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霜:“评剧皇后”的多舛人生

如题所述

在旧社会,艺人的地位很低,女艺人尤甚,在台上她们袖舞当空,顾盼神飞,台下却要寄人篱下,委曲求全。很多女艺人为了寻求庇护,不得不向权势低头,沦为达官贵人的玩物。享有“评剧皇后”美誉的白玉霜,虽然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独立,却仍然逃不脱这丑恶的规则。在世道摧残之下,年仅35岁的白玉霜便香消玉殒,不但让新兴的评剧艺术凭添一段无奈的遗憾,其人生的坎坷多舛,也印证了旧社会艺人的悲惨命运。

——《白玉霜:评剧皇后的多舛人生》

白玉霜——评剧表演艺术家

艺术特色 :白玉霜是评剧史上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女演员,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艰苦的条件下,大胆革新,创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把过去口语化的唱腔,发展成为歌唱性、抒情性的音乐,传神真挚的白派艺术。她的唱腔平稳中蕴含着激情和力量,给人一种深沉悲怆的感受。白玉霜被赞誉为“评剧皇后”,也有报纸称她为“评剧坤角泰斗”。

代表剧目 :《秦香莲》、《秦雪梅吊孝》、《桃花庵》等。


挑起大梁

白玉霜唱红后,她母亲就拉班成立了玉顺评剧团,挑大轴的自然是白玉霜。1928年白玉霜利用旧有剧团组建成华北戏社,活动于京、津一带达数年之久。

驱逐出境

白玉霜戏唱红了,人出名了,麻烦也接踵而至。1934年北平市长袁良请白玉霜吃饭,白玉霜则婉言谢绝了,市长觉的没面子,便借口白玉霜的戏内容不健康,有伤风化,而把她驱逐出境。

“评剧皇后”

白玉霜便来到上海,这一时期她的艺术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1934年白玉霜在上海与钰灵芝、爱莲君合演《花为媒》、《空谷兰》、《桃花庵》、《马震华哀史》、《珍珠衫》,与京剧演员赵如泉合演京评两腔的《潘金莲》及电影《海棠红》等剧,受到上海文化界重视,白玉霜也声誉日隆。白玉霜的演唱艺术不仅折服了上海的观众,也使文艺界对她刮目相看。《时事新报》上刊登了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的文章,赞誉白玉霜为评剧皇后,也有报纸称她为评剧坤角泰斗。

“电影明星”

1936年,明星公司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电影《海棠红》轰动了大江南北,不仅提高了白玉霜知名度,也扩大了评剧的影响。

日臻成熟

1937年后长期在北平演出,使年轻的评剧日臻成熟。

艺术特色

在评剧历史上,同时拥有“电影明星”和“评剧皇后”头衔的大概只有白玉霜一个,说她是电影明星可能有些牵强,但评剧皇后之说却是名副其实,她所创立的“白派”艺术已成为评剧表演的重要流派之一。

白玉霜唱腔低回婉转,音色纯正,鼻音共鸣好,中底音宽厚圆润,富于抒情性。同时创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并不以高音高嗓去迎合观众,而是通过表演来打动观众,细腻地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形成评剧的“白派”表演艺术。

代表剧目:《秦香莲》、《秦雪梅吊孝》、《桃花庵》、《空谷兰》、《珍珠衫》、《李香莲卖画》、《花魁从良》、《马寡妇开店》、《双蝴蝶》、《玉堂春》、《潇湘夜雨》、《老妈开磅》、《豆汁记》、《赵芸娘》、《花为媒》、《马震华哀史》等,她还与京剧演员赵如泉合演过京评两腔的《潘金莲》及电影《海棠红》等。

白玉霜珍贵剧照

当时京戏因为进过宫廷被称为大戏,而评剧则被人称为"蹦蹦戏",人们还常管看评戏叫"看玩艺儿去"。为了振兴评剧艺术,白玉霜首先引进了导演制度。以前评剧界对导演不大重视,唱念做打全凭演员自己揣摩,白玉霜借鉴京剧的经验,配置了自己的导演人员,甚至曾经聘请过一位富连成毕业的人员来当导演。

那时评剧的台词很"水",基本没有固定的台词儿,演员在戏台上可随意发挥。白玉霜对此坚决反对。她要求排戏一定要有准词儿,演员背词要一丝不差。为了给别人做个表率,她带头读剧本、背台词儿,不懂就问。白玉霜不仅台词背得准确,而且连演戏得彩的地方都是固定的,上次唱这出戏在哪个地方得到观众叫好,这次还是那几处地方。她演《秦香莲》,唱到"手拉儿女进衙门"时,因为感情真挚、气口也好,每到此处一定得彩。她演《红娘》,唱到"倒叫我小红娘无计奈何",也准有彩。演《玉堂春》,唱到"苏三此去好有一比"时,也是掌声不绝。

