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上“国学”班吗?你想多了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春节,最快乐的莫过于小朋友们。穿新衣、胡吃海喝、乱玩、压岁钱……似乎任何平时看来过分的要求都会被家长包容,默许。其实更让孩子们开心莫过于不上培训班啦!完全不用写作业啦!这是真自由,真高兴,真快乐!

然而,也有尴尬的时候。

许久不见的亲戚,见面免不了寒暄,而孩子肯定首当其冲。

“寒假都报了啥班啊?”

“舞蹈啊,考几级了?来来来跳一段大家看看!”

“钢琴,那太好了,给大家弹一段儿呗!”

“绘画班?给我画只小猫啊。”

“哦,国学呀,背下《弟子规》听听呀!”

……

似乎孩子辛苦参加的这些兴趣班,在人们的印象中沦为了一种显摆,许多人对它的评价仅限于少得可怜的简单量化标准。

时下,“国学”一词很热,这是令人感到非常欣慰的局面,毕竟“国学”开始脱离了学术界,在民间广泛传播了。然而,有人把“国学”当成了噱头,利用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在其中注入了功利化的思想,走向了非教育化的弊端。

功利化误区。一些学校或机构,借着国学热,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国学培训,他们更多的注重形式,诸如什么穿汉服、三叩九拜夫子像、模仿私塾授课方式等等,五花八门。研制国学产品本来无可厚非,但有一些个人或机构,为了追逐利益的目的,为了衍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往往把国学教育或某个部分的功能无限夸大,什么圣贤教育,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等等,让人们错误地相信,学了国学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消费者的误导,甚至是欺骗。国学成了商家赚钱的噱头。孩子从国学课堂出来,身上存在的教育问题一如既往,因为学习国学的效果根本是无法量化的。传播国学本来是提升个人素养的文化行为,然而却被冠以功利化的目的,这就偏离了其本来的发展轨道,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非教育化误区。市面上的大多所谓的国学培训机构,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那些就连古代教育家也主张暂时缓一缓、等到学生由“蒙馆”升入“经馆”之后才读的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四书》尤其是《五经》灌输给儿童,让幼儿阶段就开始读经,而且是狭义的儒家经典。生搬传统私塾教学方法,将其硬套在现代幼儿教育中,收效甚微,而且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另一个表现是,不考虑儿童的学习兴趣,把孩子看作是完全被动接受的机器,采用被传统教育所证实了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背诵绝对化,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我国大部分国学经典主要由古代汉语行文,与现代汉语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对幼儿的理解造成极大困扰和阻碍。国学经典的文化内涵丰厚,同时涉及治国、伦理、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加上晦涩难懂的文字,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而言,其学习难度可想而知。

因而,很多孩子在国学教育中只能囫囵吞枣、食之不化。身处现代文明的孩子,即使面对浅显的童蒙读物尚不知所云,况且,国学经典中也不乏落后思想,假如一味地全盘接受,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儿童尚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对语言文化的理解能力不强,只能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国学教育任务。不少孩子虽然可以熟练地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国学内容,但是一旦提及一些问题,就会出现茫然状态。还有部分教育机构单纯地以古诗词背诵量为国学教育评价标准,与其教育目标格格不入。儿童正是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适当诵读部分国学内容将有助于其记忆力的开发,但这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事实证明,过度强调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所学内容就会忘却,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兴趣大减,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不遵从教育的基本逻辑,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同样是广大家长给孩子报班所必须看到的误区。

对此,广大家长朋友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何谓“国学”。“国学”,首先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如果说成是“中国学”、“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经典”等等,就显得更贴切了。它最早由章太炎等人提出,当时有抗日救亡的思想在里面,至今学术界尚未对“国学”做出明确的定义。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冠以“国”字,与“国旗”“国粹”等词汇并驾齐驱,让人产生一种由内而外的敬畏感,以及无可辩驳的排他性,这显然是一个文化伪坐标。其实,时下人们口头所说的国学,准确理解是缩小了的国学,主要指儒家文化,甚至仅指狭义的儒家经典,只不过被冠以“国”字而已。

其次要明确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国学”。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一脉相承,上下五千年,滋养了精神,延续了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个中国人必须要学习,其实,只要你是中国人,你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国学“国学”,从来没有停止过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让你具有中国人的文化属性。

