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解密红楼梦--观点摘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看完了《红楼梦》以后意犹未尽,找了很多的红学书籍来读,这个是第一本读完的,红楼梦这是一本奇书,养活了无数红学家,不同作者关于红楼梦的解密观点各异,但都能自成一家。

    刘心武应该属于依靠文本细读和寻找原型的方式来解读红楼梦的,他的基本观点是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序性质的小说,多数人物是曹雪芹身边有原型的,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写完了的,为了躲避乾隆时期的文字狱自己和合作者脂砚斋删除改动了一部分(比如秦可卿相关),被牵连入政治审查遗失一部分(根据刘心武的观点,红楼梦应该是108回,证据是在38回脂砚斋评语说全书已三分之一由余)(据说80回后被人借阅遗失,根据刘心武观点,非普通人借阅,而是牵扯到文字狱审查),书稿尚未最终定稿,流传的古本甚多,又因古本均为手工抄写存在错抄漏抄的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古本对照来探求红楼梦的意图。

摘录几个刘心武的观点:

关于秦可卿原型,参考曹雪芹家室背景,康熙朝显赫一时,后来支持太子一派,在雍正朝一度失矢,乾隆上台善待皇亲贵胄贾家重获地位,贾母在行酒令时说“头上有晴天”等,属于对重获地位后对皇帝的歌颂,在随后贾家卷入康熙嫡长孙,废太子之子弘皙的弘晳逆案中彻底被抄而没落(关于弘皙逆案,在文中的反应是有一句诗“双悬日月照乾坤”,日派人物就是乾隆,月派就是弘皙),根据书中记载例如秦可卿态度(小门户抱养的,在门第很重的家庭中地位很高,不像探春、黛玉等有自卑感)、贾府娶媳妇儿的惯例(正妻一定是显赫出身,四大家族出身,邢夫人尤氏这种只能是填房)、家庭地位(在门第很重的家庭中很受尊重)、他人评价(贾母说是重孙媳中第一等的人物,尤式跟儿子说,她若有什么,你上天入地再找不出这样的)、室内陈设(各种妃子、公主之物),跟公公关系后婆婆的态度,最终层层推论引出结论,秦可卿的原型应该是废太子的女儿,弘皙的妹妹,也就是一个公主,贾府私藏秦可卿,可能是作为一项对月派的政治投资,但贾府不是只有一处投资,另一处对日派的投资就是贾元春,刘心武的观点还认为,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应该是因为告密了秦可卿的藏匿,导致秦可卿不得不自尽以保全月派其他人的势力,原红楼梦关于秦可卿的章节题目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也就是上吊自尽,后来出于脂砚斋的建议防止文字狱删除很多,改了很多内容,改成了“秦可卿死封龙禁卫”,秦可卿的身世也写得很模糊