白玉霜主演《玉堂春》

白玉霜主演《玉堂春》

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白玉霜打破门户之见,博采百家之长。她喜欢看电影,中外影片全看,为的是从中学习电影演员的表演方法。每逢名演员们演戏,尤其是京剧四大名旦演戏,她一有时间就和团里的主要演员们同去看戏"偷艺",并灵活运用到演出中。她在演评剧时,加入一些快书、大鼓、坠子、河北梆子等形式、内容,深受观众喜爱。

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当时剧本里有好多"粉"词,这也是其难登大雅之堂的关键地方。为此,白玉霜不断删改原有剧本里的黄色、庸俗东西,从而使评剧的格调高雅、健康起来。

白玉霜便装照

真正使年轻的评剧艺术走向成熟,还是在白玉霜来到上海演出之后。一九三四年,白玉霜带领华北剧社来到上海,白玉霜先是与到底钰灵芝、爱莲君合作,演出《花为媒》、《空谷兰》、《桃花庵》、《马震华》、《珍珠衫》等。后又与京剧名角赵如泉合演京、评两腔的《潘金莲》。

白玉霜与赵如泉会串潘金莲纪念合影

白玉霜的扮相漂亮,表演火辣、细腻、真切、传神。她改革了传统的评剧唱法,讲究共鸣和韵味,利用她宽厚甜润的好嗓子,把过去口语化的唱腔,发展成为歌唱性、抒情性的音乐。平稳的唱腔中蕴含着激情和力量,给人一种深沉悲怆的感受,成功地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白派唱腔。同时在伴奏器乐中加进二胡,在化妆、服装上也有许多创新,因而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白玉霜的演唱不仅折服了上海的观众,也使文艺界对她刮目相看。《时事新报》上刊登了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的文章,赞誉白玉霜为评剧皇后。一九三六年,明星公司还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电影《海棠红》,不仅轰动了大江南北,也扩大了评剧的知名度。

白玉霜主演的电影《海棠红》

提起评剧《海棠红》,大家就能想到白玉霜,要了解和学习评剧“白派”艺术,《海棠红》则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一部优秀作品。《海棠红》是白玉霜从艺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评剧史上第一出拍成电影的剧目。这出《海棠 红》使白玉霜达到了登峰造极地步,评剧白派艺术得到广泛传播,推动了评剧的进步与发展。


多舛人生路

现实中的“苏三起解”

为了招揽观众,当时的评戏多在剧本和表演中加一些“花”的内容,如《枪毙小老妈》、《马寡妇开店》等就有不少荤戏,这在当时的地方戏中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白玉霜自然也不能免俗,但此举却招来了风骚、淫荡之名。其实这倒有点冤枉她,白玉霜也常想改革太“粉”的唱词。她把庸俗的“粉词儿”删改了,并且改得还颇有水平,但是社会风气不支持她的改进,所以不久在舞台上她又恢复了旧唱词。

白玉霜——《珍珠衫》

即便如此,社会上的一些所谓“正人君子”却仍然对她百般刁难,最轰动的是1934年被北平市长袁良驱逐出京一事。那时白玉霜正在演出《贫女泪》,忽然来了几名背枪的警察,说是市长不让白玉霜在北平演戏了,因为她的戏演得“有伤风化”,不容分说就把白玉霜等人押上火车,赶出京城。她在戏里经常饰演女犯人,不料在现实生活中又真正体验了一回。

"恨"戏不过白玉霜

搭过白玉霜戏班的评剧演员都知道,白玉霜最"恨"戏不过——就是"恨"演戏不认真。以致有人说"要进白家班演戏可不容易,先得把头削尖了"。有时有的演员误了场,白玉霜就按规定"罚香",让这个人向祖师爷牌位点香认错。

白玉霜、安冠英——《杜十娘》

真情不过梦一场

白玉霜的母亲卞氏见她越唱越红,就害怕她结婚嫁人,常常说:“你可别结婚,一个唱戏的嫁了人,就没有人来捧场了。”她把女儿当成了摇钱树。但白玉霜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也渴望一份真情,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为了这份真情,她就像戏里的杜十娘一样,与心爱的男人李长生一起离开了剧团,跑到李长生的老家过起了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生活。半年后,白玉霜被卞氏找回,重返评剧舞台。这六个月的时光大概是白玉霜一生中最愉快的日子了。为了生存,白玉霜曾经和许多男人打过交道,但真正让她动情的却只有李长生一个,从此以后白玉霜再未谈及婚嫁。

