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贬官文化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1.贬官文化中有哪些诗词

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的不错。现举例一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诗。

重别梦得

唐 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公元814年(元和九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

逢旧

唐 白居易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在贬谪途中,大概是天意怜人,白居易竟然再次遇到湘灵。经年分隔,年少时九曲柔肠的痴恋和多年的别恨顿时历历在目、涌上心头。白居易禁不住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白居易此时已经四十四岁,湘灵当时也已四十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在此诗中白居易叙说的口吻已经平和很多,远不如《潜别离》沉重,但不经意间的一个“恨”字,还是泄露了心事。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爱,偏偏天各一方。少年离别之后,终生郁结成“恨”!

2.贬官文化中有哪些诗词

很多例 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白居易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闻王昌龄②左迁③龙标遥有此寄① 【唐】李白 杨花④落尽子规⑤啼,闻道龙标⑥过五溪⑦。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⑧直到夜郎⑨西。

2、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3、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诗人被贬官的诗句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手法:咏史抒怀、借古讽今)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手法:一语双关)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手法: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月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手法:咏史抒怀,今昔对比)

4.贬官文化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

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

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

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

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5.体现《古诗中的贬官忧愁》的诗句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诗。

重别梦得

唐 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公元814年(元和九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

逢旧

唐 白居易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在贬谪途中,大概是天意怜人,白居易竟然再次遇到湘灵。经年分隔,年少时九曲柔肠的痴恋和多年的别恨顿时历历在目、涌上心头。白居易禁不住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白居易此时已经四十四岁,湘灵当时也已四十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在此诗中白居易叙说的口吻已经平和很多,远不如《潜别离》沉重,但不经意间的一个“恨”字,还是泄露了心事。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爱,偏偏天各一方。少年离别之后,终生郁结成“恨”!

6.有关贬谪文化的诗文 事例 最好有点评

西江文化增添厚重与沧桑:端州独特的贬官文化

黄耀辉 杜语

广东肇庆,又称古端州。千百年来,西江自桂逶迤经肇入粤,几弯几直,在成为珠江主干流的同时,也在向世人昭示西江的独特的贬官文化。

在唐代,被朝廷贬谪的著名诗人和会写诗的文武官员携家眷沿西江来到古端州,或顺流,或逆流;或路过,或流寓,在触景生情,感怀身世之时,均留下传世绝唱,形成了西江独特的贬官文化,为西江文化增添厚重与沧桑。

当中有宋之问、张说、韦承庆、张九龄、杨衡、李绅、李涉、李群玉、许浑、房千里等遭贬谪的文武官员。

正是不计其数的先贤名流、大师大家在端州乃至西江流域的文化行为,成为包括贬官文化在内的中华地域文化格局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贬谪”,在唐代乃至整个古代,是许多文士无法回避的一种命运,文士要参政,要进入仕途,就必然有升迁与贬谪。

贬谪是当时诗人普遍经历的人生境遇。古代贬谪的地域,大都是穷荒僻远之地。唐宋以前,主要是贬往南方瘴疠之地;明清两代,大多是贬往西北或东北塞外边疆。

南宋严羽说过,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早在唐代,端州便是西江一带的交通要道。据载,唐代的贬谪文人,均是先到端州驿站,后分赴各地。

宋之问的《发端州初入西江》前半写景,可窥见从前西江两岸的情况,后半抒发遭受贬谪,难以辩白之情,备见悲苦。

当今的学者认为,贬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贬谪文化中的诗文,都经过了长期的孕育,占据了古代中国文坛的主流。

史实证明,正是历代贬官到端州之后,兴办教育,进行文化启蒙,使原本落后的端州逐渐成为今天的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张说乃唐玄宗长期信任的辅弼大臣,以诗文著称。他在武后长安三年因直言触怒权贵,与时为司礼丞的高戬同贬岭表,并在端州驿写下著名的《端州别高六戬》与《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

人向南流放,心随雁飞北,思乡泪水,染竹斑斑。以两首《悯农》诗名传后世的李绅,在赴端州任职途中也写道:昔陪天上三清客,今作端州万里人。湘浦更闻猿夜啼,断肠无泪可沾巾。

