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一些古诗!!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柳永)《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满江红》《孔子语录》《念奴娇 赤壁怀古》《月下独酌》《匆匆》《再别康桥》

第1个回答  2007-02-16
  相见欢①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③,别是一般④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见欢又名“乌夜啼”,词牌名。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渔家傲(塞下秋来〕】

  作者:范仲淹

  塞1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2无留意。

  四面边声3连角起。千嶂4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5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全部注释】

  1.塞:边疆。�

  2.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3.边声:边地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4.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

  5.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任所写作的一首中秋词,词首有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通常认为这是一篇怀人之作,一“兼”字说明并非止于此。这首词久负盛名,历来评价甚高,前人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由此可见一斑。其时作者政治上甚不得意,又久未与其弟苏辙谋面,心中颇多积郁。中秋之夜,与友人共游金山,“天宇四垂,一碧无际……俄月色如画,遂共登金山顶之妙高台”,苏轼请同行著名歌者袁陶歌其《水调歌头》,不觉随之起舞,藉以宣泄对时事人生的无限感慨并抒发对弟弟的强烈思念。
    
     词的上阕以无端陡起的形式突兀发问,从何时开始,有普照人间的明月?不知天上的神仙宫阕,现在已是什么年代?此句以屈原《天问》的笔法,化用李白《把酒问月》的诗句,以豪迈潇洒的姿态,把酒问青天,笔势奇特。顺势写道,我真想驭气乘风回到天庭啊,又怕经受不住天宫琼楼玉宇里的寒冷。一“归”字,点出自己并非凡人,如李白一样,苏轼也是以“谪仙人”著称的。传说宋神宗曾问内侍,宫外流行什么小词,内侍将苏轼《水调歌头》抄录呈上,神宗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深受感动并叹息曰:“苏轼终是爱君”。苏轼以奇幻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空灵蕴藉的境界,极虚极活,若远若近,神余言外,寄意深远而幽隐,折射出他虽遭受挫折,仍存忠爱之心,却也透露出他内心的空虚和痛苦。于是“起舞弄清影”,舞罢,顾谓众人曰:“此便是神仙矣!”“何似在人间”,意谓在这清朗的月下翩翩起舞,心无杂念,自由自在,尽欢尽兴,不就如登仙界了吗?哪里还像在人间呢?“又恐”二字说明苏轼仍未能离开人间,却又令人“直觉有仙气缥缈于毫端”,表现出苏轼脱俗超尘的清逸品质。上阕即景想象,着重写见月思君,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而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
    
     下阕着重在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作者先从室内视角望月,以“转”、“低、”“照”三字细腻地描写月光移动的动态。月光巡行于朱红楼阁之间,低低地照射在绮丽的门窗之上,映照着长夜不眠的人。点出怀人者及其内心的伤感。接着抒写内心的愤懑,月亮莫不是与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别人离别之时又亮又圆?以怨月之议反衬离情之苦,责怪月亮故意捉弄离人;继而又自我宽解,人生遭际总有悲欢离合,月亮运转也会出现阴晴圆缺。天行有常,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最后,作者终于战胜了自己,以超迈豁达的心情表达对弟弟的祝愿,只愿我们都能健康长在,即使远隔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下阕怀人,写得宛转曲折,缱绻深沉,令人玩味不尽。

  作品内容
  年代:宋
  作者:岳飞
  作品:满江红
  内容: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论语》

  子曰:“巧言令色〔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外表美好。令,好。,鲜矣仁〔鲜矣仁〕很少是有仁德的。鲜,少。!”(《论语?学而》)

  子曰:“士志于道〔志于道〕有志于追求真理。,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未足与议也〕不值得和他交谈。。”(《论语?里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知〔知〕通“智”,聪明。下面“知者不惑”的“知”与此相同。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寿〕长寿。。”(《论语?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仁,仁就来了。意谓求仁是个态度问题,不是能力问题。。”(《论语?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夺〕丧失。帅也,匹夫〔匹夫〕一个人,泛指平常人。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子曰:“不患①〔患〕担心。人之不己知〔不己知〕不了解自己。,患其不能〔不能〕没有能力(才能)。也。”(《论语?宪问》)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子曰:“过〔过〕有过错,犯错误。后面的“过”是“过错”的意思。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

  这里辑录的一组孔子语录,都是关于修身养性的至理名言,有讽喻,有劝勉,有热情洋溢的论述,有苦心孤诣的启发开导,情真意切,精警睿智。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这些话语,你认为对你是否仍有教益?

  孔子语录十则①选自《论语》。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象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综观整首词,说它很是昂扬积极,并不见得;可是它却告诉我们,词这个东西,绝不是只能在酒边花间做一名奴隶的。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划时代的进展。

  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今译]

  花丛中一壶美酒散发芳芬,

  我自斟自饮没有远交近亲。

  举起酒杯邀请天上的明月,

  对着身影恰好成了三人。

  月儿既不懂得与人畅饮,

  影子徒然跟随我孤独一身。

  暂将月和影当作我的伴侣,

  人生行乐须趁着这春景良辰。

  我引亢高歌,月亮徘徊不前,

  我拂袖起舞,影子零乱缤纷。

  清醒时我和你俩一起欢乐,

  喝醉后我们便又各自离分。

  愿我们永结为忘情的知已,

  相约在邈远的上天把旧情重温。

  匆匆

  作者: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