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诗人‖胡适及我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现代诗起源及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1

晚清“诗界革命”

明清时期,诗歌呈现衰落趋势。于是由改良派组成的人员包括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等等便发起了一场诗歌改良运动。

同治七年(1868),黄遵宪作《杂感》诗,其中便写到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拒牵?” 也就是说,我要用我的文字来书写我想说的,那些古人定下来的腐朽的格式,怎么能约束我呢?

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一开始,他倡导的是有 “新意境”,“新语句” , “古人之风格” 三长兼备的“诗界革命”。

所谓“新语句”,不仅要吸收新名词,而且要引入新句式,他们力图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曾大量引用西方外来词汇。但是一方面他们是固守“古风格”,不愿意打破传统诗词格律。

所以尽管后来,他提出新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尽管提出了诗歌重要的“意境说”,但由于 他始终拒绝引入“新语句”的 ,所以对传统诗歌无法进行改革。

从此,诗界革命在革新与保守的双重矛盾中告一段落。但不可否认,他们的新诗革命对后世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2

“五四”新诗运动

胡适 在吸取梁启超等人诗界革命的基础上,在《谈新诗》一文里明确提出: 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题目;诗还怎么做,就怎么做。

后来,他又把上述的主张简单概括为“ 作诗如作文”。 这里,包括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二是,以白话写诗,用白话代替文言,用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结构。

(可参考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废文言,兴白话之说及“八事”说。)

当然,后来也有很多守旧派固守传统诗歌,大力反对“新诗运动”,比如“ 学衡派” (当时守旧派),但是由于在“五四”精神、新文化运动的号召下,这场革命顺应时代潮流,势不可挡。

3

早期“白话诗”

1922年,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等以“中国新诗社”的名义创办第一个新诗刊物《诗》。现在《诗》刊,已经很多期了,有兴趣的,微信公众号可以关注。

我国的第一个“白话诗人”是胡适,我国的第一部新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

实际上,当时胡适的很多朋友认为,诗之所以为诗,在其音乐美,也就是传统的格律美,如果诗打破格律变成“白话”诗,那么便不成诗。但他为了坚持“废文言,兴白话”,把诗也当做了实验。

正因为是实验,所以他的诗留下了很多旧的痕迹。许多诗大都是 半文半白,半新半旧。 在他的《尝试集》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古体诗词。比如: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虽然依旧按照格律写诗,但是可以见到,它的语言是“白话”的,通俗易懂的, 它不像唐诗宋词那样讲究章法,用典等等 。

当然,他也有“白话的新诗”,比如:

《人力马车夫》

“车子!车子!”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

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

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能坐你车,我坐你车,我心中惨凄。”

车夫告客:“我半日没有生意,又寒又饥,

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

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

客人点头上车,说:“拉到内务部西。”

品读:

很显然,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一个年少的人力车夫,在饥寒交迫的冬天里等待顾客的悲惨情景,诗人对此产生一种怜悯和悲伤之情,不忍坐他的车。

作品采用了通俗的白话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年少的人力车夫的艺术形象,但因为是 刚刚尝试着用白话文写诗,在语言的运用上也不够精练,诗歌的韵味还不够浓厚。

4

“早期白话诗人”

早期白话诗人,除了胡适,还有沈尹默、刘半农、康白情、周作人等等

我们来看些经典作品:

(1).沈尹默《三弦》

中午时候,火一 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

旁边有一 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 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 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 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 2)沈尹默《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 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品读:

首先,这首诗非常简洁,含蓄。寥寥几笔便描绘出一个冬天的夜景。

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环境是凄凉的,而人物和“树并排站着,没有靠着”,说明他是孤独的。

联系时代背景,诗歌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3)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屋子里拢着炉火 ,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里与屋外,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品读:

很显然屋内,屋外是两个世界。却因为诗人题目“相隔一层纸”,使诗歌升华,立意深化。这是他的早期作品, 后期他的有些作品也是挺出色的,我们下期品读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4)康白情

《草儿》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那喘吁吁的耕牛,

正担着犁鸢,

眙着白眼,

带水拖泥,

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

“呼——呼……”

“牛,你不要叹气,

快犁快犁,

我把草儿给你。”

“呼——呼……”

“牛,快犁快犁。

你还要叹气

我把鞭儿抽你。”

牛呵!

牛呵!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这些作品,一方面,白话,侧重纪实叙事,大家都看得懂。另一方面,由于由于语言直白,缺少了“诗意”。

对于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有些人侧重诗意,有些人侧重内容。 但早期白话诗人,对于文学史的过渡意义还是很重要的。它有利于推动历史的发展,见证那个时代的痕迹,同时对后世“叙事白话诗”的存在也是有深远影响的。

(5)周作人《小河》

由于诗歌较长,这里不详细讨论,有兴趣可以下去研读。

浮生无所有,诗以寄灵魂 。

写诗容易,写好诗难。了解诗史,品味经典诗集,让我们更好地写诗。

我是素素,一个爱诗之人。写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更是大家的事,写诗需要传承。

喜欢就留下你的赞趴\(≧≦)/。❤❤

下一期, 郭沫若的《女神》及其对新诗的发展
相似回答