许多家长担心,让孩子学习国学知识,接收了过多的国学文化当中的礼仪忍让,以后会让孩子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内心甚是矛盾。其实,那只是家长对“国学”二字认识的浅薄所致,传统文化不是成功学,但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层次。

讲一条新闻。

2月7日,一条迈巴赫撞劳斯莱斯的新闻上了热搜,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温馨的车祸现场”。豪车相撞后,与惯常斗狠吵闹的场景不同,不仅双方都非常有礼貌,而且互换名片联系方式。这或许就是部分有钱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与一般人的区别之处,当事双方首先想到的都是机会与拓展,至于事故本身都显得无足轻重了,因为这很容易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因此双方都异常冷静,不吵不闹,还互赠礼物。这样互相礼让的处理方式,总让人觉得有些意外。这很容易让人清楚的感觉到两个字——阶层。两种不同文化属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强势文化和依赖强者道德期望而破格获取的弱势文化之间的差别。当事人行文之所以让人感到诧异,终究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立场的不同。

当然,我们在此无意于吹捧和得罪,不作无聊的评价,不说当事人如何如何。至少,这种不同于常人的处理方式,应该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文化和涵养是多么的重要。很大程度上,你所处的文化层次决定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因而也就决定了你所处的社会阶层,这是文化属性所致,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再次,要想想我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应该怎样去学习“国学”。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必须看清楚两方面。一方面是教材,另一方面就是方法。总结三点: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传统文化生活处处有,取其精华。比如过年,年俗的含义就是最典型的国学。为什么放鞭炮,为什么贴年画春联,过年饮食风俗,穿着打扮风俗都寓意什么。再比如茶艺、待客之礼、谚语、处事之道等等这些都在我们身边,都是鲜活的教材,都属于国学范畴。就拿最常见的中国人的拱手礼来说,细究起来都有它深刻的含义:揖礼起于周朝之前,《周礼》有详细记载,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抱拳的国学涵义:左掌右拳。左掌手指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敢之意。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有约束自己、节制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左手拇指弯曲意指“莫称大”;两手环抱胸部前手向处前推,代表友好之意,意指我们的友谊永记心间。如果是左拳右掌则是凶礼,不宜常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需要不断地的积累沉淀,而对于少年儿童更需要家长潜移默化的引导认识。

至于书面教材,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教材,而现行的义务教育教材中,里面本身就融入了大量的国学内容,而且设计科学,循序渐进,足够。课外补充,应该以适合儿童阅读能力的故事读本为主,重点是理解。

二、知行合一,必须要实践。千古完人王阳明,他的心学理论虽然有其主观唯心主义的弊端,但是也有其进步意义。他告诉我们,必须知行合一,知道和实践是对事物认识缺一不可的两个层次,少了哪一个都不能称为真正的知晓。也就是说只有去实践了的认知,才算真正的知道。据此,儿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重中之重在于实践。例如孔融让梨,要让孩子懂得并做到礼让分享,例如黄香温席,要让孩子懂得并做到尊重孝敬父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讲一个真实的例子,还记得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吗?对,就是那几句诗,有多少人为之魂牵梦萦,甚至每年有大批的日本游客来到中国,就为亲自领略那夜半钟声,感悟人生。试想,游客听到钟声的那一刻和自己儿时的背诵印象能一样吗?有些东西需要用一生去感悟。用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认识涵养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

三、循序渐进,不可囫囵吞枣。

儿童还处于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应该以学习典范的现代汉语为主,而对于国学知识,狭义的儒家经典,也要慎重选择。主要以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材为主。富含童趣,由浅入深,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积累,可以逐渐加深难度,加大摄取量,务必做到循序渐进。凡事欲速则不达,盲目追求诗词积累量、古文积累量,不去理解,而指望以后慢慢理解体会,还不如学一点,做一点,避免囫囵吞枣,于事无补。

归结起来,我们本来就处在国学的氛围之中,只是这几年将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学”这个词汇被热炒,多了几分神秘而已。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其实国学并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大上,他就在我的生活里,就在我们的身边。经学名家周予同先生说:“经是可以研究的,但是绝对不可以迷恋的,更其是青年的学生去崇拜。”

不可迷信,循序渐进,重在实践,让孩子懂得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不断积淀,不要盲目崇拜,不要囫囵吞枣,才是我们应该冷静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