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庄子·人间世6-庄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南伯子綦在商丘一带游乐,看见长着一棵出奇的大树,上千辆驾着四马的大车,荫蔽在大树树荫下歇息。子綦说:“这是什么树呢?这树一定有特异的材质啊!”仰头观看大树的树枝,弯弯扭扭的树枝并不可以用来做栋梁;低头观看大树的主干,树心直到表皮旋着裂口并不可以用来做棺椁;用舌舔一舔树叶,口舌溃烂受伤;用鼻闻一闻气味,使人像喝多了酒,三天三夜还醒不过来。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子綦说:“这果真是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木,以至长到这么高大。唉,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就像这不成材的树木呢!”

无用得以长生,那像庄子这样超脱物外的神人,除了填饱肚子,有衣服御寒,有个小房子,剩余的时间看书、思考,对外完全没有欲望,不求名利,不求感情,也就没有失望,痛苦,自己一个人过的丰盈,得以平和,可以长生。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明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宋国有个叫荆氏的地方,很适合楸树、柏树、桑树的生长。树干长到一两把粗,做系猴子的木桩的人便把树木砍去;树干长到三、四围粗,地位高贵名声显赫的人家寻求建屋的大梁便把树木砍去;树干长到七、八围粗,达官贵人富家商贾寻找整幅的棺木又把树木砍去。所以它们始终不能终享天年,而是半道上被刀斧砍伐而短命。这就是材质有用带来的祸患。因此古人祈祷神灵消除灾害,总不把白色额头的牛、高鼻折额的猪以及患有痔漏疾病的人沉入河中去用作祭奠。这些情况巫师全都了解,认为他们都是很不吉祥的。不过这正是“神人”所认为的世上最大的吉祥。

看问题的角度问题,巫师作为祭祀人,他们了解每个祭品,也有自己的规则,而那些有缺陷的祭品正好得以保全。

我想到的是,如果想保全自己,首先要了解上面的标准,了解全面之后自己朝他认为不好的方向做事,便能保全。这段其实有很大的学问,还需要再花时间悟。

如果在古代,这个巫师可以是决定生死的如虎一般的君,如果现代,做官可以是政见不同的领导,可以是工作中的老板,我这才发现庄子的逻辑有多强,正是解决上面说的无可奈何必须去侍奉君主的情况。

而要保全自己,一是认知,要认识到巫师的喜好,规则,二是人性,三是趋利避害。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鼓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有个名叫支离疏的人,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下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他给人缝衣浆洗,足够度日;又替人筛糠簸米,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时,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又何况像形体残缺不全那样的德行呢!

这个支离疏是个想象中的人,说明因为身体缺陷而避免兵役,正如上面有缺陷的祭品,从另一个角度说人人都是祭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功能上说,最后一句点睛之笔,我发现庄子讲的寓言故事一定要读到最后一句,上面是讲故事,而最后一句是点醒人的句子。

况支离其德者乎?身体残缺能保命,那在君王面前做事,当然要做立功立德的事,但是要考虑人性,功高震主,君王就想了作为臣,你太完美了,是想怎样?想取而代之嘛?!那还不先把你办了。

所以,适当的时候要做些背弃德行的事才能长久,比如要有些缺点,表现出一些好色,好财,都可以,不能太完美。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孔子去到楚国,楚国隐士接舆有意来到孔子门前,说“凤鸟啊,凤鸟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

接舆是庄子里的世外高人,孔子晚年去楚国想一展抱负,但是差点丧命,因为这件事庄子虚构一个接舆飘然而至,说了这一段话,庄子比孔子晚180年左右。

庄子就说,孔子是有大德的人,像凤鸟一样,但是却没看清这个世界的大趋势,春秋战国的混乱战争时期,天下无道,你还要去侍奉国君,还是先保全自身吧。

庄子所有的学说在于一个变字,盛世可以去立功,衰世要会自保,不拧巴,游刃有余。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当今这个时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还轻,而不知道怎么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而不知道怎么回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

要用当今世道的眼光去看,如同三十年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要旋律,现今呢,局部战争,疫情肆虐,全球化退潮已经是大势,这个时代,还用以前的思维做事,注定走不通,其实挺难的,夹在中间的国际留学生要怎么走我还是不清楚。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太厉害了,我想这和孔孟的中庸也差不了多少吧?大家思想或多或少都有些重合,大概这才是最底层,最重要的那个原理。

人间世看了快半个月,看的越多越佩服庄子,看似毫无联系的寓言,其实都是在论证,逻辑严密的不透风,庄子在那个小河边钓鱼的时候应该是沉思冥想,回家就看书吧,学识,思考缺一样都没法写出这样的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