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州鹿城古桥老巷

关于温州鹿城古桥老巷的资料
例如解北路,百里坊之类.尽快!!!

第1个回答  2007-02-11
廊桥:溪东桥
溪东桥:为木拱廊桥结构,位于泰顺泗溪镇东镇,因为地处东溪的上游,当地人又称“上桥”。溪东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桥长42米,廊屋高10米,净跨31米。桥由二层共骨相贯而成,由九节拱骨并排与另一层八节拱骨贯穿搭置,自成稳固的梁架。在拱内又置三角形木架,加强横向力的作用。为了保护拱骨和梁柱,防止风雨侵蚀,两侧都装有风板。两端拱趾各自支撑在桥台上,桥台用花岗岩块石磊筑于两岸山崖之上,两头通道均有石踏跺。梁架上建长廊式桥屋15间,当中三间高起为楼阁,两头翼角飞挑。盘龙卧虎,斗角绕云,青龙翘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是泰顺造型最佳的木拱廊桥之一。

该桥横跨东溪之上,故称溪东桥,中为三间高起楼阁,两头翼角飞挑,似盘龙卧虎,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桥下溪水清澈见底。桥的一侧是一抹远山,近处是两座较高的山峰,一曰狮子峰,一曰将军峰。据当地人说,此桥及周围的环境正处于“将军逗狮”的风水宝地。在远山的衬托下,溪东桥更显的秀美,轻灵。

北涧桥
北涧桥座落于上桥村的东、南、北三溪汇合处的古渡口。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1年),嘉庆八年(1803年)重建,桥长51.7多米,宽近6米,高11.22米。位于泗溪上桥西北,相距有1公里,横跨北溪,故称“北涧桥”,村以桥得名,其结构、造型与上桥相似,桥面呈曲拱状,上建桥屋数十间,正中三间突起成二重叠檐,四翼高翘呈大鹏展翅之状;桥头两侧各建有厢房数间。整座大桥青砖碧瓦,雕梁画栋,漆色丹朱。桥头翼侧石阶处有千年古樟一棵,暮色苍茫下,树阴避天,香味弥远,衬托着北涧桥分外肃穆典雅。

北涧桥周围环境幽美,两条溪水在桥边汇合。溪水清澈见底,溪水上还有一条用石梁搭起的小石桥,接以步。每当溪水上涨之时,小石桥就会淹没于水下。沿着溪岸,一条小路将人引向桥头和村子。两株大樟树立于桥头。较粗的一株直径有两米多。这两株树都有上千年的树龄了。大树的虬根牢牢抓住桥基周围的土石,保其经受了数百年风雨的侵蚀而无大碍。由远处沿小路向北涧桥走来,两株大树茂密的树冠就像老翁的须发轻轻抚掩着古桥及周围古朴的民宅,若隐若现。桥头的一条石板小街是整个村子的中心。一边是廊桥,一边是民居。廊桥山花的飞檐与民宅的屋檐犬牙相错在小街之上,自然形成了风雨街道。桥头及屋檐下很适宜地设置了一些石凳木椅,人们可随意找到休息的地方。村民无事时便在桥头休憩,谈天说地,买卖交易。

北涧桥在修建之初,就考虑到了与邻近建筑的结合。这一点可以从桥与建筑的连接上看出:桥柱上预留了榫口与建筑相接。桥的造型如民风一般古朴,沿着结构的走势呈“八”字形。桥面上四列方柱,上覆青瓦屋顶。两端山花为歇山造型。桥的中央起重屋,也是歇山顶。斜脊起翘很高,因此显得十分轻盈。结构部分用油红漆木质挡雨板封口,以免风雨侵蚀。整个桥体结构合理,比例匀称,灰瓦红身,与青山碧水相辉映,就成了一幅风景画了。

薛宅桥
薛宅桥,位于三魁镇薛宅村,系贯木拱廊桥,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后多次重建都毁于水患;现桥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横跨锦溪,古名“锦溪桥”。全长51米,宽5.1米,单跨29米,离水面高10.5米,单檐。该桥拱矢斜度较大,建桥屋十五间,桥头坡度30多米。《中国桥梁史话》有载。

旗峰桥
旗峰桥,位于翁山外洋,系石拱木廊桥,建于民国13年,石拱木廊桥,长22.58米,桥屋宽4.35米,桥屋高4.4米,跨径14.2米。 旗峰桥三面环水,周边环境优美,适合野营。顺旗峰桥的下游约百米就是著名的三重漈景区的金钟潭瀑布。

