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中年文青安慰剂丨景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8

《乐队的夏天》大收官,在怀抱理想、充满激情的摇滚乐队们的陪伴下,这个空前炎热的夏天也不那么难捱了。期望一档节目来拯救中国摇滚乐似乎太过夸张,这档节目最大的意义,在资深乐迷宋小卡看来,是献给了中年文青一针安慰剂。

■《乐队的夏天》节目海报©《乐队的夏天》

《乐队的夏天》: 中年文青安慰剂

宋小卡/文

一天,我和我的摇滚青年朋友开玩笑说“嚯!爱奇艺都开始主打银发群体了!”

没错,根据在线视频行业对用户年龄层的划分,40岁以上用户,就算是熟龄用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老年。而《乐队的夏天》这个节目,不光参加的乐队一半都是“银发”,在 朋友圈 里看节目看得死去活来的人,也大都是在青年与中年的边缘垂死挣扎的80后、90初一代。

节目的第三集,盘尼西林唱了《New Boy》,张亚东触景生情,现场飚泪,带整个节目直接冲上热搜。于是节目组赶紧在最后一集录制的时候请来了朴树。据小道消息透露,小朴录节目录到晚上8点,就要求回家睡觉,在经纪人的劝说下又多录了俩小时,10点时候,他说:“老了,实在受不了了,到点就困。”于是站起来拍拍马东就走了……听了这个故事,不由哈哈大笑:朴树真是老朋克。

■ 节目上听哭了的张亚东©《乐队的夏天》

■ 年轻时的朴树和张亚东

《乐队的夏天》火了,对于摇滚乐迷们来说,既高兴,又不高兴。高兴的是有生之年终于可以看到这些“地下工作者”走到“地上”,不高兴的就是,这些本来只有自己所在的小 圈子 喜欢的男神,如今要被大众消费一轮,还有就是,想必今年各大音乐节的票价要猛涨了!

中国土生音乐节极简史

就摇滚乐队这种亚文化而言,音乐节是绝对不能绕过的高光时刻。对摇滚青年来说,看音乐节,是每年最重要的KPI,一年里的潮流风向信息、网友老友面基、乐队合影打卡、新专辑购买、装逼照片拍摄,都得在音乐节上完成。

追溯中国音乐节的 历史 ,要从迷笛音乐学校说起。北京迷笛音乐学校,是经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批准注册的中国第一所现代音乐学校。 早在 199 3年初学校成立之时,就确立了鲜明的办学宗旨: 搞摇滚! (海淀区真是重教育!)现在的摇滚乐第一大牌痛仰乐队就是从迷笛音乐学校走出来的。

■ 北京迷笛音乐学校

鉴于每位在校生至少看了200遍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2000年的 五一 ,迷笛音乐学校为了与国际接轨,在学校礼堂举办了第一届迷笛音乐节,当时有30支乐队参加,吸引了全北京的先锋小伙儿和大飒蜜前来观看。

■ 第一届迷笛音乐节©搜狐音乐

自此迷笛音乐节开始了长达7年的“一统江湖”模式,而且越做越大,带动了整个北京的音乐节潮。其间,也曾有一些散户,举办过雕塑公园音乐节、朝阳公园音乐节等, 其中2006年的朝阳公园音乐节,甚至第一次请来了国际大牌PLACEBO ,吸引了全北京的明星前来赶时髦,但都没能从风头和士气上盖过迷笛音乐节在乐迷心中的“神圣”地位。 直到2007年,沈黎晖宣布将在十一举办第一届摩登天空音乐节,这种迷笛一家独大的形势才开始有了转变。

■ 2006年朝阳公园音乐节,在台下看PLACEBO的郑钧。宋小卡/摄

■ 同在2006朝阳公园音乐节的彭坦。宋小卡/摄

■ 那一年在朝阳公园的,还有反光镜乐队主唱 李鹏 的儿子,小家伙满公园跑,也没人管。宋小卡/摄

■ 第一届摩登音乐节,在现场巡视的沈黎晖。宋小卡/摄

摩登天空音乐节从一开始,就将整个音乐节的风格紧紧围绕着“摩登”二字展开,不但参加演出的都是一些洋气的年轻乐队,舞台设计、宣传套路上也都比迷笛音乐节更加前卫、国际化,一 下子就将此前混沌在一起的摇滚乐迷们分成了“迷笛派”和“摩登派”。

■ “迷笛派”代表痛仰乐队

■ “摩登派”代表新裤子乐队

举个例子, 像痛仰这样当年主打重型和情怀的乐队,就是典型的迷笛风格。 而像新裤子这种时髦、创新的潮人儿,就必须是摩登天空音乐节的压轴。 两派乐迷当年还经常为了到底该看哪个音乐节而吵架, 摩登派通常会嘲笑迷笛派为“土摇”,迷笛派则讥讽摩登派为“流行”。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两大音乐节在北京并存对垒的年代,真是太快乐了。

