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品:对联的文学性与文学类对联

如题所述

如同三原色可以组合成五光十色的七彩世界一样,我们若用还原法来解构表象纷繁的对联文化现象,可以得出文学性、实用性与谐巧性这三个最基本的层面,也即对联的三种本质属性。只有从这种三元论的视角,才有可能全面把握对联文化的整体面貌与内部结构,若仅从其中一元或者二元的角度分析问题,必会得出偏颇的结论。如“对联本身是一种游,以此娱乐而已”的观点,是仅从谐巧性出发的结果,“联语,小道也,然社会应酬,文人雅士都用之,其声价亦高于一般礼品百倍”的观点,是仅从实用性出发的结果,“对联是诗中之诗”的观点,则是仅从文学性出发的结果。梁章钜《楹联丛话》的基本观点是立足于对联的文学性兼及实用性,而一些现代学者视对联为“俗文学”或“民间文学”的观点,则是主要针对了对联的实用性与谐巧性。
单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对联的三种特性之间似乎应是等价的,但联系到我们的文化传统及现实的价值取向,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些特性,对联文学性的地位便马上被凸现了出来:文学性强的对联无疑占据了对联文化的高端、体现了对联艺术的精粹。这里所谓的文学,主要指狭义的纯文学概念,这种文学性的对联,是用“音乐性、形象性、含蓄性与情感性”的语言,通过“题材的选炼、主题的开掘、意境的营造、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修饰”等过程,达到了一定“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作品传承了中华诗歌的风雅传统,是真正的语言艺术。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