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格律学堂】第四十三课(解读词牌·醉太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主讲/ 边义

《钦定词谱》卷三:“《醉太平》一名《凌波曲》,孙维信词名《醉思凡》,周密词名《四字令》。”

有将此调与《醉思仙》相混淆者,实则两者差别很大。《醉太平》无论单调、双调皆四言对偶起式,即“双拽头”,且全篇上下片皆按“四、四、六、一/四”句式排列,十分规整,而《醉思仙》成为三字起,九十余字多用三字句,迥然不同,不能以名称相近即混为一谈。

此调有平韵、仄韵两格,仄韵格四十五字,如辛弃疾词。以平韵格双调小令三十八字者为常用。

立谱解律以抓取某调之突出特征,理清其格式结构要点为主。至于某句第一三音位变化,非极特殊者不易限定过死。《钦定词谱》于此调中四言句,以为其第三字必用去声,律理何在?宋人沈伯时《乐府指谜》,言其“不可以别声替,”更加武断。若词中此类平仄声,皆作为成规立法,未免僵化,亦嫌繁琐。

上下片开头两句四言,皆为“二四同平拗”之特殊句式,不可改用律句。第三句为“平平脚”六言律句。其变格常规为一三不拘五必平。上下片末句皆为“一/四结构”之五字句,与常规五言句有别。

标谱皆依《钦定词谱》其有按语:“宋沈伯时《乐府指谜》,论词中有用去声字者,不可以别声替,盖调贵抑扬,去声字,取其激越也。如此调前后段起两句第三字,孙惟信词‘吹箫跨鸾’、‘香销夜阑’、‘衣宽带宽’、‘千山万山’,周密词‘眉消睡黄’、‘春凝泪妆’、‘筝尘半床’、‘绡痕半方’,俱用去声字,此词前段意字鬓字俱去声。后端忆字入声,梦字去声。按《中原雅音》忆字作意字读,亦去声也”。我以为此论过于武断。

(1)、 戴复古《醉太平》(与谱例刘过词同格)

长亭短亭,春风酒醒。无端若起离情。有黄鹂数声。鞭蓉绣茵,江山画屏。梦中昨夜分明,悔先行一程。

(2)、 辛弃疾《醉太平》(仄韵格)

态浓意远,眉频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鬓云欹翠卷。南园花树春光暖,香径里,榆钱满。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

(双调四十五字,上片四句四仄韵,下片五句四仄韵)。

(3)、 无名氏《醉太平》(,平仄韵通叶格)

钗分凤凰,被剩鸳鸯。锦笺遗恨花香,写新愁半张。

晚妆楼阁空凝望,旧游台谢添惆怅。落花庭院又昏黄,正离人断肠。

(又一体,元人小令,“东董送三声叶。双调四十六字,上片四句四平韵,下片四句两叶韵两平韵。上下片第三句,下片第123句皆七字与宋词异)。

(1)、 本调常格之上下片句式及用韵排序为:

上片:4、4、6、1/4。

下片:4、4、6、1/4。

上下片格局完全重叠,每片中除第三句为一个六言句外,其余三句都以四言句为主体。这是本词重要特征,故又称《四字令》,如谱例刘、附例一戴复古词皆属此格。而辛弃疾词及无名氏词为仄韵格变体。

(2)、 常格上下片开头皆用四言对偶。词中只上片开头两句对偶者称“虾须格”,是此上下两片开头,皆用对偶者则称“双拽头”,为此调突出特色。

需注意者,这四个四言句,皆为特殊定式。比如《钦定词谱》引用宋代沈伯时《乐府指谜》之言,说此调中之四言句“有用去声字者不可以别声替,盖调贵抑扬,去声字,取其激越也”。其所引孙维信词句“吹箫跨鸾”、“香销夜阑”、“衣宽带宽”“千山万山”,皆然。再如谱例刘过词“情高意真”、“眉长鬓青”…“思君忆君”、“魂牵梦萦”也是如此。

词中有些特殊结构,如一字领一/四结构中之第一字用去声为妥,这倒是普遍规律。似四言字中第三音位之字,某些词家用了去声,后人觉其好,效之。这只是遣词用语之韵感,不必定为常规。作为诗话品评韵味,无何不可。若如此细抠处处立规定矩,不仅弄得十分繁琐,也让后学者望而生畏,实无必要。

(3)、 一/四句是此调又一特色。此调末句虽然五字,但绝非常规五言句,而是一/四结构句,简称一/四句。如“写春风数声”…“更哪堪酒醒”(刘过词)。“有黄鹂数声”…“悔先行一程”(戴复古词)

其结构方式是在四言句前附加一个单音词。实际上去掉附加的那个单音词后,其平仄格式也是平平仄平。与开头两句完全一样。

这种句式在填写时一定要按上一下四结构处理。其拍节节奏为122。而非221,一旦写错,便失去本质特征。

(4)、 第三句,为平平脚六言律句。由于全词多为四言句,只有这句六言起着调节变化作用。靠他来活跃气氛,所以要给予重视。平平脚六言律句的变格规律为一三不拘五必平。既如此词中,第五字皆原形不变,如:

小楼明月调筝…翠销香暖银屏(刘过词)

无端若起离情…梦中昨夜分明(戴复古词)

其第一、三字用平用仄皆可。如上例中,第一字小、翠、梦”等字用仄,“无”为平。第三字“明、香用平,“若、昨”为仄。足见其平仄不拘。而其第五字皆依原形的平声不变。纵观词中的平脚六言律句,其第五字的平声皆不变。

(5)、 附例二辛弃疾的四十五字《醉太平》为仄韵格变体与常格区别有三:

一是起式用虾须格而非双拽头。其上片起式仍为两个四言句对偶句。而下片换头则改用七言句。

二是由平韵格变作仄韵格。

三是结尾由常格之一/四结构变为常规五言句。故为同调之变体词。

(6)、   附例三无名氏《醉太平》,为平仄韵通叶格变体。其格局结构与辛词雷同,只是用韵方式不同,其韵脚在诗韵中分数平声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一送。在词韵中则同归第一部。这种用韵方式属平仄通叶格,简称三声叶。

从中我们悟到:有些词调,不仅押韵句可以变格,并且随同韵格之变,其句式句型也会做些相应的调整。

2017-11-14  舞蝶整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