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关于离别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1. 泰戈尔写离别的诗

1.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2.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3.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麽你也将错过群星。

4.忧愁在我心中沈寂平静,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 5.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6.尘土承受屈辱,却以鲜花来回报。 7.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8.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微笑吧,为你的曾经拥有。 9.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10。有一次,我们梦见大家都是不相识的。

我们醒了,却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有一天,我们梦见我们相亲相爱了,我醒了,才知道我们早已经是陌路。

11.当日子完了,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将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 12.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儿便永远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

13.鸟儿愿为一朵云。 云儿愿为一只鸟。

14.我是一只旷野的鸟,在你的眼里找到了天空 15.要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2. 泰戈尔的诗《告别》的解析

《告别》是以一个孩子的语气写成,通过孩子与母亲所说的稚气的话语、天真的想象,讴歌了母子间真挚的感情。

“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孩子想象着,他要离开妈妈了,他要趁着微明的天光,偷偷地溜走,当妈妈清早伸出双臂要抱他的时候,却惊诧地发现孩子不见了。

调皮的孩子到哪里去了呢?他得意地告诉妈妈:“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哦,原来他化为了一股清风,一朵涟漪,仍然陪伴在母亲身边。

不仅如此,作者接着又借助于具体的听觉、视觉、通过具体的场面、生动的形象,进一步表现孩子与母亲之间扯不断的深情。你看:“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

深夜,在母亲思念孩子不能成眠时,他会从群星里向母亲唱催眠曲;他要乘着月光偷偷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他还要变成一个梦儿,钻到母亲的睡眠深处与她相会;融化在节日的笛声里在母亲的心头震荡……那么,他到底在哪里呢?作者最后通过母亲道出了他的所在:“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人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全诗通过作者的描绘,一个顽皮、可爱的儿童形象活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感染。

3. 泰戈尔关于爱情的精典诗句

泰戈尔爱情名言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而是 我站在你眼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 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 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 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 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 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 彼此相爱却不可能在一起而是明晓得真爱无敌却假装满不在乎;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 树与树的距离而是 同根成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 树枝无法相依而是 彼此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

世界上最远的间隔不是 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 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霎时无处寻找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 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 尚未相遇便注定无奈相聚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这是通常说道泰戈尔爱情明艳的那首诗。

名言是这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4. 泰戈尔的诗句

《飞鸟集》(泰戈尔诗集之一)由105段诗歌组成。

每段诗歌都只有简短的两三句话,却在冥冥中,悄悄为我们点亮了什么东西。而在这些集灵感与思索为一身的精悍短诗中,泰戈尔更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多个身份——他时而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孩,为母亲的微笑而手舞足蹈;时而是一名四海为家的探险家,向着高山大海发出感叹;时而是一位热恋中的青年,因心爱的姑娘而讴歌爱情;时而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朽,独自在回忆中反思人生;但更多时他只是一个无名的过客,为世间万物记录下灵感闪动的瞬间,然后微笑着安静离开。

作者照片 除去泰戈尔清新自然的文笔,在《飞鸟集》中,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爱的思索。毫无疑问,泰戈尔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但同时更高于生活;他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巧妙地隐去了一些苦难与黑暗,而将所剩的光明与微笑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读者。

他对爱的思索,更是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青年男女间纯真的爱情、母亲对孩子永存的母爱、人与自然间难以言喻的爱……尤其是对于爱情,泰戈尔毫不吝啬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来赞美爱情的美好与伟大。在泰戈尔眼中,世界需要爱,人生更需要爱,正如他在《飞鸟集》中所写的一样:“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

在另一方面,泰戈尔捕捉了大量关于自然界的灵感。他说天空的黄昏像一盏灯,说微风中的树叶像思绪的断片,说鸟儿的鸣唱是晨曦来自大地的回音;他将自然界的一切拟人化。

他让天空和大海对话,让鸟儿和云对话,让花儿和太阳对话……总之,在泰戈尔的诗里,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思考;而他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而这,便也是《飞鸟集》名字的由来:“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

…… 这就是泰戈尔,这就是《飞鸟集》。或许,对于人类的文明史来讲,《飞鸟集》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然而,我却只想说,它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清新,在如今繁忙拥挤的都市里,用它蕴涵的广阔无边的自然荒野,为我们开创另一个天堂。

泰戈尔少年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涉足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且均获得杰出成就;其中,最能体现他的风格特征的,是他的诗。在印度,在世界许多国家,泰戈尔都被尊为“诗圣”。

1910年发表的哲理诗集《吉檀迦利》最早显示了泰戈尔的独特风格。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部献给神的颂歌,“吉檀迦利”就是“献诗”的意思。

但泰戈尔歌颂的并不是“一神教”拥有绝对权威、巍然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而是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是人人可以亲近、具有浓厚平民色彩的存在。诗人劝告那些盲目的顶礼膜拜者们:“把礼赞和数珠撇在一边罢!”因神并不在那幽暗的神殿里,“他是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衣袍上蒙着尘土。”

人们应该脱下圣袍,到泥土里去迎接神,“在劳动里,流汗里/和他站在一起罢。” 泰戈尔认为,作为一个诗人,如果只是搬弄华丽词藻或炫耀文字技巧,同样是无法通向神的。

那些浮华的装饰将成为阻障。他崇尚纯真和简朴,企望自己的生命“简单正直像一枝苇笛”,让神“来吹出音乐”,从而达到人梵神合一的境界。

《吉檀迦利》所表现出的泛神论思想,无疑与印度古代典籍如《奥义书》等息息相通。但泰戈尔在发扬本民族传统的时候,并无意营造一个封闭的世界,他渴望长期隔绝的东西方能够不断接近、沟通。

1912年泰戈尔自己把《吉檀迦利》译成英文,次年便以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高度评价了泰戈尔的创作,特别是他通过文学创作“调和人类文明两极化”的努力。

参见诺贝尔奖委员会1913年文学奖颁奖辞。 继《吉檀迦利》之后的《园丁集》1913仍然是一部“生命之歌”,但较多地融进了诗人青春时代的体验,细腻地描叙了爱情的幸福、烦恼与忧伤,其实可以视为一部青春恋歌。

不过,诗人是在回首往事时吟唱出这些恋歌的,在回味青春心灵的悸动时,他无疑又与自己的青春经验保有一定距离,可以相对地进行理性审视和思考,从而使这部恋歌不时闪烁出哲理的光彩。 《新月集》是诗人历经人世沧桑之后,从睿智洁净心灵唱出的天真的儿歌,诗人熔铸儿时的经验,借助儿童的目光,营造了一个晶莹的童话世界。

而深达的哲理,则时时从童稚的话语和天真的画面中流露出来。可以说,智者的心灵与纯真的童心在《新月集》里达到了最好的融合。

自二十年代起,泰戈尔的作品便由著名作家谢冰心、郑振铎等译成中文,受到我国众多读者的喜爱,至今仍传诵不息。编辑本段诗圣 印度近代著名作家、诗人、哲学家——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一1941少年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涉足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且均获得杰出成就;其中,最能体现他的风格特征的,是他的诗。

在印度,在世界许多国家,泰戈尔都被尊为“诗圣”。 泰戈尔认为,作为一个诗人,如果只是搬弄华丽词藻或炫耀文字技巧,同样是无法通向神的。

那些浮华的装饰将成为阻障。他崇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