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无知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夫般若虚玄者,盖是三乘之宗极也,诚 真一 之无差。然异端之论,纷然久矣。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者,少 践 大方,研 机 斯趣,独拔于 言象之表 ,妙契于 希夷之境 ,齐异学于迦夷,扬淳风于东扇,将爰烛殊方而匿耀凉土者,所以 道不虚应,应必有由 矣。弘始三年,岁次星纪,秦乘入国之谋,举师以来之。 意也,北天之运,数其然也 。大秦天王者,道契百王之 端 ,德 洽 千载之下,游刃万机,弘道终日,信季俗苍生之所天,释迦遗法之所仗也。时乃集义学沙门五百余人于逍遥观,躬执秦文,与什公参定方等。 其所开拓者,岂谓当时之益,乃累劫之津梁矣 。余以短乏,曾厕嘉 会 ,以为上闻异 要 , 始于时 也。然则圣智幽微,深隐难测, 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 。为试罔象其怀,寄之狂言耳,岂曰圣心而可辨哉。

试论之曰:《放光》云:般若无 所有相 ,无 生灭 相。《道行》云:般若无所知,无所见。此辨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耶? 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 。何者?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 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是以圣人 虚其心而实其照 ,终日知而未尝知也。故能 默耀韬光,虚心玄鉴,闭智塞聪,而独觉冥冥者 矣。然则 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 焉; 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 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 世表 ;智无知,故能玄照于 事外 。智虽事外,未始无事。 神虽世表,终日 域中 。所以俯仰顺化,应接无穷,无幽不察,而无照功。斯则无知之所知, 圣神之所会 也。

然其为物也, 实而不有,虚而不无,存而不可论 者,其唯圣智乎!何者? 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 。圣以之灵,故虚不失照; 无状无名,故照不失虚。照不失虚,故混而不渝; 虚不失照。故动以接粗。是以圣智之用,未始暂废; 求之形相,未暂可得 。故《宝积》曰:以无心意而现行。《放光》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所以圣迹万端,其致一而已矣。是以 般若可虚而照,真谛可亡而知 ,万动可即而静,圣应可无而为。斯则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矣。复何知哉?复何为哉?

难曰:夫圣人真心独朗,物 物 斯照,应接无方,动与 事 会。物物斯照,故知无所遗;动与事会,故 会不失机 。会不失机,故必有会于可会;知无所遗,故必有知于可知。必有知于可知,故圣不虚知;必有会于可会,故圣不虚会。 既知既会,而曰无知无会者,何耶?若夫忘知遗会者,则是圣人无私于知会,以成其私耳。斯可谓不自有其知,安得无知哉?

答曰:夫圣人功高二仪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弥昏,岂曰木石瞽其怀,其于无知而已哉?诚以异于人者神明,故不可 以事相求之 耳。子意欲令圣人不自有其知,而圣人未尝不有知。无乃乖于圣心,失于文旨者乎?何者?经云: 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 。斯则知自无知矣,岂待返照然后无知哉? 若有知性空而称净者,则不辨于惑智 。三毒四倒亦皆清净。有何独尊于般若?若以所知美般若,所知非般若。所知自常净,故般若未尝净,亦无缘致净,叹于般若。然经云般若清净者,将无以般若体性真净,本无惑取之知;本无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岂唯无知名无知,知自无知矣。是以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 无相之真谛 。真谛无兔马之遗,般若无不穷之鉴。所以 会而不差, 当而无是 ,寂怕无知,而无不知者矣。

难曰:夫物无以自通,故立名以通物。物虽非名,果有可名之物当于此名矣。是以 即名求物,物不能隐 。而论云圣心无知,又 云无所不知。意谓无知未尝知,知未尝无知,斯则名教之所通,立言之本意也。然论者欲一于圣心,异于文旨,寻文求实,未见其当。何者?若知得于圣心,无知无所辨;若无知得于圣心,知亦无所辨。若二都无得,无所复论哉!

