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讲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6

1.口述历史800字

凡根据个人亲闻亲历而口传或笔记的材料,均可称为口述史料;它可以呈现为口传史料、回忆录、调查记、访谈录等形式,但不能称为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概念的内涵是:搜集和运用口述史料,再现历史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口述史料限于提供种种研究历史的素材,口述历史则着重于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阐释历史。因此,口述历史是研究者基于对受访者的访谈口述史料,并结合文献资料,经过一定稽核的史实记录,对其生平或某一相关事件进行研究,是对口述史料的加工、整理和提升,而不是访谈史料的复原。

优点

1、口述作品涉及的人和事,多数是过去人们了解较少的,带有一定的“揭秘”性质,当事人生动的口述叙述,既满足了人们的探秘心理,也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的真相;

2、非常注重对历史细节的回顾与描述,历史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得到了彰显,从而将枯燥的历史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历史;

3、口述史作品语言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符合一般民众的阅读兴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缺点

1、口述史源于记忆、主观性较强、不够稳定;

2、口述史很难做到纯粹的中立和不介入,口述者的记忆有时会不可靠、或有意夸张。因此越是具体的情节越要注意,除非受到了重大 *** ,不然不可能记得那么清晰;

3、口述史几乎是不可能做到一切都符合“客观事实”。即使口述者无意作伪造假,而是抱着实话实说的真诚,但因为其当时的见闻条件、历时记忆在一定程度上的必然失真、以及不可能不加进的主观因素等,对历史事件的忆述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已逝的客观真实。

2.历史上的南北对话主要讲述的什么

当今世界上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它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贫富程度,被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类。

因为发展中国家大多在南半球,所以通常被称为“南方”;发达国家大多在北半球,通常被称为“北方”。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就经济关系进行的对话和会谈通常被称为“南北对话”。

南北对话酝酿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获得独立之后,寻求发展经济,要求改善现存国际经济关系中不平等状况和不公正待遇。

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动下,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于1964年召开。会议讨论了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问题,南北对话由此迈出了第一步。

1974年4月,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第一次正式将南北关系提到国际议事日程,会议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

3.讲述历史与口述历史 有什么区别

讲述的意思是叙述或讲解。

口述的意思是口头叙述。

其中的差异 意会比较好 请看下文

一、口述资料的利

1、亲历性。口述资料的内容往往是当事人亲身经历的,无形中它就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更具有震撼力,以它作为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堂。

2、情感性。口述资料是经当事人口述而记录下来的,当事人口述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加入了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因而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带有情感的资料更具有人性化,也就更容易打动学生。

3、角度丰富。不同的人对事件的理解是不同的,因而同样的事件经不同的人介绍,角度是不同的。角度丰富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多维的历史,丰富对历史的整体感知。

二、口述资料的弊

1、缺乏整体性。我们所能找到的口述资料大多只是反映历史的局部,缺乏对事件的整体认识。因而在使用口述资料时,我们要注意对知识的整合,不可以偏盖全。

2、资料的真实性要注意辨别。口述资料是由当事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理解形成的,当事人不自觉就会加入自己的理解,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经历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因而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的原貌。

口述史指的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历史研究方法。

【不管采纳不采纳(当然最好还是采纳) 请看在回答的份上 点一下右下角大拇指"赞同"送我1分 谢谢 =3=】

4.口述历史与口述档案的区别口述历史与口述档案是一个概念吗

“口述历史”是通过走访历史事件当事人,或与当事人一起工作、生活过的人,把他们的回忆陈述记录下来,最终形成录音材料的过程。

“口述档案”是上述过程生成的录音材料经过整理、归档后形成的。 “口述历史”是以访谈、口述方式,记载过往人事、搜集史料的一种学术活动,是一种史学方法, “口述档案”则是一种档案实体。

“口述档案”伴随“口述历史”的生成而形成。我们可以理解为“口述历史”是口述材料的生成阶段,“口述档案”是在其后经过整理、鉴定、归档才最终形成的。

按照我国档案管理实践, “口述历史”仍处于文件形成阶段,更明确地来说,“口述历史”(即收集、形成口述史料)已经超越了现阶段我国档案工作的边界。

5.历史课前演讲5分钟,讲一个小故事,是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人物,不

胡雪岩红顶商人的故事——不占便宜。

在晚清的历史上,胡雪岩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但他“肯给予别人帮助”的精神也确实令人尊敬。

一名商人在生意中惨败,需要大笔资金周转。为了救急,他主动上门,开出低价想让胡雪岩收购自己的产业。

商人走后,胡雪岩的手下们也纷纷不解。大家问胡雪岩,为啥送上门的肥肉都不吃,不但不趁对方急需钱叫低价格,还对给对方银子。

胡雪岩喝了口茶,讲诉了一段年轻时自己的遭遇:“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只是店里的小伙计,经常帮着东家四处催债。一次,正赶往另一户债主家中的我遇上了大雨,路边的一位陌生人也被雨淋湿。正好那天我随身带了伞,便帮人家打伞。

后来,每到下雨时,我便常常帮一些陌生人打伞。时间一长,那条路上认识我的人也就多了。有时,我自己忘了带伞也不怕,因为会有很多我帮过的人也来为我打伞。”

说着,胡雪岩笑了笑:“你肯为别人付出,别人才愿为你付出。刚才那位商人的产业可能是几辈人,慢慢积攒下来的,我要是占了他便宜,人家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这不是投资,而是救人,到头来交了朋友,还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谁都有困难的时候,能帮点就帮点吧。”

众人听后,都沉默不语。后来,商人前来赎回了自己的产业,胡雪岩因此也多了一位忠实的合作伙伴。在那之后,人人都知道了胡雪岩的义举,官府百姓都对胡雪岩尊敬不已。胡雪岩的生意也好得出奇,无论经营哪项行业,总会有人帮忙,也有数不清的客户来捧场。

不在别人遇到苦难时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不在别人落难时不闻不问,落井下石。肯为别人打伞,才是一生最大的财富。

人生在世,并不是充满竞争和掠夺,更多的是共赢。有了这种人格,人生定会收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财富。

6.口述历史的原则

本着客观的态度整理口述资料。口述资料是以记忆为依据的,由于认识水平和记忆的偏差,口述资料可能与事实有出入。但研究者在整理时,切忌主观删改,应保持资料原貌,同时加以注释论证。若口述资料与文字资料相抵触,难辨真伪时,应使两种观点在资料中并存,以待进一步考证。整理者不可依据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来决定原始口述资料的取舍。对于那些带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口语,整理者也不可任意删除或更换词汇。保持口述资料的原始性,既是对口述者和口述资料的尊重,也是对口述者口述自身经历及感受这一历史活动的尊重;同时也给日后的资料使用者留出一个可供“继续被解释”的开放的空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