老乐迷的十年见证

我第一次去音乐节,是2005年第5届迷笛音乐节。之前的4届大多数在香山迷笛音乐学校的礼堂举办,那时候我还在上初中,只能通过《通俗歌曲》或者《摩登天空》这些“潮流杂志”来了解男神们的动态。那时候有个叫林竹的女乐迷,总出现在各种迷笛音乐节的周边音像制品中,因为她每次都pogo的最high。当时,作为在三线城市上中学的小镇少女,对于这位能亲临现场看演出的小姐姐,真是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 《通俗歌曲》封面,意味深长

■ 2007年迷笛音乐节,坐在花坛上撸串的老狼。宋小卡/摄

■ 2006迷笛音乐节上的朴树。宋小卡/摄

音乐节结束以后还不够,新嚎运和无名高地——当时的两个北京摇滚乐根据地,还有名为“迷笛后”的通宵演出。迷笛官方当时直接包了公交车,把大家集体从海淀公园运到麦子店,那是唯 一一 次看见,那么多人在公交车上集体抽烟。

第一次看音乐节看哭,是在2007年的摩登天空音乐节,也是摩登天空的第一届音乐节。那次新裤子唱了两遍《我们的时代》,两遍之间,彭磊对着观众喊到: “梦想还是要有的,因为这是我们的时代

结果现在,梦想也没了,我们的时代也过去了。

■ 音乐节上的男男女女。宋小卡/摄

至今看过的最好的一届音乐节,是2009年的成都热波音乐节。因为成都人们真的太high了。北京的音乐节,一般都只有文艺青年们去看,但成都不是, 大量穿着职业装高跟鞋夹着小皮包的老姐姐、骑着山地车吭哧吭哧的饭店小老板、带孙子孙女出来遛弯的大爷大妈,都能在舞台下随时甩起头。

■ 热波音乐节上的汪峰和高晓松。宋小卡/摄

■ 成都的热情。宋小卡/摄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一眼望不到头的人海,真有一种看伍德斯托克的感觉,好多来演出的外国乐队,演完都死皮赖脸不下台,因为观众太热情了,啥都跟着唱。我记得那次痛仰演出之前下了大雨,演出暂停了,结果成都老铁们一个都不走,淋着雨在台下集体唱“一直往南方开,一直往南方开”,后来舞台上的大屏幕上,出现 “风雨无阻,演出依旧” 八个大字,我身上的鸡皮疙瘩一下就起来了,扭头看我同事,都哭的喘不上气来了。

■ 雨中演出的痛仰。宋小卡/摄

那次的感觉就是,成都真好,成都人也真好,怪不得声音玩具、阿修罗,这些成都本土大牌乐队怎么都不来北京发展。

2005—2011年的这段时间,是中国音乐节最好玩的几年,后来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和主办方的不专业,渐渐反而不爱去了。

■ 第一届草莓音乐节上的黑刀,时任摩登天空宣传总监。宋小卡/摄

在之后,音乐节慢慢从北京向其它城市发展,迷笛去了镇江,草莓在西安,上海遍地开花,为了能吸引更多观众,也开始邀请蔡依林、周杰伦等主流流行歌手,看音乐节不再是摇滚青年、文艺青年的专利,而是所有年轻人赶时髦的去处。我最后一次去国内的音乐节,是在香河天下第一城的草莓音乐节,一群尖叫的小姑娘,追着窦靖童从场地东边跑到西边,各种撞人,实在是太聒噪了。

中年文青安慰剂

今年《乐队的夏天》火了,想必这一波乐队收入能涨一大截,想必音乐节和已经衰落好几年的livehouse文化,又能复兴一阵子,想必一些80后成功人士又要携化身情怀的资本进军音乐市场。而 我却觉得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根本不是什么振兴中国的摇滚乐,而是给每个刚要陷入中年危机的人们发一支安慰剂:

张亚东、朴树、新裤子、反光镜……年轻时的他们放荡不羁,才华横溢,是无数文艺青年的精神领袖、梦中男神,很多人都想活成他们的样子。后来他们岁数大了,越来越不活跃,连绯闻也没有了。

■ 节目上的“非常好”先生,有评论笑称这三个字是中年男人对世界最大的善意。©《乐队的夏天》

那些当年追随过他们的年轻人,也正在慢慢变成当年最不想成为的人。大家失落,无助,迷茫,不知道一颗年轻人心怎么面对秃顶脂肪肝和满地打滚儿的小孩儿。而横空出世的《乐队的夏天》则给大家一个机会,让我们看到peace又深情的白发张亚东,努力带孩子的彭磊和分手后还能做好同事的刺猬。忽然间,大家又有榜样了, 中年还能活得这么酷,真好!

■ 新裤子和3unshine组合中的Cindy的演出,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音乐演出的层次,整个表演堪称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乐队的夏天》

■ 刺猬乐队©《乐队的夏天》

■ 依然朋克的反光镜乐队©《乐队的夏天》

看节目的时候,我脑海中总想起,走出了盘尼西林等新锐乐队的school酒吧的slogan: 社会 一团糟,只有来学校。 没错, 摇滚乐没法让你的人生变好,但能让你有勇气以更好的状态来面对人生。

宋小卡

互联网大厂里的真朋克

文景君 微信 ,认识一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