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定要来趟鸭河口水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文&图 / 王祥录


游鸭河口水库随感


十岁前,足不出户,光屁娃娃的我亲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门口的两个“宏大”工程。

一个是我村干群肩挑车拉,土夯砸实,先后用了将近十年筑起的王家营水库,一个是拐河公社数千干群奋战三年用钢钎凿眼,开山劈石的方拐公路分水岭的公路降坡。

近水识水性,和我一样大的孩子三四岁就学会游泳,夏季秋季的节假日,差不多一天中浮在水里游的时间都在三个小时以上。因此,我特别爱水,不管到哪里,都要去看看那里的水库、海湾,甚至下水一游,多少有点“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感觉。

工作单位的方城县城周边有鸭河口、燕山、石漫滩四座国家大型水库,自然是我经常游玩散心的好去处,尤以鸭河口水库为最常客。

鸭河口水库库区一角

鸭河口水库简介


鸭河口水库,风光无限,美不胜收!

鸭河口水库位于伏牛山向南南阳盆地过渡的丘陵地带。

伏牛山余脉的九里山、青山、五垛山等诸多山峰耸峙于西北一线,远山苍苍,群峰叠错,白水泱泱,一碧万顷,蓝天白云,鸟影飞掠。秋水与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近看库水,晶莹澄澈,水光浮翠,鱼翔浅底,大坝全长三千余米,似巨龙横跨,气势恢宏,截断伏牛云雨,高峡出平湖。坝顶的古典式亭廊给人提供了登高望远的好场所,使得满湖美景尽收眼底。

坝围松柏成林,绿烟霭霭,与碧绿的库水相应媲美。掩映在绿丝中的泄洪闸、发电站、纪念亭等建筑耐人观赏。东南望去,是沃野百里既丽且康的南阳盆地,“风光迎天秀,大景装穹苍,晨曦平原嗅,夕阳风湖藏”。

大坝下游一公里许,焦柳铁路桥横跨白河,贯道南北,列车似条条蛟龙,风驰电掣,呼啸而过,宛洛省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鸭河口火电站,烟囱高耸,高楼林立。莲花池温泉,百草丰茂,树木丛生。把酒临风,心旷神怡,万千思绪,其喜洋洋。

鸭河口水库,修水旱之备,让百川汇集。祈风调雨顺,听富海无浪。观一碧万顷,沐春风紫烟。

1959年鸭河口水库落成纪念碑及碑文



鸭河口水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漫步鸭河口水库,笔者从“鸭河口水库落成纪念碑”和“鸭河口水库除险加固纪念碑”等文字得知出了她的工程宏大。

鸭河口水库是长江流域汉江支流唐白河水系白河上游的大(中)型水库,上距南召县城35公里,下距南阳市区40公里,是南阳的饮用水源地之一,是汉江支流白河上的主要防洪控制工程。

该水库是根据汉江支流唐白河流域规划要求兴建的大型水库之一,总库容13.16亿立方米,库区水面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殖、城市供水及 旅游 观光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是河南省最大的自然流灌区,全国十大灌区之一。

大坝工程始建于1958年,1959年大坝合拢,1960年拦洪蓄水,并于1988年-1992年进行首次除险加固,2009年-2011年进行第二次除险加固。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030平方公里。总库容13.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7.45亿立方米。鸭河口水库受益范围北起伏牛山东端南麓,南至豫鄂交界处,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总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灌溉35个乡镇。

2020年6月,入选第三批省级水情教育基地名单。

鸭河口水库总装机容量1.32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 3500万千瓦时。而且,鸭河口水库有养鱼水面10.95万亩,淡水鱼类资源有20多种。

鸭河口水库位于伏牛山向南阳盆地过渡的丘陵地带,水库里多有库叉、草场、半岛或小岛,两岸亘连的丘陵上尚有少量原始森林。

195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提出初步设计报告,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12.25亿立方米。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高32米,长1400米,防浪墙高1米。

上游做粘土铺盖防渗。左端有副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0米,坝长300米。主坝两端各设一座埋管式输水洞,左洞直径3.5米,出口下接东干渠,泄量25立方米/秒;右输水洞,立径5米,泄量为75立方米/秒。

主、副溢洪道,均在大坝右侧,尾水渠汇合后入白河。主溢洪道净宽48米,设4孔泄洪闸,最大泄洪流量3120立方米/秒。副溢洪道为开敝式,净宽200米,并筑有3.5米高 的粘土斜墙堵坝,来水超过300年一遇洪水时,破堵坝泄洪。

当年南阳行署成立鸭河口水库工程指挥部,组织水电部、省、地施工队及南阳、南召等 8个县10余万人施工,1965年完工。1964〜1967年建成左岸电站,1981年又建成右岸电站。以上工程总投资5893万元。

1975年大水以后,为临时安全渡汛,1975年冬〜1976年春,将副溢洪道底降低6米,斜墙堵坝高改为9米,上加防浪墙高1米。堵坝顶设24孔炸药室,遇超300年一遇以上洪水时爆破堵坝泄洪。