白玉霜与小白玉霜

1927年的夏天,一个叫孙六的人贩子领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子儿进了天桥胡同里李卞氏人称李大奶奶的家门。这个小女孩叫小德子,山东人,就是后来的李再雯——小白玉霜。她进了李家大门以后,起先由李卞氏的婆婆带着,后来,李卞氏让她管白玉霜叫娘,算是白玉霜的闺女。她是偷偷跟白玉霜学的戏,十四岁正式登台。她陪着白玉霜唱戏,处处学着娘的样子,再加上娘儿俩的眉眼长得还真有点像,不知内情的人还真以为她是白玉霜的亲闺女呢!

白玉霜与小白玉霜合照

她成名还是在1937年2月10日,阴历大年二十九的晚上,白玉霜私奔之后,戏班子一下在大上海晾了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戏班子有人出主意,让在挂牌的白玉霜仨字前头加上小字,借着白玉霜的仙气推出个小白玉霜来挑大梁。没想到小白玉霜这次“钻锅”(旧戏班里把临时学戏赶场应急的叫钻锅)还真成功了,小白玉霜的艺名就从此叫出来了。

小白玉霜——《秦香莲》

《回忆母亲白玉霜》——李再雯(小白玉霜)

白玉霜是1942年阴历六月二十九日死在天津的,患子宫癌,两次入北平德国医院烤电,终于不治。临死前不久,她还在上演《闺房劝婿》,是因禁演《纺棉花》而修改的一出戏。演戏下来,因癌破污水一直流到腿上。据和她同台演出的李义芬、花小仙夫妇说,来戏院演出时都是由别人搀她下车,愁眉苦脸地上装;但是一到出台,她又是精神抖擞,该是唱、该是笑、该是哭,她又深入剧中人的化境了。我见报回家奔丧,只有同行同团的演员们给她送殡。在戏曲舞台上劳累了20多年的白玉霜就这样与观众、同行和我们家人永别了。姥姥于1960年才病故。她活着的时候,总和家里人惋惜地说:假如玉霜活到解放后,她该多么欢喜……

生命如昙花一现

搭过白玉霜戏班的评剧演员都知道,白玉霜最“恨”戏,就是这种对戏的“恨”,使她丢掉了人间的真情——亲情、友情、爱情,甘愿受养母的欺凌,甘愿放弃自己的爱情,也不要丢弃舞台。

成名之后,她活得艰辛孤独,为了与养女“小白玉霜”争挑大台,她不惜结束掉短暂的与心爱的人李长生的“田园式的隐居”生活,重返舞台,后来在得知自己得了子宫癌之后,她又以顽强的毅力,抓紧一切时间,排演新戏。当人们知道她的生命所剩的时间不多的时候,劝她休息,她说,她是唱戏的,死也要死在舞台上。

白玉霜

最后白玉霜真的死在了舞台上,那天同台女演员随白玉霜跑圆场,忽然,她发现白玉霜的戏衣红了,台毯红了,白玉霜已经用鲜血在台上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大圆圈。一声惊叫还未出口,白玉霜猝然倒在台上,再也没有站起来。


永远的“评剧皇后”

评剧《评剧皇后》

该剧由中国评剧院创排,首演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编剧郭启宏,由著名话剧导演金犁担任导演,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萍、马泰、刘淑萍主演,刘萍因此戏斩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北京市新剧目调演优秀表演奖及中北京市青年调演特别奖并赢得“白派第三代传人”的美誉。

这出戏描写了有着“评剧皇后”美誉的著名演员、白派创始人白玉霜坎坷的人生道路。 白玉霜是平津一带有名的落子坤角。到上海后,她以独特的唱腔,泼辣的表演以及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剧目,赢得了观众。在进步文化人的鼓励和支持下主演新戏《海棠红》,一举轰动,遂成“评剧皇后”。 然而,奉承与谩骂、虚假与轻狂也接踵而来。白玉霜猛然发现自己的难堪处境,为争得做人的权利,她毅然与戏班内打铙钹的李长生私奔。但是,白玉霜无法息影赋闲,她既不屈从于恶势力,又难耐艺术上的寂寞,未几,复出津门,重施粉墨。 白玉霜一直处在唱戏与做人的矛盾和痛苦之中,终于在盛壮之年怀着一个凄凉的梦离开了人世。


本帖为“戏曲宝”微信公众号独家,更多精彩请关注“戏曲宝”官方微信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