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即用法,言语行为,遵守规则,私人语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阅读笔记第178/365天

今日阅读《用得上的哲学》

    ——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第五章,语言哲学:你用什么思考?

90、意义即用法

1)语词的意义,只能通过下定义来确定。

西方哲学的传统观点,语词的意义,只能通过下定义来确定。苏格拉底便是持有这种传统观点的代表性哲学家。他认为你要做与概念A相关的事,就得对概念A本身进行定义,否则,你做的这件事情本身就失去了根据。苏格拉底的思想便是“定义不准则事不成”。苏格拉底的定义活动需要我们将被定义项得以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予以清楚的展示。这需要很高的理智门槛。

2)“家族相似”概念。

在日常生活的很多场景中,我们是没有办法对词语的意义下一个很清楚的定义的。于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提出了“家族相似”概念。

什么是家族相似呢?一个对象被判定为属于家庭甲,只需要该对象的外貌特征包含下面所列表所涉及的内容中的大多数,而且这里所说的“大多数”究竟是占比多少,是因特定语境而定的,而无不变的规定。换言之,关于如何判断某事物是否从属于一类需要的,不是预先给定的定义模板,而是大量的语言实践所提供的语言直觉。

3)意义的本质在于其用法。

基于家族相似论,维特根斯坦提出了“意义的本质在于其用法”的观点。他认为:我们词语的意义在于其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使用,生活中不能仅从每个词的字面去理解词义,否则会闹出笑话。

4)机器翻译是否可以把人类译员取代?

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一日千里,很多人担心未来机器翻译会把人类译员的活给取代了。很多人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好好学习英文,以后完全让机器来翻译吧。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非常偏颇的。因为现在机器翻译技术,更多的是根据海量的语用案例,来对新语境中的词语搭配方式与双语对译模式进行预测,而无法对该语境自身的特定语用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更不用说在此基础上灵活的改变语词的用法。

除此之外,任何一种对特定语境的特殊信息有所依赖的修辞手段——如夸张、反讽、隐喻——都很难被目前的机器翻译技术所很好的处理。

91、言语行为。

1)言语和语言的区别。

语言用英文表达是language。语言是一个静态的存在。比如说汉语,它就是一种客观的概念体系。

言语,用英文表达是speech。言语,指的是我们用某种特定的语言来办事的动态活动。

语言一旦进入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之中,也就变成了言语。而所谓的“言语行为”,也就是指人类运用语言而完成的各种活动。

2)三类语言行为。

哲学家奥斯丁将言语行为区分为了三类。

第1类,以言表意行为。

以言表意就是你把意思说出来,然后大家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了。

第2类,以言行事行为。

以言行事就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办事。你可以用语来语言来陈述一件事,也可以用语言来警告一件事,还可以用语言来承诺一件事……

第3类,以言取效行为。

语言起效就是以语言为工具,并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为目标的行为。

例如:假设你看到餐厅的一角已经发生了大火,而餐厅的另外一角的人竟然还在吃饭,然后你就冲着他们喊了一声:“火啊,火灾啊”,他们如果熟视无睹,那证明你的这个语言取效的目的最终没有达成;如果他们听了你的话后立即跑了,就说明你说的话的目的达到了。

3)启发与运用。

很显然,在上述三种语言行为中,要成功实施“以言取效行为”难度最大。有时候我们在日常语言活动中需要澄清表达式指称。就是说当说话人语言表意的层面上指征发生了偏差,如果听话的人脑补的能力足够强,他依然可以在语言取笑的层面上获得成功,所以成功的言语行为的实施就需要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相互谅解,相互帮助,以最终达成有效的沟通。而培养这种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写作意识,也是我们培养自己的社会融入力的一个重要的项目。

我想到:语言有力量。

我们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有力量的。现在网络暴力非常多,所以现在在网络上呼吁大家要善言善语,结善缘。

我们所说的每句话不仅能代表字面的意思,还可以起到警告、命令、承诺等等的作用。更重要的我们说话是为一个达到一定效果的目的的。如何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我们说话的技巧,也取决于我们说话是否有是诚意,是否是出于善意。当你不想被别人攻击和辱骂的时候,请你也不要对别人攻击和辱骂。我们用善意去理解别人,用善心去对待别人。让我们力争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努力去理解他人话中的意思,让我们进行有效的沟通。

92、遵守规则。

1)遵守规则的悖论。

一方面规则被制定出来就是用来约束大家行为的,另外一方面只要你的解释力足够强大,任何一个行为都可以被说成是对于规则的遵守。很显然,这是硬币的两面相互在打架,因为任意的解释自然会破坏规则的稳定性与严肃性。

2)遵守规则就意味着一点都不能违背规则吗?

在日常生活中,领导常常抱怨员工不能灵活的理解他的命令,而员工的困惑往往是不知道如何灵活理解才不至于导致对领导命令原意的违背。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对于规则的临时性解释是可以被大家认可的,而有一些临时解释则会被判定为对于规则之原意的曲解,那么,如何来判断,是否违背了规则呢?

3)判定新的规则解释是否违背规则的两个原则。

第一,新的规则解释是建立在对于规则建立者,原本意图的正确判断之上的——否则这一规则解释就会违背原始规则的精神。

第二,看我们对于规则中所出现的核心词语的理解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语言直觉。

4)在职场上如何活用上述两个条件。

作为领导,如果想要下属能够更好的执行你的命令,不妨多说几句话,把你给出的这条规则背后的意图交代给大家,同时也要避免一些含混词语的使用,要尽量说的清楚明白。

作为员工,要向领导认真请示,确认领导命令中的真实意图,如果其中有重要责任需要担当,最好请领导书面签字确认。

93、私人语言不存在。

1)什么是私人语言?

私人语言就是一种直接记录言说着自己的感觉、体验的语言——而且除了言说者之外,这种语言的含义是无法被别人彻底理解的。

2)你的感觉是私有的,还是公共的?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感觉是根据这个人的外部表现,至于他本身有什么样的感觉我们是可以忽略的。

例如:有关疼痛的语言游戏得以能被进行下去的根本动力,并不是来自每个人自身的疼痛感觉,而是来自于我们是怎样在公共的约定中使用“疼痛”这个词的。

3)你的记忆力不允许你有私人语言。

人类的记忆过程是一个信息量不断减少的过程,信息在长期记忆中的编码在相当程度上乃是依赖于认知主体所掌握的语言符号来进行的。在与短期记忆相匹配的感觉所具有的细微性与辅佐长期记忆的语言的粗糙性之间,是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即使将自然语言转换为“私人语言”,而私人语言的运作又离不开人类的正常记忆机制的运作,上述的结论的有效性也不会遭到削弱。

3)任何感觉的准确性都离不开外部世界的验证。

我们的记忆有可能出错,而当我们认为记忆有可能出错时就需要外部的标准来纠正记忆中的错误。譬如你坐高铁从上海到宁波,但是你忘记了到达宁波的时间,是下午4:20还是4:30,这时候你需要打开手机上的相关应用软件,查看铁路官网上的时刻表,这就是你需要的外部标准。

4)如何用得上?

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使用一些缩写来记下一些事情备忘,但在使用缩写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自己发明的缩写(除非你真的有什么机密的事情不想让别人知道),因为时间一长你都搞不清楚,你当时到底写的是什么?那种只能自己能够搞懂,别人却搞不懂的私人语言是不存在的,因为只要是可以运作的语言(包括密码),都必须向着某种程度的公开性开放自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