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判断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1判断句

而古汉语的“是”通常用作指示代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者,……也”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式。即句中主语之后用“者,谓语之后不用“也”,如: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3)“……,…也”式。即句中主语之后不用“者”,只在谓语之后用“也”。如: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耳”式。如: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5)“者”“也”“耳”都不用,构成………”式。如:

贾生,洛阳之少年。(苏轼《贾谊论》)

(6)以副词(如“乃”“则”“即”“必”“非”“皆”等)表示判断。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韩非子·五蠹》)

上面几例中,“乃”“则”“即”表示肯定性判断,可译为“就是”;“非”表示否定性判断,可译为“不是”

(7)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如:

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战国策·韩策》)

以上例中的“为”,是相当于现代汉语“是”的判断词。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上古汉语中“是”一般不用作判断词。大约到了战国后期,才出现“是”作判断词的

用例。如《战国策·中山策》中有“此是欲皆在为王”句,其中“是”与后来作判断词的“是”相当,但这样的用

例在先秦文献中不多见。“是”用作判断词,在西汉以后才逐渐多起来如: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