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音乐教学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1.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

(一)

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

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

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对中国情境教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老师认为“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取自

古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之意,

'情境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

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以促进儿童整体和谐发展为主

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主要是从我国古代诗词的“境界学说”中汲取丰富

营养的结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情境”进行了论述,提出“心物交融”说。所

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肯定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情境教学则继

承并发扬了这一理念,形成了“物”、“情”、“辞”、“思”相互关系的认识,即“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思”又加深对物的认识的这种相互作用脉络。

(二)

情境教学与古诗词的关系

南朝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说法;清代王国维

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了“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名言。这

些精辟的论述都阐明了情境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情境是人与景在情的交融下的产物。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进入古诗词所

描绘的情境,体味古诗词中所蕴涵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的应用对学生

的学习感悟有极大的帮助。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

效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

2.什么是诗词音乐疗法

认识了解优雅高效的诗词音乐疗法 好的音乐诗词,文章歌赋能治病;既非本人独创,也非那位名家所独有。

古今中外都有记载。不同的是,记载多是为渲染作品的感人意境和艺术效果。

而本人则是窥一斑而欲知全豹的研究了几年后,才运用于临床实践。反复实践再总结,才形成了今天的理法兼备,对多种慢性疾病均有疗效的独特疗法。

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既然好的诗词音乐,文章歌赋能治病。

自然,运用不当时也会致病,发病、加重病情。当年,崔护那首“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不就差点送了一位青春少女的命!一代枭雄曹操,读了陈琳《为袁绍讨曹操檄》的檄文医好了自己的头风痛病;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则从讨伐自己的文章里,看出了国家选拔人才和用人机制中的问题;而高山流水遇知音中那份寂寞惆怅期待,那种凄绝悲伤的结局,不让我们沉思许多吗? 可见,能巧妙得当的运用歌赋文章,纵然是唇枪舌剑也能醍醐灌顶般醒人,救人!而运用不当诗词音乐,纵然真情流露,意境感人,也如秋风瑟瑟使百花凋零!那么,如何“恰到好处,不失时机”的运用这些疗法呢?说实话,这种运用之妙真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出。

理论上只能泛泛而谈,运用中全在治疗师的综合素质与灵机感悟。 一 、我们知道,任何有感染力的作品都是作者心性、理性、情感的真实艺术表露。

因此,一名诗词音乐治疗师首先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底蕴。能够熟知,并能悉心研究、体会诗词歌赋、音乐文章的感人意境,全面感知,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内涵。

凡是好的,感人的诗词,歌赋,文章作品都有作者的灵魂所在,即,作者的心性,情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执着追求。临床中,当你了解了患者存在的问题,就要针对所存在的问题选择相应的诗词,或文章。

进行以情治情,以景对景,以理说理治疗。例如,(临床实际案例)一个十六七的男孩子,内向,懦弱,缺乏自信心,并且具备诗词,文章疗法的特性。

那么,我们首先要对他的“内向,懦弱,缺乏自信心”的程度进行等级分析,次要考虑他的文化及理解程度。然后,根据对他的轻重程度等级,组织筛选相应的诗词,或文章素材。

并要对这些素材进行更细量化的等级划分后在用于临床治疗。 案例中,我对这位男孩的心理问我共划分了四个等级。

在诗词疗法的内容组织中共分了五个等级。组合疗法内容等级的基本原则是:1、疗法内容的最低等级的治疗性质,不得高于患者最高等级的百分之十。

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因为,诗词内容中的积极向上精神和对患者起到的激励程度,一定要和患者的内向,懦弱,缺乏自信的最高程度相匹配。而这种最初的匹配治疗一定不能落差太大,越微小,越不着痕迹的有所激励越好。

之后的高与低的匹配治疗,一般不高出百分之二十。2、当等级治疗进行二分之一后,患者还没有明显改善时,要重新分析原因,调整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3、运用诗词补泄疗法时要做到巧妙和恰到好处。临床中如遇到林黛玉那样的,十有八九要先泄后补才有奇效。

4、如果患者伴随一些躯体病理症状时,对诗词的声韵选择,要尽可能接近治病六字诀中的“嘘、呵、呼、呬、吹、嘻”等六个字的声韵。以上案例最后(第五)治疗内容是岳飞的《满江红》,和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用《满江红》那渴饮匈奴血的杀气根治患者的“懦弱”, 而沁园春《雪》的雄才大略在增强其自信心的同时,约束,修养着前者的杀气,提高,平抑前几个等级治疗中的整体水平•••••• 二、治疗师要有广泛的医学知识,尤其是我的国粹中医学知识。起码要弄清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与人的五志“喜、怒、思、忧、恐”的对应关系;明白“思”为何伤脾?“怒”又因何伤肝的道理。

