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满清民族英雄吴大澄是个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2-21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家好,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青史回声,今天我为讲述一个鲜为人知的英雄人物,他生于鸦片战争,死于庚子事变,可以说命运多舛,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为中国大大长了一回脸。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吴大澄。

都说乱世出英雄,此话不假。在中国的历史,乱世总是人才辈出。但有的时候,乱世不止有英雄,也有奇人。

翻看晚清的历史,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中兴名臣,也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些有为之士,但是一些小人物的作用却不容忽视,他们也在改变着历史的进程。那些你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都会在这个时期出现,真叫人叹为观止。

而今天讲的就是一个小人物,晚清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澄。这位民族英雄的成就令人难以置信,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名字。

在今天的吉林省珲春城以南约70公里处,有中国的一个小村庄,它叫防川村。这个村庄位于图们江的江心洲上,距图们江在日本海的入海口仅有15公里。
而令人揪心的是,这座向前极目远眺就可以看到太平洋波涛的村庄竟然是我们疆域的尽头。沿着图们江再向前,左边是俄罗斯的边防哨所,右边是朝鲜的无主荒地,两者在江上架起界桥,就像一把锁链一样死死扣住了中国东北通往大海的道路。


图们江出海口

1886年,中方勘界代表团团长户部仓场侍郎成琦在结束了勘界工程25年之后,吴大澄来检查边防工作。这位瘦弱的官员一刻不停歇地踏遍边境每一寸土地,然后秉烛疾书,给光绪皇帝写了一份充满民族义愤的报告:

图们江出海口看不到“乌”字碑,“土”字碑距大海达44公里,远多于协定距离;风吹雨打和俄方的故意挪动,中方的木制界碑已损毁不堪,俄方的界碑越过中国境内,黑子山一带变成俄国的兵营。如此下去整个东北不保,北京将成为前线。

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都是当年中俄《北京条约》的恶果。俄罗斯要求将乌苏里江以东之地尽数划给俄国,却又在乌苏里江上游地区重新划界,确定“自松阿察河之源,两国交界逾兴凯湖直至白棱河;自白棱河口顺山岭至瑚布图河口,再由瑚布图河口顺珲春河及海中间之岭至图们江口,其东皆属俄罗斯国”。

当时的中方勘界代表团团长是成琦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被俄国人给耍了。中方一共8根界桩,俄国人帮着立了6根,每根都向中方境内拼命偏移。最要命的是,最具战略意义的编号为“乌”字的一根,本应距日本海仅一箭之地,后来死活找不着!俄国地盘扩大了不说,中国离大海更远了……

后来朝廷看到这份信,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成琦这一派等着看笑话,吴大澄于是横下心,一定要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谈判桌上,在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优势不占的情况下,吴大徵大智大勇,为祖国长了一回脸。


吴大徵

首先是据理力争,要求重立“土”字碑。俄方说海潮涨到哪里哪里就是大海,不肯更改。吴大澄驳斥道,全世界都知道江口就海口。由于依据的是正式条约,吴大澄又有理有据,俄国找不到借口,只好不情愿地让步。

于是,“土”字碑向外推进,总面积10平方公里的土地重回祖国,大海又清晰可见。

接着吴大澄又提议中俄双方共享图们江出海权。俄国人大吃一惊,知道这位代表跟原来那位草包不同,竟然具备了现代海权意识,俄国人断然拒绝。吴大澄不依不饶,屡次跟俄方谈判,声称这事要是不考虑,其他事情免谈,最终达成协议:出海权不能共享,但是中国船只可以借道出海,俄国不能阻止。

从此中国在法理上有权顺江而下,一杯茶功夫就能进入日本海。考虑到东北亚复杂的地缘政治,获得了图们江的实际出海权,战略意义深远,吴大澄的目光实在远大。

128年后2014年5月,中俄双方在上海签署共享扎鲁比诺海港协议。海港离中国的珲春只有18公里,是东北亚最大的港口,这个协议的前提条件是吴大澄当年预备的。

俄国人没有想到,吴大澄接下来竟然“得寸进尺”,索要黑顶子山地区。把到嘴的肉吐出来,俄国是没有这样的先例。吴大澄就故意先说要出海口的土地,俄国人火冒三丈,互不相让。俄国人还把海参崴的军舰大灯打开,向中方炫耀武力,劝吴大澄收手。吴大澄早有安排,整支北洋舰队赶到,把所有电灯打开,还热情邀请俄方代表上定远舰参观。

当时甲午海战还未爆发,这支北洋舰队扔是亚洲第一,定远舰还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军舰。俄国人掂量之后,痛苦地将黑顶子山地区完璧归赵,就是今天珲春的敬信镇。

在第一次视察边防期间,吴大澄就向中央政府提出开放东北全境,准许移民的建议。但东北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和战略后方,封闭东北是基本国策,没有讨论的余地。但吴大澄明白,东北做所以被外人蚕食,就是因为人口减少。只有人口增加、资源利用起来,东北才能稳固。

在结束了跟俄国的维权谈判之后,吴大澄一鼓作气,把成琦留下的破烂木碑全部换掉,加上补立的,总共有36块石碑巍然矗立。还有一尊金光闪闪的铜界碑,高达四米,上面写着: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石碑

仅从土地来看,吴大澄为祖国争取的不过百十公里。然而,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与外国的谈判,每一次都是以割地赔款告终,能够拿回土地,这是清政府统治下的唯一一次。可谓功在千秋。在19世纪的中国能具有如此远大的目光,吴大澄实在不同凡响!

吴大澄这样的民族英雄,在那个国家任人宰割的破败年代,勇敢地站了出来,撑起了国家的脊梁,怎不令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盈:谁说中国无人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