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小岛·文海晨光】‖玩转尤溪:开山书院趣话楹联(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开山书院正堂即为讲堂,是生员接受山长训导和老师课督的场所,堂中央板壁上方悬一木匾,书“明伦堂”三个大字,为朱熹手迹。板壁正中悬《先师孔子行教像》,两侧悬一条幅对联,上联“观古知今思进退”,下联“读书养志识春秋”,出自孔子七十四代孙孔繁中之手。

正堂板壁两侧柱子悬一板联,联语为“读圣贤书,立修齐志”,字体圆润丰厚,落款“笪重光”。笪重光是清初著名书画家,因参劾贪官反遭革职,归乡隐居茅山学道,醉心于书画,有书画理论著作《书筏》《画筌》。

正堂檐柱悬一筒联,出自晚清名臣李鸿章之手,上联“酌理富言,积学储宝”,下联“禀道毓德,讲艺立坚”,意思是说,斟酌事理可以让言行高雅,积累学识就像储存珍宝,秉承道义可以培养品德,教育别人重在引导立身坚定。李鸿章一生是非功过不好评说,但这幅对联显示出李鸿章书法造诣之深。

正堂廊柱悬挂的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翁方纲的作品,联语“淡志同秋水,高怀寄白云”,淡泊的心志如同明净的秋水,高大胸怀寄托在悠悠白云,体现了一个儒者的风范。翁方纲书法很有特色,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丰厚与纤细的笔划形成鲜明的对比。翁方纲藏书丰富,因家中藏有苏东坡手迹《嵩阳帖》等书籍,于每年苏东坡生日举办“祭苏会”。

正堂外金柱的楹联,还是李鸿章的手迹,联语“万卷藏书宜子弟,一日过海收风帆”,上联是指留给子孙后代最珍贵的财富是万卷藏书,下联出自杜甫《魏将军歌》一诗,原指魏将军(在外征战五年)一日得胜从青海归来,这里用来比喻功成之日急流勇退。

正堂中柱悬挂的楹联为隶书字体,出自清代书画家边寿民之手,上联“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下联“室无别玩唐诗晋字汉文章”。上联用典颇多,“谢草”用的是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之典,“郑兰”是指春秋时郑文公妾燕姞梦见天使赠兰生郑穆公的故事,“燕桂树”是指窦燕山教五子俱登科的典故。此联对仗工整,言事用典,即事抒怀,绝对称得上是千古名联。

正堂里金柱悬挂的楹联,是晚清大臣陆润庠的作品,上联“万事无如为善乐”,下联“四时惟有读书佳”,字体俊秀朗润,联语平白如话。陆润庠因出生于江苏镇江一所学校,镇江古名润州,学校古称庠,故取名“润庠”。陆润庠于同治年间中状元,后来官居一品,成为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陆润庠既想实行新政,又抵触改革,溥仪退位后,仍忠心照料毓庆宫事务,于民国四年(1915年)抑郁而死。

在开山书院正堂后厅板壁,附有四幅木雕屏风,做工极为精致,材质本是木料,却仿成竹材,竹节与竹纹清晰可辨,乍看之下,皆以为是竹子精雕细琢而成,若不明说,几乎骗过所有游客。

后厅两侧也悬一幅对联,联语“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手迹。张之洞十六岁时就中乡试解元(第一名),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后任总督,因号香涛,人称“张香帅”。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站在时代的角度,称得上是清末少有的忠臣、廉臣和开明人士。据溥仪《我的前半生》记载,张之洞死时连丧事都无钱料理,最后还是朝廷出钱办了丧事,可惜他的两个儿子没有继承家风,为了敛财都当了汉奸。

透过开山书院众多楹联,可以感知晚清历史风起云涌。其实在抗日期间,开山书院也曾经受过战火硝烟的弥漫。

晚清名臣左宗棠曾于1866年在福州创办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辛亥革命后,改称福州海军艺术学校。1935年,改称马江勤工学校。1937年,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福州沦陷。在面临遭受日寇轰炸的危机时刻,马江勤工学校搬到尤溪开山书院,在此办学三年,一起共赴国难。

当时马江勤工学校设有船工图算科、机械科、电机科等专业,后增设航空机械科和造船科,在校学生有300人,开山书院、韦斋祠、朱子祠都被用做教室,开山书院旁的沈郎樟、画卦洲成了学生游玩之处,一起留在他们的回忆录里。

感谢历史沉淀下一座开山书院,众多风云人物、风流名士手迹汇聚于此。让我们可以走入时光深处,接受文化熏陶,感受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