人受到惊吓时首先表现在肾气不固,而肝藏魂而肺藏魄,惊吓又会使人失魂落魄,由此诱发多种不良症状。总之,五志过激不但让人的心理情绪发生不良变化,更能引起机体病理变化。

明辨了这些基本知识,临床中不但可以给我们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也能根据这些机理来组织相应的音乐,诗词,包括歌赋与文章。如,缺乏责任心,放荡不羁者可用《出师表》;追求完美而抑郁者,不妨用用李白的《将进酒》•••••• 三、治疗师当然要具备丰富音律知识。

如,什么是五音:“宫 商 角 徵 羽”。五音和人体五藏(五脏)的对应关系等都必须了然在胸。

如脾应“宫”音,其声漫而缓。临床中我们不见其人,仅闻其声便知来者身体虚弱,或是思虑久而过度伤及脾胃致使营养不良等。

肺应在商音,其声促以清。如果是浊而短,便知此人有气虚的症状等等。

所以,一名音乐治疗师如果不了解这些音律知识,就无法对临床所用的诗词音乐,文章歌赋的音韵,声调按对应的脏腑关系进行分类。更无法在临床中对症巧妙运用。

四、要弄清人体的经络的脏腑归属,走向,作用,经络针灸穴位的准确位置等。因为这些基本知识在临床中都是要时时运用。

举一简单案例,一位心境抑郁又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如果在没有其他治疗措施相互配合下,误用了激情高亢的音乐或诗词,就有可能让患者在激情亢奋中而血。

3.3.古诗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古诗教学的常用方法串讲法。

小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困难,需要逐字逐句地串讲,扫除语言障碍。一般词句可启发学生串讲;古诗中的难点,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需要教师串讲。

翻译法。一般来说,应采取直译的方法,尽量保持原意和原句结构。

这样可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古诗和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具体翻译的方法,有保留法、增补法、图解法、移位法、替换法等等。

朗读法。古诗语言的美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所以古诗教学宜采用以朗读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解分析课文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表情地引读课文。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课文,可从词语的上下联系中“发现”某些词语的意义,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和说明。

想象法。诗歌是借助想象创作的,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其方法是,让学生把诗的艺术形象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深入体会古诗意境之美。

自觉法。对短小浅显的古诗,可采用自觉法,即在教师指点下,让学生自己动眼、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口育心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奥妙。

这是培养学生自觉能力的有效方法。一般采用预习、练读、理解、直译、欣赏五个步骤进行教学。

朗读品味。朗读有教师范读,学生个读和师生齐读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过程就是鉴赏的过程,朗读的作用不可小觑。

它是学习古诗有效的传统好方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要认真朗读品味,走好了这一步,才说得上第二步的分析鉴赏。

古诗绝大多数都是合辙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本身具有一种音乐美,那么,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同时,也就受到了如同音乐一般的熏陶。古诗又很讲究音韵的平仄和谐,朗读诗歌时节奏感很强,如同唱歌一样声情并茂。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深情朗读的时候,实际上也就进入了感受鉴赏的阶段。当全班师生都摇头晃脑的朗读、沉浸在诗歌特有的意境中的时候,就说明初步的鉴赏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大家一起来探讨吧。(一)以读促悟以读促悟指的是以读图为主读诗为辅,读生活贯穿于读图和读诗之中。

经过实践,本人发现诗歌从读图入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全诗的内容,更好的领会诗歌的精髓;再以读诗为辅,在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体会用自己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在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家乡话,只要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中的韵味即可。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备一下学生,在必要的时刻还要好好的体验一下农村生活,这样能够在授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二)以演入境传统教学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诗歌里所写的全部内容,这样的表演注重的是学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学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们知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带着自己的个人体验的,因而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演”应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领会进行表演,从而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表演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学生觉得诗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么学生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回归古代,回归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

既然生活在现代,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用现代的元素把诗歌的精华给表现出来呢?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三)以找促思“以找促思”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引导学生找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诗歌主旨。这里的“找”不仅是指教师找还指学生的找。