由于对下游威胁很大,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按防御可能最大洪水标准编制水库除险加固设计,大坝加高2.5米,新建5孔泄洪闸。1980年动工,因国民经济调整而缓建。

1984年鉴于原设计加固标准太高,投资太大,经多次研究将校核洪水标准降为万年一遇,改为大坝垂直加高2米,坝高34米。总库容13.16亿立方米。

水库建成以来,入座洪峰流量5000立方米/秒以上者11次。1975年大水,最大入库洪峰流量11700立方米/秒,洪水总量达10.2亿立方米,由于水库拦蓄,最大泄量仅2290 立方米/秒,削减洪峰80%,减免了南阳市及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也使铁路、公路安全通行。水库灌溉设计面积210万亩,己配套发挥效益127万亩。水电站装机11720千瓦,平均年发电量3390万千瓦时。

白河两岸土地肥沃,在14世纪前河宽仅有数丈,尚且能够灌溉两岸田地,明代碑文记载,白河两岸是“秋风禾稻,万顷飘香”。多少年来,白河就滋润着这块肥沃的土地,养育着两岸世世代代的人民。

但是,白河也会山洪爆发,泛滥成灾。根据史料记载,自明代以来五百多年间,几乎每年成灾,尤以1912、1919、1931等年成灾为最甚,淹没土地达160万亩,两岸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外出讨饭者不计其数。

解放后,白河两岸人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积极努力,战胜水害,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遇特大洪水、水灾仍然不能免除。为根治白河水患,开发水利,于1958年兴建该库,现已60多年,蓄水60多年,已成为可抗千年一遇洪水,越来越美的南阳一大建设范例和景观。

她经受了一个多花甲的考验,从根本上解除了白河中下游的洪水威胁。白相和鸭东两大干渠和上千公里支斗渠,灌溉着5县区130万亩良田;改善和美化了南阳城区和35个乡镇的生态环境,成为南阳人在自己热土上刻绘的一幅美丽图画。

南阳人自己编的一首打油诗,很有意思:

鸭河水向东流,浇完小麦浇豌豆。浇得豌豆九层楼,浇得小麦低下头。 这首打油诗是在赞颂鸭河口水库的灌溉作用的。

鸭河口水库除险加固纪念碑

夕阳下的鸭河口水库


鸭河口水库,战天斗地,精神千古!

1958年,中共南阳地委和南阳专署遵照党中央“三主”治水和河南省委、省人委的指示,依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勘测规划设计,决定在白河上游建鸭河水库,并于1958年11月28日正式破土动工。

为保证这项工程的胜利建成,由省、专共同组成工程党委会及工程指挥部。参加施工者有河南省水利厅水利工程队和南阳、方城、邓县、新野、唐河、泌阳、南召、镇平八个县人民公社社员,共达10万余人。在省、地委的正确领导下,采取土法上马,先土后洋、土洋结合的施工方针,坚持以政治挂帅、群众主体、技术革命,开展 社会 主义劳动竞赛。

十万群众斗志昂扬,干劲冲天,工效质量与日俱增,于1959年4月22日斩断了白河,大坝合拢,7月8日,拦河大坝筑至175米安全拦洪高程,驯服了洪水。于同年11月28日拦河大坝全线告成,基本上实现了水库一周年建成的要求。水库于1960年7月全部落成,在施工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

当年的鸭河口水库淹没区乡亲们、修渠占用的搬迁户为大家、舍小家,精神高尚。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生活困难,国家赔偿标准极低,群众很苦,但毫无怨言。

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没有挖掘运输机械,全靠车拉肩挑,十万民工,自带行李、工具和口粮,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筑起一座三千米的土石大坝,当时的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创出了惊人的业绩。

鸭河口水库的建设和落成,体现出了当时人们战天斗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鸭河水电站大门

鸭河口水库2号溢洪道


鸭河口水库,思绪万千!

鸭河口水库,是新中国治水的一个缩影,站在鸭河口大坝之上,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的成立为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干部群众和水利工作者一道奋力拼搏,水利事业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就,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书写了光彩夺目的篇章。百年华诞,成此一文,回顾并颂扬人民的治水兴水。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治水 历史 ,但受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和 社会 制度等方面制约,严重的水旱灾害一直困扰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万里长江,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但她也是一条灾难河。

长江 历史 上的洪水,历来以桀骜不驯、肆意横流著称,给两岸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灾,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四年三水遭大灾,汪洋大海吞家财。一生搬家无数次,只有听天来安排。这是长江洪泛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1931年洪水,长江水以风驰云卷之势直驱直入武汉,水高七八尺。一时间,房屋倒塌,淹死者无以数计,人畜漂流,惨不忍睹。

1954年洪水,武汉在党的领导下建成了百公里大堤,保住了武汉。

2010年7月,上游洪水咆哮着直奔三峡水库,其时,三峡入库流量每秒7万立方米,下游武汉汉口江滩公园的老人们正悠闲地打着太极拳,游客漫步江滩公园,俯视脚下的滚滚江水。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基本被控制,长江安澜,是因为我们建成了三峡水库、荆江大堤、九江大堤等水利工程,不但防洪而且集发电、航运、养殖、生态保护于一身。巍然耸立的三峡大坝,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这是一部怎样的 历史 ?这是一部从积贫积弱到繁荣昌盛的国家发展史,这是一部从民不聊生到全面小康的民族复兴史!