答曰:经云: 般若义者,无名无说,非有非无,非实非虚 。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斯则无名之法, 故非言所能言也。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是以 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 。今试为子狂言辨之。夫 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 。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不可为有,故名教绝焉。是以言知不为知,欲以 通其鉴 ;不知非不知;欲以 辨其相 。辨相不为无,通鉴不为有。 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 知 。是以知即无知,无知即知。无以言异,而异于圣心也。

难曰:夫 真谛 深玄,非智不测。圣智之 能 ,在兹而显。故经云:不得般若,不见真谛。真谛则般若之缘也。 以缘求智,智则知 矣。

答曰:以缘求智,智非知也。何者?《放光》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又云:五阴清净,故般若清净。般若即 能知 也,五阴即 所知 也。 所知即缘 也。夫知与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相与而无,故物莫之有;相与而有,故物莫之无。 物莫之无,故为缘之所起;物莫之有,故则缘所不能生 。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知;为缘之所起,故知缘 相因而生 。是以知与无知,生于所知矣。何者?夫智以知所知, 取相 故名知。真谛自无相,真智何由知?所以然者,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所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缘法。 缘法 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谛也。故《中观》云:物从因缘有,故不真;不从因缘有,故即真。今真谛曰真,真则非缘。真非缘,故 无物从缘而生 也。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是以真智观真谛,未尝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然智非无知,但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而子欲以缘求智,故以智为知。缘自非缘,于何而求知?

难曰:论云不取者,为无知故不取?为知然后不取耶?若无知故不取,圣人则冥若夜游,不辨缁素之异耶?若知然后不取,知则异于不取矣。

答曰:非无知故不取,又非知然后不取。知即不取,故能不取而知。

难曰:论云不取者,诚以圣心 不物于物 ,故无惑取也。 无取则无是,无是则无当 。谁当圣心,而云圣心无所不知耶?

答曰:然,无是无当者。夫 无当则物无不当,无是则物无不是 。物无不是,故是而无 是;物无不当,故当而无当。故经云: 尽见诸法而无所见。

难曰:圣心非不能是,诚以无是可是,虽无是可是,故当是于无是矣。是以经云:真谛无相,故般若无知者, 诚以般若无有有相之知。 若以无相为无相,有何累于真谛 耶?

答曰:圣人无无相也。何者? 若以无相为无相,无相即为相 。舍有而之无,譬犹逃峰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是以至人 处有而不有,居无而不无 ,虽不取于有无,然亦不舍于有无。所以 和光尘劳,周旋五趣 ,寂然而往,怕尔而来,恬淡无为而无不为。

难曰:圣心虽无知,然其 应会之道 不差。是以可应者应之,不可应者存之。然则圣心有时而生,有时而灭,可得然乎?

答曰:生灭者,生灭心也。圣人无心,生灭焉起? 然非无心,但是无心心 耳。又 非不应,但是不应应 耳。是以圣人应会之道,则信若四时之质。直以虚无为体,斯不可得而生,不可得而灭也。

难曰:圣智之无,惑智之无,俱无生灭,何以异之?

答曰:圣智之无者,无知;惑智之无者,知无。其无虽同,所以无者异也。何者?夫 圣心虚静,无知可无, 可曰无知,非谓知无 ; 惑智有知,故有知可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也 。无知,即般若之无也;知无,即真谛之无也。是以般若之与真谛,言用即同而异,言寂即异而同。同故无心于彼此,异故不失于 照功 。是以辨同者同于异,辨异者异于同,斯则不可得而异,不可得而同也。何者?内有独鉴之明,外有万法之实。 万法虽实, 然非照不得 。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此则圣所不能同,用也。 内虽照而无知,外虽实而无相,内外寂然,相与俱无,此则圣所不能异,寂也 。是以经云:诸法不异者, 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无异哉?诚以不异于异,故虽异而不异也。故经云:甚奇世尊,于无异法中而说诸法异。又云: 般若与诸法,亦不一相,亦不异相 。信矣!

难曰:论云:言用则异,言寂则同,未详般若之内,则有用寂之异乎?

答曰: 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异名 ,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是以智弥昧,照逾明;神弥静,应逾动,岂曰明昧动静之异哉?故《成具》云:不为而过为。《宝积》曰: 无心无识,无不觉知 。斯则穷神尽智,极象外之谈也。即之明文,圣心可知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