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鼓舞的历史渊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台江县
在云贵高原特有的历史地理和环境条件下,在那里定居的少数民族也创造了极为宝贵的鼓舞文化,流传下来的木鼓舞保存着真实的动态形象资料。云贵高原属亚热带、热带的湿润气候,森林茂密,树种繁多,取材制鼓方便,因此,当地民族多选优质原木制鼓,此类鼓,人们泛称木鼓,也有大鼓皮鼓等叫法,各少数民族又有本民族语言的称谓。
木鼓的形制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用整段原木挖制成鼓,如佤族的木鼓,佤语称作布络。另一种,把整段原木挖空作鼓膛,两端或一端蒙以牛、羊皮制成木鼓。双面的木鼓,苗族称作略斗,用楠木挖制;侗族称作工,用梅雪香原木挖制;基诺族称作塞吐,用红毛树干挖制;而景颇族的赠疆,则用长约3米的巨木挖制;瑶族双面鼓因用于猴鼓舞,而叫作猴鼓。单面的桶形大鼓,也叫大鼓。壮族的单面大鼓叫作种劳,用杉木板拼制鼓膛,蒙以牛皮。各民族的木鼓舞,在木鼓的造型、所用原木与制作方法、所敲击的鼓点与音色之不同,从而形成木鼓舞的多种风韵。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较大。它分布于贵州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处的反排村,村中居民皆为苗族。传说反排木鼓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
远古时候,反排村苗族的始祖放耶古原来住在东方,遭受其它部落的攻击,全族几乎覆灭。他的儿子勇郁古和女儿仰妮耶古双双逃散来到反排这块地方,过着野人般的生活。由于长年生活在深山里,劳动之余,兄妹俩常以虫鸣鸟叫为管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他们听了蝉鸣就学蝉歌,看见虫在水里兜圈,也跟着虫转,见到蜜蜂飞舞,也学蜜蜂舞蹈。有一次,他们听到啄木鸟发出多--多的声音,节奏明快,清脆悦耳。遂缘木而上,发现此树原来已经空心,击之能出共鸣响声。于是砍倒制成木鼓,为作舞蹈的伴奏乐器。某个丑年,勇耶古和抑妮耶古为使失散的族人团聚,他们举行了斗牛赛活动,请大家观赏,并将斗败的牛宰杀来祭祖和款待大家。酒饱饭足之后,又将他们平时在深山学得的舞蹈动作传授给大家,全族人舞蹈狂欢,庆贺团聚。反排木鼓舞由此诞生了。
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
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辈相传的神器,被视为本民族繁衍之源头。这在佤族传说中曾记载: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将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到繁衍、壮大直留存到今天。从此,远古时期的阿佤人便将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着最高的崇拜。
佤族为了获得本民族的繁衍、壮大,便将木槽制作成形似女阴形式,并能安放神灵木依吉灵魂的木鼓。阿佤人认为:木鼓既是拯救过本族始祖的木槽,是强壮母体的化身,又是木依吉灵魂的居住地,而成为万物繁茂成长的通天神器。因此,以舞蹈形式表现从木鼓的制作,到最后以敲击木鼓来沟通神灵,达到天赐福泽目的的《木鼓舞》,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舞蹈。为了使木鼓能够敲奏出美妙动听的音色,人们在两米多长的鼓身中间,凿制了扁长状的音孔,并在内腔中呈三角形的实心部分,两边各凿一个音腔,装置上能产生回响的鼓舌和鼓牙。而且放置在木鼓房中一大一小,互为母子关系的两只木鼓,在祭祀性的《木鼓舞》中,要为舞蹈进行伴奏。这两面母子木鼓,所发出忽而低沉浑厚,忽而清脆响亮,不同音色的阵阵鼓声,犹如母子间亲切、委婉的对话而令人浮想联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