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欣赏|痖弦《盐》,谁能给我一把盐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痖弦1949年随军来台,1965年就封笔,他的诗集《深渊》,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诗集,如“ 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 ”,“ 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而他对自己的作品极为苛刻,像是《红玉米》和《盐》最初都没有选入《深渊》。

一起欣赏,痖弦《盐》,瘂弦〈盐〉

注:
1.二嬷嬷(èr mā ma),嬷读音“mā”,老妇人,奶奶或妈妈的意思。这里可能是诗人的奶奶,也可能是指代旧时代广大受苦受难的农村妇女或卑微的小人物。
2.退斯妥也夫斯基,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作品多反应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哀。港澳台翻译为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杜斯妥也夫斯基。
3.雪,东晋谢朗“撒盐空中差可拟”
4.党人,武昌。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谈情说爱的词语已经泛滥成灾,故弄玄虚的句子招摇过市,随波逐流的诗人自我陶醉。然而痖弦的这一首《盐》让我重新认识创世纪诗刊的超现实主义,中国题材的多样性和可写性,也让我看到了诗歌的希望。

关注贫苦小人物的命运,古来有之,如白居易《卖炭翁》“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张俞《蚕妇》“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秦韬玉《贫女》“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当然也是自喻)。而二嬷嬷也只是一个不知姓名,不知事迹,是千千万万农村底层人民的一个缩影。和古代诗人不同的是,痖弦似乎冷酷无情地旁观,二嬷嬷的命运不可拯救。

不可拯救的命运,是悲剧,是人为的,时代的悲剧。

生活不能离开盐,柴米油盐酱醋茶。盐也是平凡生活的象征,是最基础的生存资料的代表。没有盐,也没有豌豆,靠什么活着?求助于天使,盼望于盐务大臣,期待于党人,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可谁也帮不了她,天使反而笑话她,就算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不会了解中国农村的忧郁,更不会为一个老妇人写出同情的文字。

我的理解是,天使,盐务大臣,党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具有象征意义。天使自然是宗教的精神寄托,不一定是基督宗教,更是佛教的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盐务大臣指代清朝封建;党人是新时代的希望民主派,然而那时二嬷嬷却饥饿地不能忍受而离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象征苏俄,具体就不分析了……。

然而他们都拯救不了二嬷嬷。盐白如雪,如豌豆花。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仿佛二嬷嬷从来也不曾存在过,但奇怪的是,风中老是传来伤感、永不停息的呼声——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