下道,各有所得;《素书》的仁义,仁慈、聪慧、善良是情怀,义是道德准则,义中之理是扬善惩恶;《素书》的礼,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法则。人人遵循礼的规范,才能兢兢业业、勤奋努力,才能形成正常的社会秩序。

所以,学习《素书》,就是要知道有可为有不可为,有能为也有不能为,这是立足社会的基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