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诗词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传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12-09
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之瑰宝。灿烂的
中华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古诗文形式而千古流传。学习古诗
词是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当代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要求,怎样才能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和把握
好古代诗词,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和
思考的问题。因此,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值得探讨。在古诗词的教学
中,应以“寻美”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师生为古诗词的美
所吸引和陶醉。
1 诵读 感受韵律美
诵读古典诗词是对其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朗读要分层次进
行训练。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把握节奏;第三,要读出感情。
在教学中,朗读的要求要循序渐进,稳步进行。其中,把握好古诗词
的节奏非常重要,它与音调、韵律等构成了古诗词语言的音乐性因
素。郭沫若曾说过“: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因此,诵读时要求节
奏鲜明、音调和谐。通过诵读,在听觉上给学生带来愉悦的美感,让
学生深受古诗词韵律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和热情。此外,“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就能读好的,需要在不断理
解课文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层次,这就要求在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
朗读,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做到熟读成诵。
2 理解 品味意境美
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解诗意,品味诗词的意境美。不能
停留在仅以诵读为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要循序渐进,使
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能
力,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灵动的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
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积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再现古
诗词描绘的优美画面或情景,通过对画面或情景的艺术再现,成功
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如在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可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描写,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描画出一幅竹
映桃花、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的春意盎然的图画,表现出
大自然的生动气韵和作者对美好春天及生命律动的愉悦。又如在
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可引导学生把诗中所描绘的实景和
虚景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出来,从而把学生带入一个壮丽辽阔的
意境,充分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进取的精神。再如在教学
《石壕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呼”、啼”“、怒”“、苦”等词,
采用舞台形式对“夜捉人”和“妇前致词”等情景的再现,学生如身
临其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诗人爱憎感情潜
移默化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不管是写景类、抒情类还是叙事类,均可通
过这样的方法,运用想象和联想,对古诗词中的画面或情景进行描
摹再现,让学生充分品味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当然,对古诗词描摹的画面或情景的再现过程,既需要学生
“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
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
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使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
流了美。
3 探究 体验情感美
“诗言志”,诗词饱和着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因此,引
导学生进行探究,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古诗词教学的又
一重要目标。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关键,具
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时,可指名学生
朗读,然后请大家评评是否读出了感情,可否用原文的一个字来解
释呢?明确“别”字后,教师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
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来一起品味。”
又如在教学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可问“:塞下风景‘异’在哪
里?你长期置身于这样萧杀、荒凉的边地会想些什么呢?”一个问题
把学生引入词描绘的情景,尽情体验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对没有
明显诗眼的诗词,可抓住诗中的名句或有特点的诗句进行提问探
究,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巧设问题或情景,成功地把学生引入诗情诗
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审美的乐趣。
4 拓展 感悟生活美
语文教学如果割裂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会干巴无味,失去
应有的情趣。古诗词语言作为传统文化之载体,饱和感情,简洁凝
练,很多诗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把这
些语言、句式特点,把它们与师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
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
会学习,不断开发和拓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生
活中的各种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贴近生活,深入生
活。如在学习了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望岳》后,可利用适当的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登山实践活动,进一步感受诗人登上泰山俯瞰群山的
气概,理解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可根据对古诗词
中对偶句的理解,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对联,让学生动手动脑,仿写对
偶句,可从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入手,然后设置情景让学生试写
全联。这样的拓展,贴近学生生活,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既培
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知识,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
养,提升了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古诗词的
教学与师生日常生活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让学生充分感悟到生活
的和谐和美好。
总之,要使学生能翱翔于古诗词之海洋,融会贯通,教师对教法
的探索以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重要。唯有不断思考、实践、创
新,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高效出色
地搞好语文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2-10
wul i a o ,nid ewent itaiwu l iao l !!!!!!!!!
第3个回答  2010-12-13
好像是教学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