霞光桥
霞光桥,位于横坑乡华洋村,为石拱木廊桥,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咸丰二年重建,同治十三重建。桥屋长17.26多米,跨径13.20米,桥面宽4.42米。桥屋高425,拱卷高730,七间,二重檐。

敦头桥
墩头桥,位于柳峰乡墩头溪上,系木平梁廊桥 始建年代不详,脊檩上记为清道光十二年重建。长16.36米,宽4.49米,跨径8.70米,离水面高1.60米,东西走向,周围保存有一片古代民居建筑。东桥头建有防火山墙,主体为砖石结构,砖砌法为一顺一丁式。桥屋面阔七开间,32柱,梁架为抬梁式。屋脊压块砖,为仰合瓦顶。两层挡风板,在上层挡风桥上设望窗。桥身用九根大木横架,平梁直径35厘米不等。有桥碑,年代记载部分已破损。(摄影 钟晓波)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光阴流逝,历史的脚步不曾停歇。人生多艰,歧路难行,但还是挡不住人们奔走的脚步。在大山中的乡间小路上,从古至今,留下了多少行色匆匆的身影?古道悠悠,承载着深厚的行路文化。泰顺著名古道“桐山大道”上的墩头桥和普宾桥无疑是古道文化的重要载体。
墩头桥位于柳峰乡一个多姓杂居的村落中,在廊桥的周围至今还存留有大量商业建筑,诉说着当年人气的兴旺,商业的繁华。时至今日,墩头桥和老街虽已清冷下来。但当年的商业气息犹存,坐商和行商文化已渗入这里的一砖一瓦。
与墩头桥同处“桐山大道”上的雅阳普宾桥,建造时曾得到泰顺、寿宁、桐山、平阳、柘荣等五地群众的捐助。桥梁竣工后,还有一部分捐助款未用完。于是又在桥头建了一座茶亭,顾人烧茶给路人免费饮用。在廊屋的老店铺中,我们遇到了大半生以挑担为营生的付大程老人。他今年已八十四岁,十六岁时开始为奔走于桐山、泰顺两地的行商挑担。挑担人必须具有非常好的体格,从桐山出发要一天一夜才能到达罗阳。中途只能在路亭中歇息几分钟,喝些山泉水。到了普宾桥后,就在桥屋内买几块米糕吃,去茶亭喝两碗茶。他们肩上的货物必须按时赶到罗阳,以免误了罗阳店铺的老板用这些鲜货上早市。挑担人干的是长途跋涉的体力活,他们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从墩头桥、普宾桥上经过的,在这条古道上行走的不仅仅是商人和挑担人,还有求取功名的士人、艺人、政府官员、江湖术士、游医、乞丐等等,构成了行路文化历史长卷上不同的图景。
从东晋、南宋到清朝、民国,历朝历代的温州人不断建造着他们的桥梁,直到忽然有一天,他们想到了造路。这本无可厚非,但他们放弃了原先筑城的理想,填没了河道,于是桥也就成了多余的路障而被水泥柏油压在了地下。只是那些桥名,尚有留存的,成了新的道路的名字,这样的名字还挺多的,比如沧桥、双莲桥、四顾桥、八字桥、浦桥、卖麻桥、窦妇桥、瞒鼓桥、矮凳桥、万里桥等。旧时有人把将军桥、洗马桥、水心桥、金丝桥、鲤鱼桥、道前桥、渔丰桥、打锣桥、窦妇桥和南蝉桥串编成一首打油诗:“将军洗马过水心,金丝鲤鱼跳龙门,道前渔丰打锣桥,窦妇面前问南蝉。”颇有几分情趣。温州的桥还可以用数字趣联:第一第一桥,第二第二桥,第三三板桥,第四四顾桥,第五五马街,第六六峰桥,第七七佛桥,第八八字桥,第九九山桥。温州的桥名还有以官职命名的,如状元桥、御史桥、榜眼桥、将军桥等;有以人名为名的,如中山桥、高公桥、三郎桥、窦妇桥等;有以商业或手工业命名的,如卖鸭桥、卖麻桥、瞒鼓桥等;有以吃食为名的,如芝麻桥、糖糕桥等;亦有取吉祥意的,如广利桥、万利桥、旺增桥等;其他则长的有万里桥,高的有大高桥,矮的有矮凳桥,热的有火炉桥,冷的有冰壶桥,还有如清明桥、飞霞桥、乘凉桥、雪花桥等。这些桥名都能演绎出动人的小城故事,反映出小城的民俗风情,而且无论这些典故或风俗,亦充满了诗情画意,并从这些桥的名中可以看出温州人既重义理亦重利益的实惠主义思想特征。