(四)以评促升华以评促升华主要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对他人的观点、看法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心灵的诉说,而这正好是农村学生的最大弱点,因为他们不会评也不敢评,而这种评也是乡村教师经常忽视的。

(五)以写促悟所谓“以写促悟”是指教师在授完整首诗歌的时候,给一定的时间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以散文或者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而且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写作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六)以唱促记学习古诗应要熟读成诵,但如何让学生愿意背且背得快呢?在教学实践中发掘出了以唱促记的方法,就是用唱的方法记住诗歌。古代诗人作诗词本就是吟咏而成的,郭沫若就说过:“中国的旧时对于古诗词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

在农村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孩子们只有在课堂上才讲普通话,课外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家乡语,还喜欢用家乡语编写。

4.配乐诗歌的学习有几个方面

诗词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可歌而唱的歌词,如果我们把和诗词有关的歌曲送到学生面前,诗词教学将别有洞天。

1、有一些歌曲的歌词是从古诗脱胎而来,比如《在水一方》几乎就是《蒹葭》的翻译,《涛声依旧》的灵感源于《枫桥夜泊》,从过去的琼瑶到今天的方文山,他们的作品无不沾染着古典的色彩,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我们诗意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营养,不禁顿生敬佩仰望之心。

2、有些古诗被今人谱上了曲子,旋律动听,通过聆听甚至学唱歌曲学习诗词,学生乐此不疲。邓丽君有一盘带子唱了一批这样的作品,非常清雅好听。如脍炙人口的《几多愁》就是李煜的《虞美人》,还有《相见欢》《乌夜啼》,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以及范仲淹的《渔家傲》李清照的《一剪梅》(今作《月满西楼》),配乐赏诗,师生其乐融融。

3、我们还可以把内容类似的作品放到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鉴赏。例如,我教《雨霖铃》时,就给大家放了李叔同的《送别》,并板书了它的歌词。大家发现两首作品非常有可比性,即都有“长亭”“傍晚”“杨柳”等意象,而且都营造了较广阔的能触动离愁别绪的环境,不同之处学生也分析得十分到位。

同样的,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也比较了它和《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都是水”,一边听歌一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大家喜欢这种形式。

音乐和文学的魅力都很大,让它们嫁接到一起吧。

5.吟诵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1 根据曲调,由声入境 吟诵区别于朗诵的主要之处就在于:吟诵是有曲调的。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第一步就应该明确吟诵的曲调。教师在教学时先要作吟诵示范,一句一句的地交给学生带基本调子的吟诵,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吟出模仿的调子来。

这样一来,先是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通过声音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了古诗词的意境中去。 吟诵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

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现有传统吟诵、现代吟诵、自成曲调三种方式。

在学习吟诵的最初阶段,我们可以先模仿现有的吟诵曲调。在模仿的过程中,再渐渐感受其中的情感、发掘其中的规律:比如,回环往复——吟诵的曲调大都比较简单,每句都是同一个调,句句如此,回环往复;再比如,依字行腔——根据诗句中每个字的读音的高低起伏来拉长声腔,以此来形成简单的曲调。

吟诵得多了,自然就会感受到其中的规律。 在学生基本掌握吟诵的曲调之后,应要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走进作品的意境、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展开想象,一边吟诵,一边引导学生去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去想象作者当年创作诗歌时的情景。音乐很容易左右人的情绪,当学生们用着或低回沉郁或高亢嘹亮的曲调吟诵时,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会更深的镌刻在他们心中,让其感同身受。

2 字正腔圆,感受韵味 在小学阶段,要保证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要从基础抓起。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教学将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2.1 吟准音节,吐字清晰 小学阶段,对字词的掌握属于重点教学内容。在用吟诵教古诗时,教师以普通话吟诵为主,带领学生吟准字音,使学生通过吟诵,掌握整首诗的字词发音。

在吟准字音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汉字的音节是优美的,能够准确清晰饱满地读出来,展现腔调的圆润,给人以美的感受。

2.2 运用腔音,感受韵味 中国古典诗词,除了节奏鲜明之外,还要押韵。押韵不仅使古诗词读起来整齐、好听,还可以使古诗词充满风韵。

古诗词的韵味体现在韵尾发音时可以引起鼻腔和胸腔的共鸣,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在吟诵时,通过对韵尾拖腔的处理,可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体会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6.如何教学古诗词

