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力量来自哪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如题,文字的力量来自哪里?

有人说文字的美感,有人说文字表现的思想,更文艺点说,对现实的揭示,好像都有点道理,那么事实上呢?

如果我们仔细深思,便会发现,美感是什么,什么是文字的思想,怎样算是对现实的揭示,关于这些我们大脑一片模糊,单独拎一个出来说就能成一篇文章,很显然,这不是经济的做法。

那么,文字的力量来源是什么,什么才是经济的做法呢?

文字的力量全在于文字对人的思维神经产生一种异样刺激,激活思绪,或回思往事,或展望未来,或哀叹身世,或从中印证自己的认识,或恰当道出了现时的困境,或给出了放手的理由,或给了前行的底气等等,太多太多,这正是文字的力量。而这些力量,皆打内容与形式两处来,抓住了内容与形式,才是经济的做法。

所以,我们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入手。

夏丏尊、叶圣陶两先生在合著的《国文百八课》第一课第一话便直言:

内容与形式实际上包含了文章的一切。

刚开始写作的朋友想必有过这种感受,心中有迫切表达的欲望,笔却搁在纸上久久不能成文;成文后发现没有可读性,像饮过夜的白开心,难以下咽。

前者就是内容的问题——内容没有提炼成型,各关节不通,后者则是形式的问题——文字表达不恰当,未能把内容表达清楚,有点类似辞不达意。内容关节不通,提炼不纯,最基本的说服不了自己。内容提炼好后,不能很好讲出来,说服别人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两者缺了谁,结果都一样,就会没有力量。

关于这方面,朱光潜先生表述得很到位: 进得去 出得来

进得去指向内容,出得来指向形式。

展开说,进得去就要从平常中看出寻常,玩味生活,对生活深入挖掘,并经过取舍、提炼,将材料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写常人都知了的事物,人们便回以平常,平常里的寻常,才能刺激人们产生前文所述感受,产生力量。

我们都在时间的海里扑腾,早已习已为常,时间于我们,正如饮食、行路,自然而然,至多如吐槽饮食一般,常感叹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舍此之外,恐难生更多感想。丰子恺先生却从中给了看出寻常来,紧紧抓住时间“渐渐”的属性阐释时间对人的伤害。

日常的时间开始有了异样的姿态,一下就刺激了人们的神经。试想如果写的都是人们早已有的感受,就好比往白水里加白水,吸引不了别人注意力,也不会给别人认识上的进步,这样的文字,没有力量。

然而看见寻常,只是窥见了部分,还不是内容的全部。我们每个普通人活在世上,只要心还跳动,无时无刻不在思绪中,多少有些见地,会有很多看见寻常的时刻,也即是说,有力量的雏形,但为何产生不了力道?

因为吃了内容没有贯通的亏。

想一想,是不是会偶有所得,隐约窥见了生活的寻常,却被表达的大山遮断,苦于不能恰当表达出来。表面上可以归咎给文字语言,实际吃的还是内容的暗亏,问题仍在对材料取舍、提炼不到位,内容关节没打通,动起笔来处处凝滞,自然早早死了写下去的心,更谈不上形成文字见诸纸上了。

多少文字上的英雄折戟于此。

因而我们的内容不仅是看见寻常,尤贵在提炼成型。

恰巧朱自清先生关于时间也写了《匆匆》一文,立意点与丰子恺先生恰好相反,放在时间的“匆匆”上,而时间的“匆匆”,人人都多少有此相关感受,正好可以借鉴一番是怎样对内容做取舍,怎样打通内容关节的。

全文仅五个段落。

粗看似很散,概括下来就一句话:日子无声无息从我身边走过而我无可奈何。细考究下来,却发现并不简单。

想一想,日子的匆匆,此刻若我们脑海中出现此字眼,应该会生出很多材料,若我们能再动动笔,就会发现表现匆匆的材料实际很多,多年未见的老友变化的音颜、无意间发现再熬不起夜,或者曾手植幼苗今已迎风而立,多不胜数。

都能表现日子匆匆,但我们要全用上吗?

实际上并不需要,只要再看《匆匆》一文便可知。

《匆匆》一文中,朱自清先生只举了一些身边的琐事和看到的一些事物——洗手、闲坐、就寝、烟气等来表现,上述举例匆匆的材料却没有用,是没想到?并不是,只是对内容要表现的对象明确后做了取舍提炼,舍掉无用的东西,就好比色彩的搭配,恰当的选择组合能形成悦目的调色,全部用上却往往令人抓不住重点,还给人感受上的不适。而我们要明白,重点突出、使人不反感本身就是文字产生力量的表现。

说具体了,做了取舍的材料、贯通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力量。

说了内容,再来说形式,也即朱光潜先生所学“出得来”。

关于形式,很好理解,从大的方面看,该以什么方式说、谋篇布局如何等,再细一层说,修辞用哪些、怎样用,句子与句子怎样衔接、开头怎样写、如何收尾等。此处和内容同等重要,如果把内容比作输入,那么形式就是输出,再进一步把输入比作感受,还不可具象,那么输出恰好相反,是纯技巧性的。

用恰到好处的形式表现内容,如同用好的宣传方式推广产品,直接决定效果。内容会不会胎死腹中全系于此。

我们截取一段《匆匆》对时间消逝的比喻:

进行拆分就会发现,这段比喻表达的内容指时间的悄无声息,它隐藏于文字之后,需要通过对文字进行解读去发现。形式的作用就是使人们能轻易、清楚、轻松的通过文字发现背后的内容。时间的流逝正是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而针尖上的一滴水之小,掉入无边大海亦正是无声无影,处处与表述的对象暗合。正是通过文字、修辞、句子衔接等形式的纯熟运用,内容的意思才表达得淋漓尽致,文字的力量才迸发出来。

另外一点需要单独提的是,我们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即通过陈述的可信度、合理性来做判断,这样做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有形式的美,缺了内容的真。只是形式上的胜利,内容上仍没有贯通。

比如:

初一看颇有道理,一旦仔细推敲,旋即会生出诸多枝节,什么是皱眉事,为什么一定让人不切齿,黄河澄清与转运又怎样发生联系,深究得越多,越发现看似合理的陈述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通,如果不能回溯将内容提炼清楚,文字的力量也是秋风拂水,无迹可寻了。

有内容支撑的形式,才能产生力量。我们之所以平时要对内容反复提炼,也正是赋予内容力量。

总的说来,内容与形式,就好似鞘中剑。内容好比鞘中的剑,只有足够锋利才能有力量,而锋利与否全在观察与提炼的程度;形式则是怎样使用这把剑,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他人看到剑的力量。文字的力量全系于写作者对内容与形式的掌握程度。

实际上,以上所说,还只是内容与形式的一小部分,也只是文字力量的一个小小源泉。每个人阅历不一,知识结构不同,性格各异,就好似不断发生的排列组合,时时产生不同的结果。更难能可贵的是,心中的感受不可具象,正在其不可具象,便能有无限可能,留待我们每个普通人去挖掘。

愿每个坚持写作路上前行的人,都能找到文字的力量,发出文字的力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