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4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明珠之一,他的词在题材内容、语言的运用、表现手法、以及风格等方面都颇有造诣,为中国的诗词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给宋代词坛上带来了辉煌的成就。苏轼在中国词坛的位置不可替代,举世无双。苏轼的文学创作内容比较丰富,题材比较广泛,其中大部分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具有最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苏轼的词具有大气磅礴之范,往往诗歌以及词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现实社会,苏轼就把词的社会功能和诗结合的淋漓尽致,体现了一代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苏轼赞美景物的诗词,往往把我们平常看似普通的景物写的生动形象而又借物喻人。苏轼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关心民生的、揭露政治弊端的诗歌都生动鲜明的表现出苏轼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苏轼诗歌艺术特色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散文兼美的文学大家,单就词的一方面而言,他的贡献尤其突出。 一、立意深刻 苏轼的诗词歌赋对于题材的选择比较独特,在新颖的题材上又对主题加以深刻的提炼,耐人寻味,这些与苏轼不平凡的、坎坷的一生颇有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苏轼一生足迹所至,饱览奇景伟观,创作了大量写景诗。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等篇。 此外,苏轼对绘画书法均有很高的造诣,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 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堪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瓯北诗话》)。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驾驭词调上,辛弃疾有着非凡的才能。 其次,在语言运用上,尤其是在大量的用典、用事上,辛弃疾也有特殊的造诣。所谓“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 第三,善于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塑造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服务,也是辛弃疾的重要艺术成就之一。 辛弃疾以论为词,将策论中所陈述的内容写到词中,用词体现理想、抱负,但并非“直说”,而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此类艺术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有二种:①通过艺术形象创造意境。②用典、用事,体现本地风光。如:〔永遇乐〕“千古江山”,所说三个故事,都与京口(镇江)相关。这首词以古讽今,用典、用事,切合眼前实际,更加增强了艺术形象的感染力。 辛弃疾在艺术上的造诣,使其歌词形成独特的风格,产生了“稼轩体”。所谓“稼轩体”,既增强了词的体质,又不变其“本色”。因此,辛弃疾便在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当然,辛弃疾的艺术创造也难免产生某些流弊,他的作品,有的议论化、散文化,缺乏具体形象,有的堆砌典故,有“掉书袋”之讥。但是,从整体看,辛弃疾对于词的疆界的进一步开拓,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贡献,却是有大功于词苑的。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 *** 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只求阅读而不求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守音律规范但不拘不于音律。因此,苏轼作词时挥洒自如,即使偶尔不协音律也不在所不顾,因此受到其后陆游,李清照等人的诟病。 4.苏词的语言创新。 苏词语言风格为清新朴素,他多方面吸收古人语言精华,化用前人语言入词,还运用口 误、虚字入词,丰富词的表现力。如这首《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