以下是具体的温州古桥:
万桥 在乐清天成乡万桥村。北宋元佑二年(1087)动工兴建,八年竣工,其后明宣德八年(1433)重建。为纪念始建人万规,故名。为五跨五窦石拱桥,全长57.82米,横跨于赤水港之上。桥石色绀红,桥面铺陈踏垛和平台相间。两旁各树望柱21根,柱头浮雕莲花,正中两侧一对望柱,柱头镂刻蹲式石狮;桥两侧又间以各长2.42米、高0.43米栏板20块,正中栏板内侧浮雕双龙戏珠。桥两端各有抱鼓石一对。中孔桥板两外侧嵌有“万桥”石额。

东安硐桥 在瑞安丰湖街。始建于宋,明初重建,清乾隆五年(1740)修茸,今保存完好。为单孔花岗岩石拱桥,拱券跨度19.21米,净跨4.53米,宽21.58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建有丰湖亭和庄济庙。亭面宽三问,进深一间;庙二进,正殿面阔五间,明问前建戏台,均为晚清木构建筑物。

大桥 在瑞安仙降林烊乡大桥村。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出资者为吴三十九娘。为二孔梁式石构桥,跨度11.6米,桥面阔1.6米,中孔长4.2米,东西两孔各长3.7米,每孔上铺桥板石四条,其上又铺石阶七级,中孔南北桥板石侧面刻有始建年月和出资者题记,桥墩每缝各立方形石柱四根,有侧脚。

祠堂桥 在瑞安塘下莘岙乡沈岙村,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为三孔梁式石桥,跨度11.25米,中孔为4.85米,左右两孔为3.2米,桥面宽1.35米,各孔上铺桥板石3条,中孔东西桥板石外侧刻有始建年月、造桥者题记。桥墩每缝各立方柱3根,有侧脚;面上刻有“石匠孙安”铭文。

八卦桥 在瑞安陶山陶峰镇陶峰村,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为五孔梁式石桥,总跨度25.4米,桥面宽2.35米。各孔跨度:中孔6.24米,南北对应两孔分别为5.20和3.13米,孔上各铺桥板5条,正面磨光,刻有花纹。桥墩每缝立方柱5根,左右两根斜度较大,中孔左右桥墩两缝侧面各立石柱一排5根,其上架搭石梁1根,以防止水流直冲桥墩,颇为独特。

石梁桥 在今瓯海藤桥镇寺前村,肇建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建成于淳熙六年(1179)。为三孔梁式石桥,跨度33.3米,桥面宽3.9米。桥墩由块石砌筑,两端外伸3米,成三角体。各孔桥面并排直铺石板梁5条,每条长9米,厚0.5米,重约6吨,系利用潮水涨溶浮运架设,至今数百年未加修缮。桥梁两侧分别直书阴刻肇建和完工年月及出资人姓名。

永庆桥 在永嘉岩头镇长蛇坑十八垅山麓。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为三节梁式石桥,全长12.65米,阔3.6米,高4米。两端用块石砌成桥码头,中间用两排石桥柱,每排根,上横以条石,承托桥面。桥面分三节,每节用8条长石板井排直铺;中间桥板两侧边横刻建桥年月及捐资人氏。至今仍然完整结实。

三条桥 在泰顺三魁镇薛宅村,太原先三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始建于丁己绍兴七年(1137)九月十三日,重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现为木叠梁拱式廊桥。全长26.63米,宽米,离水面高10米。其上建桥屋11间,明间五架抬梁,柱头有碟形莲花瓣头拱座。近年拆修桥屋,曾拆得“贞观”年号旧瓦。

地藏桥 在今鹿城任宅前。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8)。为七孔梁式石桥,全长36米,宽145米,中孔高6米。全桥呈弓形,中间三孔可通船只,桥面两侧刻有建桥、修桥年月。

泗溪东桥 在泰顺泗溪镇下桥村头,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总长40米,宽6米,离水面9.5米,有桥屋15间。无桥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颇为罕见。

仕水桥 在泰顺仕阳乡溪东村。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于嘉庆甘五年(1820)。全长130米,有石磴221步,每步石磴由两块平整条石砌成,平行分高低二级。用材精致,跨度很大,为原始桥雏型。

薛宅桥 又称锦溪桥,在泰顺三魁镇薛宅村。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为叠梁拱式廊桥,全长51米,宽5.1米,单跨29米,离水面高10.5米,建桥屋15间,桥头坡度30米,拱矢斜度大,造型古朴独特,气势雄伟壮观。 1986年重修 .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782420.html?si=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