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孩子的“三堂课”告诉我们:善良的孩子,从来不会被命运亏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6

在经历了人善被人欺的种种事件后,许多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再善良,认为 社会 上多的是人心险恶。

所以在赞美孩子的时候,大人们常常忽略 “善良” 这个词,而是改为 “你真聪明”“这孩子真漂亮/可爱”“你特别棒” 等等。

或许大家对善良这个词有所误会,它的本意并不是一味地付出、一味地被欺负,不求回报、不反击的,善良本身就是有底线的,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善良也是一种优秀的能力。

美国 一位 教授Adam grant 曾对善良的孩子做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小时候越是爱关心和帮助别人的孩子,长大后越有出息,并登上 《大西洋月刊》

他的研究显示:

中学学习好的孩子,小学成绩并不优秀,甚至排倒数,但是通过他们的小学老师反映,这些孩子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经常帮助别人。

这些被老师反映说热爱帮助别人的孩子,30年后一个比一个优秀,赚的钱也比普通人多。

还有一部分是那些看重孩子性格、品质、三观大于学习成绩的家庭,孩子在学校反而表现地很好。

所以, “好人有好报” 这句话不只是说说而已,教会孩子善良,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一个教育。

这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过,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开始对人们的人格、品质进行教育,尤其是对孩子的善良培养。

第一堂课,他们分别针对孩子的模仿和思维活跃能力,将小动物作为培养他们的对象。

一位幼儿园老师从孩子们入园开始便提出:每个小朋友都要先来看看小动物,而且每天要观察小动物的变化、照顾和喂养它们,并告诫孩子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许多有孩子的家庭,都分别养有几只小动物。

然后老师说: “之所以让孩子们照顾小动物,就是要培养孩子的本心;一个人如果小时候连动物都不知道爱护,那么他长大了也不会善良到哪里去。”

第二堂课,挖掘孩子的同情心,以老年人为培养对象,让孩子们讨论什么是善良。

老师带着孩子们去一些养老院、流浪汉居住地、留守儿童居住地分别考察,然后把孩子们分成一个个小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陪着老人们聊天、散步、共同用餐,去挖掘孩子们的同情心,去帮助更多的人。

同时在家里,父母也不溺爱孩子,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互相关心。

老师说: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他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尊重且平等的,这是一个人善良品质的前提。”

第三堂课,带领孩子参加各种公益组织,并针对性地进行善良教育。

老师们带着大家参加公益,对贫困地区和需要帮助的老人送衣物、礼物、吃食、捐款等,节假日有的孩子还会去做义工来提高自己的善心。

老师说: “人性化的教育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它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还记得那个大半夜父亲陪着孩子寻人的新闻吗?

爸爸带着5岁的孩子去看电影,孩子盯着取票机上的寻人启事问爸爸是什么,爸爸告诉他这是一个走丢了的男孩子。

孩子看电影期间一直心不在焉,出来的时候拉着爸爸说: “爸爸,我们去找找那个走丢的小朋友吧,他的家人肯定非常难过。”

爸爸看了眼寻人启事,上面写着那个男孩子丢失的时间,到现在已经有21年了。

爸爸默不作声地拉着孩子在大街上寻寻觅觅,一直找到深夜,孩子累得走不动了才趴在他身上睡着。

这位爸爸在自己的朋友圈把事情经过发了出来,他说: “为什么大晚上我要陪着孩子找一个失踪了二十多年的人呢?你们可能觉得我脑子抽了,但是我却想保护孩子的善良,希望所有善良的孩子都能被温柔对待。”

还有那个为患癌症的儿童捐头发的小男孩。

这是一位 美国加州 的7岁男孩,因为在电视上看到患癌症的儿童一个个化疗失去了头发,他就决定养自己的头发,然后把自己的头发捐给需要的儿童。

之后,不管是在外面还是在学校,经常被嘲笑,每每他都要跟人解释: “我是男孩子的。”

虽然被大家误解、嘲笑,但是这位善良的男孩儿并没有因此恼怒和放弃,而是把头发养了两年后,终于如愿地捐了出去。

他的妈妈也曾发文表示: “我的儿子是个小小男子汉,尽管他一直被人嘲笑,把他当成女孩子,他都一直勇敢地坚守自己初衷,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在做善良的事情。”

“地上种了菜,就不容易长草,心中有了善,就不容易生恶。”

善良不只是一种良好的品德,它也是人和人之间能够长久相处的一种方式,也可以给自己的未来铺路。

那么,平时生活中应该如何引导孩子?

家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互相关爱,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无疑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父母平等对待孩子,并经常给予关心和包容,那么时间久了言传身教,孩子自然而然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待人。

有句话不是说: 你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怎么回应你。

教孩子善待物品,比如不能伤害小动物、不能对着花草乱踩乱摘、不能对自己的物品乱摔乱打等。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也需要我们善待;花草也是有生命的,我们不乱踩乱摘就会得到一片美丽的环境和新鲜的空气;爱护自己的物品就是爱护自己。

用故事或者动画片、电视剧给孩子传播善良,比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父母可以对着其中人物的善良行为,给孩子进行讲解和分析。

如果孩子喜欢听故事,父母还可以从故事主角如何帮助别人,如何维护友谊引导孩子。

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善良,让孩子体会善良的美好,还可以作为孩子的榜样。

另外父母也可以讲一些自己或者别人善良的事迹,让孩子感同身受。

如果孩子做了一件善意的事情,不要吝啬夸奖,夸奖和赞扬孩子的善良,能够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美国教授 曾在文章中说过: 孩子在七八岁的时候,他的个人身份意识开始进入关键期,那么这时候夸奖孩子,夸他的个人品质比夸他的做事行为要好得多,而且还会更长久。

我们教会孩子善良,并不是说让孩子成为一个 “老好人” ,而是让孩子在拥有善良品质的同时,坚守自己的底线,在与人交往时才能不伤害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