我们现在学习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 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 在新韵中 平:发声一声 二声的字 如:吃 池 仄:发声三声 四声的字 如:尺 赤 古韵(依平水韵) 平:上平 下平 如:上平:东同童僮 下平:先前千阡 仄: 上声 去声 入声 如:上声:董懂动孔 去声:送梦凤洞 入声:屋木竹目 中字 平仄皆可 不论 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8句要求对仗 绝句4句相对宽松) 又分为5言和7言 无论是哪一种都分为四种形式 平起入韵式 平起不入韵式 仄起入韵式 仄起不入韵式 注:平起就是 平平开头 仄起仄仄开头 入韵就是指押韵 所有的格律诗全部要求押韵 其中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其余奇数句不押韵 偶数句必须押韵 押平韵 即尾字是平声字 在格律诗中 有这样一个基本格律 它包含了格律诗的四种形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

平起入韵 平平平仄仄,平起不入韵 仄仄仄平平。仄起入韵 这个格律的每一句就是可以分别作为格律诗的首句 格律诗有两个基本原则 可以根据这两个原则 推导出格律1.逢双必反 格律诗的格律形式实质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如此交替循环的规律5言和7言只是截取了前面的5字或者7字 其中对于特俗形式 平平平仄仄 表面上看是连续了三个平 实质上 平平平仄仄 应该是 平平()仄仄(平) 因为尾字不押韵所以只能把后面的平 反到中间 变化成 平平(平)仄仄。

.同理 仄仄仄平平 实质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 因为尾字要押韵 所以把反的仄字放到中间 变化成 仄仄仄平平2.对粘原则 拿5言绝句举例12句和34句称为对句 23句可以称邻句 参考格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所谓的对指得是1句和2句的格律相反3句和4句的格律相反 注: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相反 粘指的是2句和3句 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相同 知道这两个原则后就可以推导出任何格律 其中特别注意 对于首句入韵 第二句偶数句也是入韵 所谓的平仄相反 我说过只是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即可7言就是在5言的前面加上 平平或者仄仄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诗基本上就是绝句X2 绝句是1234 这样的四句 律诗不是12345678 这样的8句 而是12341(5)234 这样的8句 其中 如果1句不入韵 则5句=1句格律 如果1句入韵 则5句变化为不入韵式 例如 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参考变化。

7.高中语文古诗词讲课时如何运用朗诵教学法

清末阅读学家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洪镇涛先生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面对优美的韵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朗读呢?

1、“识得庐山真面目”——范读再现韵文的旋律。

无论是诗词还是抒情散文,自身都有一定的韵律,或整齐对仗,或参差错落,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诗文的旋律源自汉语的平仄、压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的第一步骤。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标准朗读录音能给学生以示范,解决识字断句的问题,尤其在古文的教学过程中,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很费力,范读能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后,学生可以自由朗读,或齐读或单读以求知识的巩固。

2、“用我的声音触摸你的灵魂”——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对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悟。因此,不同的读者在朗读过程中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的处理各有不同,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流露出作者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但有的学生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时高昂急促掷地有声,如挟天风海雨扑面而来,再现了诗人狂放的个性;有的学生读“君不见”时较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气贯通,“天上来”达到语调最高处,“奔流到海”气势恢弘如排山倒海;“不复回”则如瀑布飞流直下,深惋悲叹。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学生对诗人对作品的不同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再创造。没有充满个性色彩的朗读,学生就不会产生和作者的共鸣,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不可能养成独立的审美习惯。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配乐朗诵

诗最早是唱出来的,诗与音乐可谓情同手足。诗词歌赋以其优美的旋律陶冶着、感动着人们,以达到或兴或观或群或怨的目的。因此,在韵文的教学中,万不可忽视音乐的存在,忽视音乐之于韵文教学的功用。韵文的风格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的豪迈奔放有的含蓄婉约;有的潇洒飘逸有的沉郁顿挫;有的轻快明丽有的慷慨悲歌。如能给这些美文配以风格相似的音乐,则如红花配之以绿叶,蓝天点缀以白云,相互彰显,互为衬托。精美的配乐朗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听者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好的感知的作品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语言美音乐美双重的熏陶。例如给《再别康桥》配以大提琴曲《天鹅》,《天鹅》舒缓优美的旋律对表现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起到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湖水之于天鹅恰如康桥之于作者,二者互为衬托,能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而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旋律低沉忧伤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离别的伤感相辅相成,催人泪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配乐朗诵比赛,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融入诗文的境界中,让文学音乐一起提升学生的思想审美境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