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弗洛伊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心理学基础—弗洛伊德

心理学有两大基础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分别是SigmundFreud和B.F.Skinner;这两大理论之所以能够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是它们广阔的适用范围,不像其他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们试图对世间一切做出解释,包括日常生活、儿童发展、心理疾病、宗教、战争及爱情;我们学习和了解这两大心理学泰斗和他们的理论,是因为它们是很多理论的基石,而且它们其中很多观点对于我们如何理解现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是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理论深深的影响着整个心理学界;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但他不是因为某一项发现而名扬四海,相反他提出的是几句包容性的心理理论而闻名天下;

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是一系列关于人类理性的主张,他将人格分为 本我、自我和超我;又将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其中无意识动机拒绝承认人类行为受到意识的绝对支配,如梦境、口误、心理疾病等心理过程其实是无意识动力或无意识冲突;假设你爱上某人准备结婚,问到你想结婚的理由,即使你诚心诚意的回答,却依然存在着不在这些理由中的,支配你行为的其他欲望和动机;精神分析的支持者们认为这些心理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们意识不到的。如果用一些简单的例子来阐述无意识行为,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你是否不明理由的喜欢或者厌恶某个人?你是否有在不应该的场合忘掉某个人的姓名?你是否有在不明理由的情况下做出某些事情?这些都是弗洛伊德研究的无意识行为的范畴;如果这些无意识可以直接选出对人类最佳利益的结果,那自然是很和谐很美好的,可是在我们脑中存在的三种人格却是存在着强烈的内部冲突,而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就是在这一系列冲突事件中的产物。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随着个体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的,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生物性的一面,追求吃喝拉撒、保暖等,它是盲目的,遵循快乐原则和即时满足,婴儿出生就是这个样子,追求纯粹的快乐和满足;但现实是残酷的,世事总难以尽人如意,当快乐没有办法及时得到满足的时候,你只能通过想方设法满足或是抑制想法,来应对当下的困难,这个结构被称为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试图在现实中找到满足本我要求的方法,找到满足或放弃寻找快乐的方法;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自我的出现象征着意识的起源;最后,如果只存在本我和自我,那世界会简单的多,但弗洛伊德又提出了第三种人格结构——超我,超我是社会家庭规范的内化,当你在寻找满足本我的过程中,有些行为是错误的,会收到惩罚,人们的脑中就会形成超我,超我是一种道德良知,就像盘旋在头顶上方的小天使,告诉你哪些行为是不对的。自我是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本我是盲目的,只满足基本需求,超我同样也是盲目的,它不会考虑现实的情况,只会出于道德要求告知个体羞耻、禁止、阻止;在这两个人格争执声音之间的结构,就是自我。

人格结构中,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少部分是意识的部分,是我们的感受,我们的经历;本我的驱动力,本我和超我的力量大都存在于我们无法觉察的无意识之中,就仿佛我们的内脏运作,我们无法通过自我感知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它们的活动都是无意识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分位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动欲区有关;如果你在某一阶段遇到了障碍,没能得到满足,你就会停留在这个阶段;所以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们之所以有不同的人格,是因为人们停留在不同的阶段。

口唇期(0-1岁) :婴儿的快乐来源于口腔,包括吮吸、咀嚼等活动;过早断奶会对他的人格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会使孩子们形成口腔期人格;表现为有些人暴饮暴食,或喜欢嚼口香糖,或吸烟,或过分粘人。

肛欲期(1-3岁) :训练如厕如果出现问题,会形成肛欲期人格,表现为强迫、有洁癖或吝啬

异性期(3-6岁) :固着在这个阶段可能会出现过分男性/女性化、控制欲、恋母/父情节

潜伏期(6-青春期) :相对稳定,将兴趣从家庭成员转向同学伙伴

成熟期(青春期-成年) :试图与父母分离

成年后,你并没有脱离险境,因为无意识机制依然存在,即使你没有在任何阶段发生固着,你的行为仍然会受到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驱使。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不仅要求你别干坏事,同时还要求你不要有坏想法,当本我的欲望一再被超我压抑之后,这个压抑的过程并不会出现在意识层面,而是会通过梦境和口误表现出来,也会通过特定的临床症状表现出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很多方法来阻止来自本我的原始欲望,这些方法会进入到意识中,弗洛伊德称他们为”防御机制“,你通过抵制不适当的原始欲望来保护自己;这些防御机制有的会转化为升华,将你很多的能量升华为其他方式释放,如艺术形式展现;防御机制还有可能转化为移置,即将自己某些不道德的想法或欲望以安全的方式释放出去,如欺负弱小的可替代性目标。另外还有投射,即将自己不愿用友的某种冲动投射到别人身上,将自己的想法说成是别人的想法;合理化,将自己的不良行为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最后是退行,即收到打击、压力时会退化到早起阶段,如恋物、哭闹等。所有的这些机制,并非都是病态的表现,他们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通常会运用这些机制去维持无意识系统的平衡。有时候,防御机制不起作用,就会造成一种病症,如选择性失忆、恐慌症、精神性失明失聪等,这些就是试图将欲望抑制在无意识之中的防御机制产生的症状。

精神分析的关键假设在于,你所遇到的问题,实际上反映出了更深层次的冲突,这些冲突被你压抑起来,一旦你理解了更深层次的冲突是什么,问题就会被解决。

弗洛伊德的贡献并不只是局限于个体心理学和个体病理学的研究方面,他对梦境也做了大量的阐释。他认为梦是具有显性梦境(醒后记得)和潜性梦境(隐藏含义)的;他认为所有梦境都是愿望的满足,梦是有象征性的,梦境中的事务往往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么简单。弗洛伊德还为宗教做了大量的解释,例如他认为大部分人都想寻求一位全知全能的神其实本质是在寻找在发展阶段所缺失的父亲形象的替代品。

那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它们是科学吗?值得相信吗?

其实,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很多内容都太模糊太容易变通,无法验证它的正确性;但尽管这样,总体来看,动力无意识的重要性仍然不可撼动,已经有很多案例研究证明了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确实是无意识的,比如语言理解,母语沟通中,通常情况下不需要刻意理解就能快速明白别人的意思,这些理解行为都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因素决定着我们的喜恶,已经有很多案例证实这一观点。

无意识实际上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对种族偏见和性别偏见的研究中,会表现的更加明显。从某种程度来说,弗洛伊德理论的大部分内容是操刀驳斥的,但弗洛伊德的理论确实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和日常生活的解释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