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秘籍十二〕如何让素材变得有新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我们有时候发现积累的素材非常普通,或者被别人写过了。那么,如何把一个普通的素材写出花儿来呢?让我们的文章变得有吸引力,成为经典呢?

我从以下几点阐述,让我们的素材翻陈出新,变得有味道。中国

一、换思维,写出新意

大家同生活在地球村,你经历过的东西,别人也经历过了。如果这个人正好也会写,把经历的事情写成为了文章,我们再去写,就有些炒冷饭的嫌疑。那么,我们如何运用这些素材,写出不一样的文章呢?这就需要我们换思维。比如:有一个心理学家演讲的时候展示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封闭的房间,一个人在房间里,有一个小凳子,一根绳子。心理学家问观众,大家根据这些场景会想到什么。许多人都回答:哪个人肯定想要自杀。他把绳子挂在房梁上面,然后踩着小板凳自杀。心里学家却没有点头,让大家继续猜。直到一个小孩回答说:哪个人想荡秋千。他把绳子挂在房梁上,然后把小凳子放在绳子上,就可以荡秋千了。心理学家才满意地点头。

这个故事是不是告诉我们事物有很多面,不仅仅只有一个方向。我们写文章也一样,不能只按常规思维想问题,应换一个思维,就可以写出来的精彩的文章来。

二、给故事加点料

生活是平淡的,我们整日面对柴米油盐,很难写出出彩的文章。大家都知道“文章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是如何高于生活,却不明白。这就需要我们给故事加点料。比如:莫怀戚写名篇《散步》,就是对生活之中的素材进行了加工。他曾带一家人外出散步,年迈的母亲走在前面,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孩子天真机灵的一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他们感到非常欣喜、自豪。后来孩子要走小路,母亲宠爱小孙儿,不顾自己年迈,马上答应,一家人就走上了小路。

这种生活素材显示了非常普通,也没有什么亮点。莫怀戚却没有像录像机那样简单地录制下来,而是进行了加工,增加了矛盾冲突,使“散步”的过程富有波澜,充满情趣。

后来,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面对突然产生的矛盾,我决定委屈儿子,服从母亲,因为陪伴儿子的时间还长,伴随母亲的时日已短。但是母亲又变了主意,要顺从小孙子,于是,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上了小路。矛盾完美地解决了,平凡的素材经这样改造,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顿时产生了新意,读来让人产生共鸣,引人深思。 

我们在遵循故事大致发展趋势条件下,增添一些趣味,让文章变得生动有趣,完全是允许的。散文并不是完全写实。如果我们按事物本来形态细细写下,与照相有什么区别呢?

三、续结尾,使故事完美

生活之中许多事情的过程很普通,把它写成文章,平淡如白开水,没有积极深刻的意义。

例如有个同学使用了这样一个素材:妈妈做小本生意,无意间收到一张五十元假币,几天的辛劳都白费了。晚上,妈妈带我到水果摊前,摊主是位老奶奶,她热情地招呼我们。妈妈用那张假币买了一个大西瓜,老奶奶毫无察觉地收下了它。这种素材写成文章,虽然很真实,但是妈妈这种嫁祸于人的行为是可憎的,主题不积极,没有教育意义,而且这种素材俗浅,缺乏新意。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沿着事情的发展趋势,给它续上一个结尾:老奶奶摸了摸那张假币,放进了钱箱里,笑吟吟地说:“这张钱倒是真的。有次我收了张假钱,白辛苦了几天,唉!”妈妈听了老奶奶的话,脸上一阵红一阵青的,犹豫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刚才给你的钱上我记了个电话号码……换一张吧。”假币又回到了妈妈的口袋里。面对艰辛的老人,这位母亲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良知被唤醒。

我们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也都会这样去做的,因此,这个素材虽然经过加工了,但仍然是真实的生活。添上这个结尾,故事就揭示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思想积极,完美无缺。 

四、变要素,让主题升华

还有的素材,我们只要把人物的身份、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环境等因素改变一下,也能显出新意。

例如一个学生写《乞丐》这篇文章:一个盲乞丐,乞讨了大半天只讨了三块钱。后来又有好心人给了他两块钱。盲乞丐就把这五块钱全给了那好心人,求他给买点吃的。盲乞丐等啊等啊,很久也不见那人回来,乞丐失望了,咒骂那人是个骗子。然而后来那人回来了,买来了吃的,并说:“对不起,这附近没有卖吃的。”故事这样写,情节就全在人的预料之中,失去了新意。后来小作者把文中那个好心人改成也是一个乞丐,并且用旁人的议论让盲乞丐知道事情的真相,这样写,文章就有了震撼力,故事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写作不仅仅是照相,而是对素材进行加工,让文章变得有魅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