“黄河宁,天下平”这是中国老百姓世世代代朴素而美好的愿景。

历史 上的黄河,是一条“三年两决口”的灾害河。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 社会 制度的制约, 历史 上黄河决溢频繁,灾害深重。

1952年,河南建成黄河下游第一座引黄灌溉工程一一人民胜利渠。此后,引黄工程如雨后春笋,广布黄河两岸。将花园口防洪标准一举提高到千年一遇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经竣工并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不仅防洪效益显著,还通过连续10年调水调沙,实现下游河道的冲刷疏浚,为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 社会 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如今的黄河,建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扭转了 历史 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为经济 社会 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黄河治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从汪洋一片到应对有序,无论是长江防洪的力挽狂澜,还是黄河防洪的岁岁安澜,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人民的水利建设,是三峡、小浪底等控制性水利枢纽的建设,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干堤的加固为当下的岁岁平安作出的突出贡献。

透过治水 历史 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兴修水利的丰功伟业。

鸭河口水库治水大型浮雕

库区一景龙泉寺


攻坚克难,谱治水华章

历史 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之前,国贫民弱,山河破碎,水系紊乱,河道长期失治,堤防残破不堪,水利设施寥寥无几,残缺不全。

偌大的国土上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库和一些塘坝、小型水库,江河堤防仅4.2万公里,几乎所有的江河都缺乏水利工程。频繁的水旱灾害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历史 更将铭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江河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华夏大地水利建设热潮涌动。

年轻的共和国,成立伊始,就集中有限财力投入攸关国计民生的水利项目中,开展了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治淮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掀开了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工程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三峡、小浪底、治淮、治太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兴建。

1998年大水后,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长江干堤加固工程、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展开,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全部完成,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及尼尔基、百色、紫坪铺、皂市、沙坡头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同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和水土保持等水利项目。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国家先后投入上万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著。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7万多座,堤防长度30余万公里。

1998年大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出台。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清淤除障,疏浚河湖……中央对水利工作的一系列新政策、新部署、新举措,指引着水利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从人定胜天到人水和谐,从控制洪水到洪水管理,从人水争地到注重给洪水以出路,在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引领的新航程上,水利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综合防控,坚持防汛抗旱兼顾、兴利除害结合,保障了江河安澜。

70多年来,旧中国江河泛滥、洪涝肆虐的落后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的局面得以彻底摆脱。防汛抗洪减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与风雨较量,与洪水搏击,我们在防洪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战胜了1954年江淮大水、1958年黄河大水、1963年海河大水、1991年江淮大水、1994年珠江大水、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大水、2003年和2007年淮河大水以及2010年长江大水,成功应对了频繁发生的台风和山洪灾害袭击。

麋战唐家山,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夺取了四川汶川水利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灾区95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及时得到解决,2400多座震损水库、800多座震损水电站无一垮坝,1000多公里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妥善化解了唐家山等105处堰塞湖风险。

激战白龙江,按照安全、科学、迅速的原则,采取挖爆冲等措施,连续奋战20多天,圆满完成甘肃舟曲堰塞湖应急处置及白龙江淤堵河道清淤疏通任务。

一次次风雨搏击,一次次攻坚克难,以执政为民的理念,尊重科学的精神,带领人民书写了一个个气壮山河的伟大篇章,带领水利人用智慧和忠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从过去“小水大灾”、洪水泛滥,到现在“大水小灾”、有序应对,黄河、长江、珠江……一条条安澜的江河见证了新中国水利的辉煌成就;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一个个重点工程筑起了新中国一个又一个治水丰碑。

这不仅仅是一座座防洪工程,也是一座座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

水治则天下宁。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大江大河洪水处置有方,基本实现了国家的岁岁安澜,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踏踏实实致富奔小康。

一百年风雨征程,大河奔涌,逝者如斯,治水兴水的步伐从未停歇。

一百年励精图治,水利建设屡建新功。

一百年执政为民,守八方平安,筑江河安澜。

2021年5月,领导人到南阳南水北调陶岔渠首、丹江库区考察擘画这一造福京津冀豫的宏大饮水工程,总结了六条宝贵经验,安排了六项重点工作,指出了两点要求,为该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指明了方向,人民的兴利除弊一刻也不曾放松。

相信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将铸就更大的辉煌!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向为新中国水利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水利工作者致敬!

*作者︱王祥录: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方城县释之街道办事处工作。「青眼有加qyyjtcq」专栏作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