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琴一曲《广陵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抚琴一曲《广陵散》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我应邀参加《运河情韵,广陵遗响》江淮琴人音乐会,听人抚琴一曲,令人心动不已。我对古琴的了解仅限于在古诗词中,今日端座台下听人弾曲,赏古风古韵,无不心旷神怡,仿佛高山流水,远在天涯,近在咫尺。在历史上,无论古琴的奏者还是听者,都在享受着孤独的意境,在奏者心里,抚琴弾指所奏出的曲子都是一种孤独境界的内心写照。人是孤独的,心是孤独的,回首往事,想起每一个步履都走的好孤独,只是最悲伤的时候莫过于弹曲一首赋予自己。当曲落下,只是看到奏者的无言转身,从容淡定,却没有听者的匆匆离去,曲终人散,一切都成了结束。没有人能够读懂奏者内心的忧伤和孤独,更看不到其内心所承受的痛苦和伤痕,只有自己梳理自己的伤痕,为自己整理伤口,用一颗安静的心面对现实。

在古琴曲中,由于其弹奏的方式是单一的,所以曲子的风格也是孤独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鱼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琴在手上,曲在心里,弹指之间,如高山流水,任凭情感的渲泄。曲高和寡,听者藐藐,时扬时静,听流水潺潺,闻秋风拂面,雅小桥人家,观世间变化。在奏者的心里,纵使外面千军万马,惊涛骇浪,也止不住弹指一瞬间的美妙旋律。所有的一切都是过往云烟,只有在这孤独的境界中才能处之坦然,淡定自若。人若琴,琴似水,水浮萍,所有的知音只剩下自己,只剩下身边的风物。孤独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享受,只是很多人没有像古人那样的生活,悟出活着的意义。在当今物浴横流的社会中,还有谁能够静下心来抚琴一曲,还有谁能够侧耳倾听?弹指之间,世上的浮华都化作云烟尘埃,人间的悲欢纠葛都已结束,醉心于山水田园,与山水对话,与田园讴歌,化作长梦迟迟不归,但哪里又是奏者的归宿?何时又是弹者的归期?他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秋水长天,乱世佳人,弹奏者无不渴望得到知音,无乱世纷扰,也没有了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在日出日落的轮回和寂静之中独守着一个人,一把琴,这足够了,这才是真真正的田园生活。

听者是孤独的,只有孤独者与孤独者相遇,才能真正产生共鸣和情感的感动。情到深处,听者会被感动的潸然泪下,无论是奏者还是听者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和意境中。曲尽了,人静了,一切变得沉默,沉默是灵魂的独舞,任何的语言都显得冗余,真正的沉默是无声无色无形的完美谐同。曲子是手心里的水,不管握多紧,有些人注定要从你的记忆中流逝,只有懂你的人才会为你守候,为你倾听,倾听你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与你共同分享那份属于彼此的沉默与孤独。日升日落,花谢花开,遇见的,离去的,记住的,忘却的转身就流逝在春寒料峭的季节里。有的人孤独了,只是还没有找到另一个人,而有的人孤独了,却还是忘不掉另一个人,在破碎的情感中,独守着一份爱恋与执着,给自己情感的慰籍,思念着一段情,牵挂着一个人,把这份思念与牵挂留在指间,像行云流水般的倾情演绎,这个世界是属于奏者的,也是属于听者的。如果清风有情,那么明月可鉴,抹不去的是幽幽飘洒的孤单,解不开的是袅袅缠绕的前缘,斩不断的是緾缠交织的思念,转不出的是泻泻而逝的流年。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泉户何时期,长扫孤兔窟。"舞台上传来了千年古曲《广陵散》,在悲烈的乐曲中我想起了我的老乡竹林七贤的嵇康。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钟会,遭其构谄而被司马昭处死,临刑前弾奏《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

在"竹林七贤"中嵇康超然度外,两袖清风。其身长九尺,相貌出众,常常游走于山野之间,人人见之而直呼"山野之仙人也",由此可见嵇康不凡的气质。嵇康为人狂放不羁,他不愿与世俗为伍,相比于仕途,他更喜欢当下的自由自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或许才是他理想的生活状态。他一直都安安静静的生活,仿佛与世隔绝,于他而言,这样的日子平淡且安稳。他自小就盛名远扬,通晓诗书词赋,精通琴艺。嵇康还有一个爱好,他尤爱打铁,自己在后院设了一个小铁铺,一有空闲时间就往那儿跑。尽管身居深山老林,远离尘嚣,但是每日拜见者很多,嵇康不喜打扰,时常对来访者视而不见。每当来访者上门拜访,他也是一幅打铁匠的模样。有人说嵇康不喜洗澡,自由散漫,为人傲慢。嵇康在养生之道上造诣颇深,且颜值最高,怎么说应该是一个美男子的形象,若是跟一个散漫庸懒的大汉联系起来,的确有点牵强,也实在不符合世人的"仙人"之风。说到嵇康就不得不提及他的《广陵散》,《广陵散》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以抑扬顿挫的杀伐气氛而闻名,前奏清透而有序,中间起承转合,表现了其临危不惧的反抗意识。但《广陵散》的原作者并不是嵇康,而是据说嵇康夜不能寐,起身弹琴解闷,琴声如若淸风,招来了一幽灵,见其仙骨之风,便传了这首《广陵散》,还告诫说不能将其传于后人,由此而得。

嵇康为人忠诚厚道,讲情义重情谊。但是对待事情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只要越过了他的底线,便不再视为知己。竹林七贤的山涛当时想要退居山林,便举荐嵇康出仕为官,代替自己的官职,而嵇康就痛恨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嵇康果断写下了与山涛绝交之书,可见嵇康的为人处事。嵇康后来也因为帮朋友出头而被司马昭赐死,上刑场时,嵇康仍旧淡定从容,三千名太学生跪拜求情,场面浩浩荡荡,一度让司马昭难堪,嵇康名气之盛,这也让司马昭更加容不下他。嵇康仍然是一如既往,神情自若,他叫人拿来了一生挚爱的琴,轻抚琴弦,一曲《广陵散》令众人惊叹不已,弹罢了仍觉荡气回肠,婉转悠扬,众人哀叹,嵇康说道:"从前袁惟说要跟我学习《广陵散》,我常常吝惜不已,如今看来是要失传了。"说罢慷慨就义。那么现如今的《广陵散》为何还在世间流传呢?有说法表明,嵇康提及袁惟,因嵇康不愿意教而偷师学艺,从而撰写而成,但是拍子并不完整;也有人说,其《广陵散》曲风与《聂政刺韩王》曲无异,还有人说及为古人根据遗留字迹进行整理而成,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广陵散》的美妙绝伦,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我在二十多年以前曾经到临涣拜访过嵇康坟墓,但最近几次去都没有找到,问及当地人甚至不知道嵇康为何人?真是令人无语,嵇康在我的心里永远都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他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他的气节和风骨是现代文人所不具备的,所以我景仰他。

舞台上的弹奏者在《广陵散》的曲调中结束了,曲终人散,回味无穷,虽然嵇康不在了,但《广陵散》还在,奏者还在,听者还在,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和骄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