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风俗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4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第2个回答  2018-01-04

坐月子是习俗,但绝对不是陋习,这是各种经验的总结,对刚生完小孩的女性有不错的恢复作用,只不过这种习俗还需要改善而以。像针灸,拔罐,刮痧之类的也算是中国特有的,这些治疗方式以西方人眼光来看是不可理解的,但治疗效果却经常能出人意料的好,现在有很多欧美人士也愿意接受针灸之类的疗法,不过有些中国人一直在否认这一点。然后是饮食,筷子的使用算是中国的一大特点,豆腐类食物,皮蛋,咸蛋之类的食用也是,这就不多说了,饮食方面的习俗多的数不过来,而且各地的习俗又有很多不同,说多了会出现地域方面的分歧。很多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外国人眼中很有趣或者不可理解的都可以算是习俗,最多就是古代和现代,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别而以,而有很多古代的习俗,现代人无法理解,往往就被归为陋习了。(裹小脚之类的就是对人类的迫害,三字经,弟子规也是满清遗留下来的垃圾,谁说这些是习俗我呵呵他一脸)。有一点说错了,三字经是宋朝的东西,不过档次还是不高,作为幼儿启蒙方面有点用,不过有在为人处事方面已经有很多洗脑的功能了。其中夹杂了很多悬梁刺股之类不现实的劝善之文,劝那些人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或者在与长辈相处的时候如何孝顺之类,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现实,成了看似理想的洗脑工具了。然后,弟子规更糟糕,一个满清秀才开口就说这是圣人的意思。全篇都是讲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忍让之类非常虚幻的为人之法,其档次比三字经更是低了几个档次。早期儒家对父母,长辈,上司,君主的要求完全没有,之剩下了下级如何尊重上级,下级如何顺从上级的垃圾文字。所以说这个弟子规是垃圾真没有什么错的。

第3个回答  2018-01-04

春节,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