唐穆宗时李绅为翰林学士,与元稹、李德裕并称三俊,累官至户部侍郎。敬宗立,李逢吉勾结宦官王守澄诬奏他从前曾反对敬宗为太子,遂被贬为端州司马。

据《肇庆府志》载:李在端州(府治在今高要),“自检益严”,很有善政,端州人为之感泣。公余之暇,以诗自娱,并令家属搬来同住,表示要安居下去。离任时,端州百姓留其衣带,立祠纪念。在当地著名风景区的七星岩石室,至今留有他的题名石刻。

7.贬官文化

以下是本人关于贬官的文章,以咨参考。版权所有。

叩问苍天

人生识字忧患始。自古文人士大夫,识字伊始,也就是灵魂攀缘与斗争的开始。从大的看来,争取仕途得志,以实现政治理想;从小的来看,尽力求取遇合,以获得人生知己:由此荡漾开去的人生,百代相累,便逐渐创造了诸如贬谪之类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文化。

伯乐难求,琴心难觅,官场又波谲云诡。不由得一声长叹:

“乡思无尽,进退维谷。入之,世事劳顿,知音何在?隐之,满腹经纶,岂甘沦落!”

曾经,我也怀疑,“士为知己者死”是不是太虚妄,直到听到管仲“知我者鲍子也”的欣喜呼喊;曾经,我也不解,“弦断有谁听”是不是太狭隘,直到了解到辛稼轩“换取东家种树书”的无奈哀号;曾经,我也迷茫,“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不是言过其实,直到亲闻林则徐“再竭衰庸定不支”的悲壮徒劳……

越石父是幸运的,侯生是幸运的,那些得志的豪杰更是幸运的。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这少数案例磨灭不了英雄穷途的宿命。之所以说是宿命,因为它俨然是一种必然。

于是,在灵魂的深处,请留下一片空地,给失路的英雄,以及或许将要失路的英雄——也许,还有你自己。请在这空地上种上星星,让这里星光闪耀,在黑的幕上缠绵悱恻。

那年的春天,春光明媚中,我懂得了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另一层含义;我知晓了驾车天涯、岂效穷途之哭的另一脉凄凉;我倾听了身受酷刑、留下一口气写历史的另一番惨痛……明主难遇遇难合,忠臣易得得难信。汉武不可谓不贤也,却做下了腐毒司马迁的千古罪案;康熙不可谓不智也,却把多少栋梁之才逼到比天涯还远的宁古塔。

我迟疑了,迟疑于去相信良臣的悲剧在于主的不肖。人们说,要是魏征再活几年,也不一定能逃离身首异处。当然,人死不可复活,因此魏征与李世民的佳话还有流传千古的理由。何况即使魏征活个百八十年,也不见得李世民没有耐力跟着作秀再作个十年八年。

昏君不识人,于是昏倒一大批志士;贤君有时也不识人,但最可怕的是识人而害之。书生之骨傲傲然,明主之鞭亦呛呛然。你休说“举世皆浊我独清”,朕的天下,海内生平;你莫道“我辈岂是蓬蒿人”,朕一声令下,天下英雄尽入毂中。仰天大笑滚出去,且去填词吧!

于是,在灵魂的深处,请留下一汪清泉,给被戕害的英雄——也许,还有你的先人。请在这清泉里撒满红叶,让这里红叶纷飞,在冷的湍急里,寻找宫人韩氏那样几乎不可求的流传。

我,一个未来的,或许祖先被戕害、或许自己将要失路的,英雄——或非英雄——在寻访了古之圣贤后,唯留下不知理又不知趣的、叩问苍天的勇气;但现如今,我猛然觉察到,我连叩问的勇气也没有。我只能暗暗祭奠,默默追怀。

可庆幸的是,当年檀道济“坏汝万里长城”的咒语成了真,君臣的纠葛已被尘封。于是,有些祭奠,有些追怀,也就终于只是祭奠与追怀了。

8.古代诗人被贬官后作的诗歌

1、《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创作背景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

2、《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代: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译文: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创作背景 唐元和十四年 (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

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5、《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创作背景 《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

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