关于林妹妹的死法,刘心武认为林妹妹是沉湖而死,且一定在贾母死后,因为对前八十回进行文本细读会发现,贾母是木石姻缘的坚定支持者,高鹗续书说贾母支持调包计导致林妹妹惨死一定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林妹妹的悲剧在于她卷入了贾府内部争夺管理权控制权的斗争旋涡中心,在诗句中有暗示她的身世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分析一下可知,螳螂指的是王夫人和薛姨妈,她们作为姐妹是坚持支持金玉良缘(金玉良缘的舆论压力也是她们放出来的),这样,宝玉作为未来继承人,王夫人,薛姨妈是亲姐妹,加上薛宝钗,都是她们自己家的人,就可以进一步控制贾府,她们一定会给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设阻,想办法清除林黛玉,是为螳螂;所谓黄雀应该指的是赵姨娘,她明显需要为自己和贾环争夺地位,而贾宝玉一直在说林妹妹死了,他当和尚去,因此她一定会设法害林黛玉,起到排除宝玉的目的,因此是黄雀。在贾母活着时候是坚定的林黛玉靠山,证据是元妃曾经借着班次节礼给宝玉和宝钗一样的,其意图很明显,是有指婚的意味的,然而贾母的反应是装傻,并对给宝玉提亲的道士说(实际是对王夫人和薛姨妈说)“如果有合适的,只要模样配得上,不管家室如何,你只管来告诉我,我这里给她几个钱就是了”,并在宝玉黛玉吵架后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贾母跟薛宝钗最大冲突发生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进了林黛玉的房间,贾母很满意,又进了薛宝钗的房间发现是个雪洞,贾母就说“你们年轻人都这样了,我们老人越发该住马厩去了”其实是很不赞赏宝钗的,贾母的情趣和品位是很高的,陈设都很讲究,更不可能想要娶一个本身的存在就像一个道德谴责一样的人物做自己孙媳妇了。贾母作为林妹妹的靠山,在贾母死后,林黛玉的处境一定很惨,最后沉湖而死(关于为什么是沉湖,作者还考证了好多诗词),在沉湖前可能是把某些衣物放在湖边,于是玉带在湖边的林中挂,对应了判词,关于金钗雪里埋,作者的解释是后来,薛宝钗应该是病死在大雪天内,而当时宝玉并不在身边。宝玉应该一度两次出家,第一次出家应该是甄宝玉劝回,对应了点戏时候脂砚斋批语“伏甄宝玉送玉”,甄宝玉送的玉应该就是贾宝玉

作者指出了贾府中贾政贾赦地位的反常,若如书中所写,贾赦作为长子却地位很低不跟贾母住在一起,而是弟弟贾政,这一点作者考究了曹雪芹家,发现贾母原型李氏的丈和儿子死亡,留下两个遗孀,李氏(贾母)和怀孕的马氏(李纨,曹雪芹写书时候给她矮写了一辈),后来康熙对两个遗孀颇为照顾,给了很高的评价,让李氏过继一个侄子袭爵位,就是贾政的原型,而贾赦原型是贾政原型的哥哥,缺并没有一同过继,是另一个家庭的人。也正因为这样,跟贾母血缘关系最近的只有林黛玉,贾母最疼宝玉,因此一定是支持玉石姻缘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李纨作为大媳妇儿却不管家,曹雪芹应该是遵照原型来写的,原型的马氏地位很尴尬,她因为王夫人和贾政的到来,失去了女主人的地位,是一个边缘人物。也解释了为什么最后荣国府衰败后独留了李纨和贾兰,因为他们原本是康熙评价很高的前江宁织造的遗孀和遗腹子

刘心武认为脂砚斋的原型就是书中史湘云的原型

关于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应该指的是贾琏对她三个时期的态度,贾母不仅是林黛玉的靠山,也是王熙凤的靠山,贾母在世,贾琏对王熙凤的态度是从,后贾母去世,对尤二姐的事贾琏一定是耿耿于怀,尚未休妻但一定嫌恶,可能扶正了平儿,后来王熙凤放高利贷,逼迫别人的很多事爆出来,贾琏借机休妻

刘心武认为探春的远嫁应该是政治上派她去跟外族和亲了,而两族短暂的和亲之后和平也没有维持多久。证据是探春判词下面的图画,两个风筝,随时会缠绕在一起(对应书中描写的放风筝的情节)

作者认为巧姐的狠舅奸兄里,狠舅很明显指的是王仁(忘仁)这点没有争议,但是奸兄不应该指贾芸,根据脂砚斋前文对贾芸的批语,贾芸应该是一个正面形象,并在后文和妻子小红对贾宝玉和王熙凤有救助行为,刘心武认为的奸兄应该是贾兰,体现在巧姐可能是被卖,板儿贾芸等去救助,此时只有李纨和贾兰独善其身,应该是有钱的,而狠心拒绝,证据可以参考李纨的判词“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本残缺的小说,本来就有无数种可能的解读,关于这类解谜的作品,原本都是一家之言,需要辩证地接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